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提高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m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21世纪中国高校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他们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却不容乐观。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的原因,并对如何提高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跨文化交际的队伍中来。然而,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和社会习俗,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进而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以及语用规则等,这些因素给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了重重阻力与困难,甚至是危险。因此,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21世纪中国高校外语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
  高校外语教学根本目标的重大变革给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从此担负着培养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者的历史重任。研究表明,他们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一直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作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者的高校英语教师,其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又如何呢?李俊芬、Nicole(2004)对来自河北的32名高校英语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高校英语教师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不高,大多数教师感到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黄宝燕等(2008)对海南大学外语教师目的语背景文化知识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大学外语教师目的语背景文化知识不容乐观。他们的目的语背景知识状况、来源以及对目的语的理解在多种项目上表现出不同教龄教师、重点与非重点大学毕业的教师、不同性别的教师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曲涛(2011)对吉林省长春市四所高校的45名专业和非专业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显示: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仅处在中等水平,且在情感、认知和行为层面表现出不均衡分布。他们的交际技能和跨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性别、学历、职称、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无论是在各个测试层面还是在整个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均未发生显著变化。上述调查结果虽不足以反映中国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貌,但却说明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仍不容乐观,无法担负起培养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重任。
  二 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的原因
  高校英语教师是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既是英语语言教师,又是英语语言学习者。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跨文化教育的成效,他们这方面能力的不足也反映出中国英语教育的种种问题,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一下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的原因。
  1 传统英语教学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长久以来,中国英语教育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颇深,存在着结构上的重大缺陷,即英语教学中过分注重语言形式和结构(主要是语法)而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在此理论指导下,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以传授词汇、语法等纯语言能力为主,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我们的各类英语测试也是以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缺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在这种教学模式和考试体系下,一个人学习英语的时间再长,也无非是增长了语言能力而不会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学历、职称等的不同不会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明显影响。
  2 跨文化交际课程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中国高校英语教师的主要来源为师范与非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2000年,由教育部组织修订的新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英语专业本科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并将“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入门”以及“中国文化概论”等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列入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选修课的范畴。但遗憾的是,大纲同时规定各校可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办学特点和具体条件对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中的选修课作相应的安排。这样一来,虽然大部分院校将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但由于课时太少,授课内容随意,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目标性,没有严格的考试制度等原因,而得不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教学效果微乎其微。更令人遗憾的是,即使是在许多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也是作为选修课开设的,使得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形同虚设。总之,在大部分中国高校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跨文化教育成分严重不足。
  3 缺乏亲身体验
  到目前为止,国内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仍然是课堂教学、书刊杂志、影视节目以及网络资源,这些途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了解了异域文化,但这种简单、表面的认知和理解很难真正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交际在真实情况下往往是千变万化的,只有亲身体验和参与跨文化交际,浸润在原汁原味的目的语语境之中,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与外国人交往的频率较低,出国进修深造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这些因素都制约了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4 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众所周知,理论可以充实、解释和指导实践,直接关系着“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因此是解决教学领域里一切问题的基础。然而,我国的跨文化教育却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没有系统地学过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和课程,很多教师甚至对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还相当模糊,更不用说在教学中贯彻执行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致使我们的跨文化教育处于无章可循的混乱状态。
  三 提高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为适应全球化发展以及中国英语教育改革的需要,笔者对提高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课程设置
  众所周知,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院校的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校英语教师的摇篮。鉴于上述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以及选修课的种种弊端,笔者建议将跨文化交际课程列入高师院校本科及研究生阶段以及其他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之列,同时在教学大纲、教材选取、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方面提出具体、明确、合理的要求,使我们的跨文化教学更加系统、规范。此外,我们还应在课程设置上多下功夫,考虑应该开设多少门课程、开设哪些课程、核心课程应该是哪些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应该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分别有哪些。相信上述做法必可完善未来高校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 走出去
  中国人英语学习的最大困境是在母语环境下无法用英语进行真实的交际,而要切实体会西方的社交礼仪、文化习俗尤其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隐性文化知识,要求我们必须置身于英语语境下,与外国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否则,我们学到的永远只限于书本知识,而不是真实的英语。这也正是我们的高校英语教师经过多年学习和从事多年英语教学工作,但实际交际能力却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让高校英语教师“走出去”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尽一切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尽可能的为各级各类高校英语教师提供出国深造、进修、访问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保证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应要求教师带着目标出去,回国之后要对教师国外学习的成果进行评定,并将其作为再次出国和职称评定的考察标准之一。
  3 引进来
  “引进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引进外教,过去我们引进外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但却忽视了外教对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作用,可以说是对外教资源的极大浪费。今后我们应该鼓励并创造机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与外教合作,在课余甚至是业余时间主动和外教交往接触,亲身体会西方人士不同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等,这有助于弥补教师在国内工作、学习过程中无法深入了解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遗憾,并能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英语实际交往能力,解决大多数高校教师“走不出去”的困境。二是邀请国内外系统学过跨文化交际学的专家学者对高校英语教师进行定期培训,系统地介绍和讲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开设跨文化交际的相关课程,以改变我国跨文化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的现状。
  4 跨文化培训
  除了“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之外,提高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另一有效途径是跨文化培训。通过跨文化培训,可以加强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目前,跨文化培训在商业领域尤其是跨国公司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商业界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而教育领域的跨文化培训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对此所做的研究还很有限。一般来说,教育领域的跨文化培训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一、通过访谈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教师对跨文化教育的情感态度和认知需求,以确立详细的培训目标。二、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讲师点评、分组讨论、互动活动、海外亲身体验等形式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最终提高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向教学转化阶段。教师将跨文化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教学实践,大胆尝试新的跨文化教学方法,提高跨文化教育的效率。(李俊芬,2006;周婕、张卫东,2009)
   如果我们能持之以恒地开展跨文化培训,必能改变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5 学术活动
  开展学术活动是提高科研及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和有力措施。为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为高校英语教师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如文化讲座、理论研讨、学术交流等,以克服单枪匹马吸收跨文化知识的做法,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高校英语教师打造一个分享研究成果和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教学研究能力。
  6 终身学习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是一种需要终身学习的能力,要“与时俱进”。如果教师仅靠从上述途径中获得的知识显然还不够,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担负起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任。为此,广大高校英语教师应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人生,自发地、主动地、持续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途径,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总之,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广大高校英语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努力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理论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把自己的能力有机地付诸于课堂实践,以满足高校英语教学的需要及其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
   [2] 胡文仲:《从学科建设角度看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现状和未来》,《外国语》,2010年第6期。
   [3] 黄宝燕:《外语教师跨文化背景知识实证研究引发的思考及对策》,《职业时空》,2008年第10期。
   [4] 李俊芬:《跨文化教育与高校外语教师教育发展》,《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6期。
   [5] 逄玉梅:《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能力的现状及对策》,《黑龙江教育》,2008年第7、8期。
   [6] 周婕、张卫东:《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教学研究》,2009年第2期。
  
   作者简介:王准宁,女,1977—,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教学,工作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语言变异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词义变异是其主要的体现形式。词义变异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语用现象。本文认为,将词义变异纳入语用研究的范畴,从模因论角度重新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这种现象的本质,看到其深层动因和理据。  关键词:模因 模因论 词义变异 复制 传播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语言的使用需要规范的制约,否则就易出现言语病而影响交际。然而,在
期刊
摘要 由菲利普·刘易斯提出的反常式忠实(abusive fidelity)打破了翻译对单一的意义追求,体现了译入语与原文的文化差异,还原了原文的文化特征。赛译《水浒传》(《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体现这一翻译策略的典型。赛珍珠的翻译忠实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反映出她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尊重。  关键词:赛珍珠 《水浒传》 反常式忠实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淑女”是一个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词,对“淑女”含义的理解与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本文对各种英语译文中有关“淑女”的翻译进行对比并加以重点分析,进而指出文化词的翻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兼具历史性和跨文化交际的特征,同时也与译者的文化底蕴和世界观、审美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淑女 文化词 跨文化交际 翻译 历史性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
期刊
摘要 英语名词动用过程体现了人类基本的隐喻思维特征。概念隐喻理论不仅为名转动提供了认知理据,而且是诠释这一转换过程的重要机制。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研究名转动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该语言现象产生的认知机制,并为进一步阐释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  关键词:名转动 概念隐喻 意象图式 隐喻映射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作为词类转换的一种,“名词转换为动词”(简称“名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对词汇的异常搭配问题进行了语义分析,并说明了联想关系在词汇异常搭配中的作用以及语言语境对词汇异常搭配的影响,从而揭示其特殊的修辞效果。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 联想 词汇搭配 异常搭配 语言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3.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一定规范的表达形式,这使得语言使用者必须在遵守这种语言规范的前提下,顺利清楚地表达所
期刊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展开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分别从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翻译中的空缺层面对中国英语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是,相对于国外各种英语变体的研究,“中国英语”各个层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鉴于此,本文拟借用关联理论对“中国英语”的语用恰当性进行阐释,希望为中国英语的研究开拓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英语 关联理论 语用恰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而各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的句子结构差别很大,进行英汉主语的对比分析,能让英语学习者知己知彼,从而克服母语的负迁移,提高语言的输出质量。  关键词:主语 主题显著 主语显著 无灵主语 有灵主语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一 汉语主语  (一)汉语中主语的类型  汉语是象形文字,没有形态变化,它不具有词形
期刊
摘要 爱情是人类文化中永恒的主题,爱情悲剧尤为震撼人心。疾病和灾难是爱情悲剧产生的两大主因,在古今中外影片中都有经典的演绎。中美文化是两种意识形态的交锋,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信仰是一致的,《山楂树之恋》与《泰坦尼克号》中的爱情在遭遇疾病和灾难时又再现了不同民族心理和直观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 《泰坦尼克号》 爱情 悲剧 隐喻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9月1
期刊
摘要 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大陆家庭伦理剧,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相关理论,对家庭伦理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二十多年来家庭伦理剧中角色的人格变迁轨迹,即由追求超我、释放本我到展示自我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家庭伦理剧 角色 超我 本我 自我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近来一部热播的家庭伦理电视剧《你是我兄弟》,讲述了父母早逝的四兄弟成长的故事。剧中作为长子的马学武,为了照顾
期刊
摘要 电影《刮痧》中许大同一家祖孙三代的话语具有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体现了身在美国的三代中国人特有的身份意识,同时也反映出他们为实现其身份价值和维护中国传统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影片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中西双方试图理解和接受对方文化与传统的一种倾向,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趋势。  关键词:《刮痧》 传统文化 碰撞 融合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由郑晓龙执导、梁家辉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