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研究目的意义
对我市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形态学表现与病理形态、分子生物学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其相互关系,以期通过超声影像学的观察研究,能对乳腺癌的病理与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进行提示和评估。
2 方案设计
2.1 收集大庆油田总医院2009.1~2010.1接受超声检查并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的乳腺癌病例纳入试验,所有病例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或放疗,均为原发病灶。选取正常乳腺组织作为对照。
2.2 超声检查记录肿块的形态、有无钙化、后方回声、与周围组织分界、肿块内血供等乳腺癌特征。
2.3 记录病理学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的表达。
2.4 染色结果判定:着色阳性细胞数≤10%为阴性,10%<阳性细胞数≤25%为阳性+,
25%<阳性细胞数≤75%为阳性++,阳性细胞数>75%为阳性+++。
2.5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士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
2.6 材料方法:
3 材料来源
收集我院病理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进行乳腺病变切除及穿刺活检术的患者,经外科手术切除的乳腺肿块存档标本40例(年龄21岁~80岁,平均50.0±10岁)。其中绝经前24例,绝经后16例。所有病例在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化疗,均为原发病灶,术后均经病理证实。
3.1 主要实验设备.药品及试剂:①试剂:略。②主要仪器设备:略。
3.2 实验方法:①苏木素一伊红染色(HE)。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③超声检查方法。
3.3 结果判断:
3.3.1 阳性细胞判别:ER为细胞核着色呈棕黄色颗粒,当着色阳性细胞数≤10%为阴性,10%<阳性细胞数≤25%为阳性+,25%<阳性细胞数≤75%为阳性++,阳性细胞数>75%为阳性+++。
3.3.2 乳腺肿块超声征象的定义,①形态不规则:②小分叶3.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类方法参照WH01981年制定的乳腺癌分类,分为浸润性导管癌(IDC)、浸润性小叶癌(ILC)、浸润性特殊型癌。
4 统计学分析
5 讨论
5.1 乳腺癌肿块周边毛刺征与ER的关系;本组40例乳腺癌中,有毛刺组ER阳性率较无毛刺组高,分别为80.6%、25.0%,二者差异显著(P<0.001)。说明在乳腺IDC和乳腺ILC中,毛刺征与ER阳性关系性显著。该结果与有关报道一致。
3.2 肿瘤后方衰减与ER;后方衰减被认为是恶性病变的标志性特征,目前认为后方衰减是根据肿瘤内部纤维组织及腺体成分多少而决定的。
本组研究表明,有后方声衰减组ER阳性率较无后方声衰减组高,分别为79.3%,40.0%。二者差异显著X2=0.789(P=0.001)。该结果与Osborne等的结论一致。这是因为在富含纤维间质的IDC中,肿瘤细胞多呈中等分化,因此ER大多为阳性反应。
3.3 肿瘤内微钙化与ER本组40例乳IDC和乳腺ILC肿瘤内有微钙化者,ER阳性率为72.0%,高于肿瘤内不伴有微钙化者(67.9%),但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ER阳性表达仅表明癌细胞为性激素依赖细胞。
3.4 乳腺肿瘤大小与ER的关系本组研究发现,ER阳性表达率与患者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这一结果与邱小芬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因此认为肿块的大小与分期早晚有关,而与ER无关。
3.5 腋窝淋巴结转移与ER。本组结果显示,无腋窝淋巴结转移与有腋窝淋巴结转移ER阳性率分别为71.1%,67.5%。但二者ER阳性达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显像淋巴结转移阳性者,其肿瘤恶性程度相对较高,与ER和PR的低表达提示肿瘤恶性程度较高相吻合。
3.6 月经状况与ER: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绝经组ER阳性表达率为73%,高于月经组的65.9%,但ER阳性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96)。
作者单位:152500 黑龙江省铁力市人民医院
对我市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形态学表现与病理形态、分子生物学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其相互关系,以期通过超声影像学的观察研究,能对乳腺癌的病理与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进行提示和评估。
2 方案设计
2.1 收集大庆油田总医院2009.1~2010.1接受超声检查并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的乳腺癌病例纳入试验,所有病例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或放疗,均为原发病灶。选取正常乳腺组织作为对照。
2.2 超声检查记录肿块的形态、有无钙化、后方回声、与周围组织分界、肿块内血供等乳腺癌特征。
2.3 记录病理学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的表达。
2.4 染色结果判定:着色阳性细胞数≤10%为阴性,10%<阳性细胞数≤25%为阳性+,
25%<阳性细胞数≤75%为阳性++,阳性细胞数>75%为阳性+++。
2.5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士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
2.6 材料方法:
3 材料来源
收集我院病理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进行乳腺病变切除及穿刺活检术的患者,经外科手术切除的乳腺肿块存档标本40例(年龄21岁~80岁,平均50.0±10岁)。其中绝经前24例,绝经后16例。所有病例在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化疗,均为原发病灶,术后均经病理证实。
3.1 主要实验设备.药品及试剂:①试剂:略。②主要仪器设备:略。
3.2 实验方法:①苏木素一伊红染色(HE)。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③超声检查方法。
3.3 结果判断:
3.3.1 阳性细胞判别:ER为细胞核着色呈棕黄色颗粒,当着色阳性细胞数≤10%为阴性,10%<阳性细胞数≤25%为阳性+,25%<阳性细胞数≤75%为阳性++,阳性细胞数>75%为阳性+++。
3.3.2 乳腺肿块超声征象的定义,①形态不规则:②小分叶3.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类方法参照WH01981年制定的乳腺癌分类,分为浸润性导管癌(IDC)、浸润性小叶癌(ILC)、浸润性特殊型癌。
4 统计学分析
5 讨论
5.1 乳腺癌肿块周边毛刺征与ER的关系;本组40例乳腺癌中,有毛刺组ER阳性率较无毛刺组高,分别为80.6%、25.0%,二者差异显著(P<0.001)。说明在乳腺IDC和乳腺ILC中,毛刺征与ER阳性关系性显著。该结果与有关报道一致。
3.2 肿瘤后方衰减与ER;后方衰减被认为是恶性病变的标志性特征,目前认为后方衰减是根据肿瘤内部纤维组织及腺体成分多少而决定的。
本组研究表明,有后方声衰减组ER阳性率较无后方声衰减组高,分别为79.3%,40.0%。二者差异显著X2=0.789(P=0.001)。该结果与Osborne等的结论一致。这是因为在富含纤维间质的IDC中,肿瘤细胞多呈中等分化,因此ER大多为阳性反应。
3.3 肿瘤内微钙化与ER本组40例乳IDC和乳腺ILC肿瘤内有微钙化者,ER阳性率为72.0%,高于肿瘤内不伴有微钙化者(67.9%),但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ER阳性表达仅表明癌细胞为性激素依赖细胞。
3.4 乳腺肿瘤大小与ER的关系本组研究发现,ER阳性表达率与患者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这一结果与邱小芬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因此认为肿块的大小与分期早晚有关,而与ER无关。
3.5 腋窝淋巴结转移与ER。本组结果显示,无腋窝淋巴结转移与有腋窝淋巴结转移ER阳性率分别为71.1%,67.5%。但二者ER阳性达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显像淋巴结转移阳性者,其肿瘤恶性程度相对较高,与ER和PR的低表达提示肿瘤恶性程度较高相吻合。
3.6 月经状况与ER: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绝经组ER阳性表达率为73%,高于月经组的65.9%,但ER阳性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96)。
作者单位:152500 黑龙江省铁力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