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刮痧》中许大同一家祖孙三代的话语具有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体现了身在美国的三代中国人特有的身份意识,同时也反映出他们为实现其身份价值和维护中国传统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影片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中西双方试图理解和接受对方文化与传统的一种倾向,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趋势。
关键词:《刮痧》 传统文化 碰撞 融合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由郑晓龙执导、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的电影《刮痧》,描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中国家庭的故事。中国夫妇许大同和简宁带着他们七岁的孩子丹丹在美国经过努力打拼,终于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一次,许大同的父亲从北京来美国探望儿孙。一天,孙子丹丹肚子痛,看不懂英文药品说明书的爷爷就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孩子刮痧。一次意外使得医生和护士发现了孩子背上因为刮痧而留下的瘀青,他们马上和社工取得联系并以虐待儿童罪起诉了许大同夫妇,于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官司开始了。该影片播出后曾在中国和美国名噪一时,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和碰撞在该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影片中许大同一家祖孙三代由于各自所生长和工作的语言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其话语具有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本文将以他们在影片中的话语语料为基础进行分析,探讨身在美国的三代中国人特有的身份意识和身份特征。
二 祖辈的话语分析
许大同的父亲是第一次去美国,也是第一次接触美国的文化与习俗。因而,他首先表现出的是好奇与不解。例如,他很兴奋地对儿子说:“听老霍说渡船上每人可以领取20美元的赌资。”儿子纠正说:“不是领取是发给。”再有,他听说把孙子丹丹单独一个人留在家里是犯法的,不禁惊奇地睁大双眼:“什么?这也是犯法呀?你小时候我和你妈忙,不是常常把你一个人锁在家里吗?”除了好奇与不解,陌生的美国文化和习俗更多的是让他感到困惑与无奈,如在中国使用了上千年的传统治疗方法刮痧在美国就成了违法行为。由于语言不通,他无法向别人排解心中的苦闷与困惑,于是他来到老朋友老霍的坟前问道:
“老霍啊,你说这到底是为什么啊?老祖宗留下的、我们运用了几千年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在这儿,它怎么就不行了呢?”
为了向法庭说明是他给孙子刮的痧而并非他儿子许大同所为,他来到儿子的老板家试图用画图的方式解释清楚一切。最后,为了不给儿子添更多的麻烦,他决定离开美国。回国以后,他买了一些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书寄给儿子,并在信中写道:
“大同啊,我在美国帮不上你们什么忙,反倒给你们添乱。我买了几本有关中国传统医学方面的书寄给你,希望对这场官司能有所帮助。”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口头语言、肢体和行为语言还是书信语言,这位爷爷所表现出的是对儿子无比的关爱和对孙子无尽的宠爱,同时也表现出他在整个刮痧事件的过程中,面对异国的文化习俗与法律规则,除了困惑和无助,他一筹莫展,最终只好选择离开。与此同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观点与习俗始终表现出的是一种维护和弘扬的态度,这反映出了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老人在异国他乡的一种价值取向。例如,吃饭时他教孙子用中文学说“筷子”。又如,当孙子被儿子打后,他的反应看似相互矛盾,一方面出于对孙子的疼爱,他对儿子当场进行了训斥:“怎么,人前教子背后教妻啊!丹丹还是个孩子呀!”回到家后为了维护儿孙之间的关系与亲情,他又对孙子说:“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继而,以儿歌的方式念道:“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这两种截然不同、前后看似矛盾的表现方式,却体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同时也反映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及道德标准的一种下意识的维护。
三 父辈的话语分析
如果说,影片中的爷爷所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那么,许大同夫妇则更多地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一种融合,但这种融合并非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在不断地碰撞和冲突中,在两种文化从不解、误解甚至敌对的状态中,逐渐趋于相互理解和接受,最终完成同化或异化的过程,是一种碰撞中的融合。一方面,为了能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打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许大同夫妇努力地吸收异国的文化元素,努力遵从他国的法律和道德标准;但另一方面,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言语和行为方式又不时地表现出与异国文化与习俗的格格不入,如下面这段对话:
大同:“Darling,we'd better speak Chinese at home.”(亲爱的,我们在家最好说汉语。)
大同妻子:“But Danis is going to enter the primary school,and he should speak good English.”(可丹丹马上要上小学了,他必须说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
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语言环境,让他能进入很好的小学,大同夫妇在家里不说汉语;但大同的父亲又不懂英文,为了尊重父亲,大同觉得在家里该说汉语。电影中这样的矛盾无处不在。例如,许大同的电脑游戏设计软件是以中国经典小说《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为原型的,而这一点后来却成为对方在法庭上攻击他的证据之一。孙悟空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是正义和勇敢的化身,而在西方人眼里:“He cut down all the peach trees and ate all the magic pills.He destroyed the furnace at last!”(他砍光了所有的仙桃树,偷吃了长生丹,并摧毁了炼丹炉。)因此,孙悟空是游戏设计者暴力倾向的表现。为了表示对对方孩子家长、自己现任老板的尊敬,当双方孩子发生冲突时,许大同不问青红皂白就要自己的儿子向对方道歉;当儿子拒绝时,他就毫不犹豫地打了儿子一巴掌,而这不仅没让他的老板理解或是感激,后来还成为许大同虐待儿子的有力证据之一。
如同他们的父亲一样,许大同夫妇也有诸多的困惑与无奈,他们所能做的也只有放弃与忍耐。例如,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疼爱有加,但却要通过法律手段向人们证明这一点,他们因此感到愤愤不平甚至觉得荒唐可笑。大同夫妇深爱着对方,但在社工和法官眼里大同是个有暴力倾向的人,他的存在对孩子的安全是一个威胁。为了能让孩子早日回家,大同夫妇不得不选择夫妻分居——大同离开温馨而舒适的家,搬进了环境肮脏、人员混杂的贫民区。大同的老板对他的工作表现颇为欣赏,也想在刮痧事件中对他能有所帮助,但却在法官面前帮了倒忙,向法庭提供了大同打骂儿子的证据。大同一气之下只好辞去心爱的工作,离开了公司,使得原本官司缠身的家庭又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来源,如同雪上加霜。
从影片中还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并非只是源于两种文化单纯意义上的不同,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两种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而在相对强势的美国,美国人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对东方的传统文化的不解甚至是偏见,表现得尤为突出,并毫不加以遮掩。影片中出庭作证的女护士和两位社工,尤其是那位男社工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们对中国文化不理解时选择的是曲解甚至是攻击。例如,许大同在妻子难产时告诉护士:“Save my wife first!”(先救我的妻子!)而护士听后大怒:“Save the wife,not the baby!He even didn't give the baby the right to survive!Xu is a murderer!”(救妻子而不救孩子!他甚至不给孩子生存的权利!许是一个谋杀者!”)而许大同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If my wife survives,we could have more children!)的这一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接受的观点,在女护士眼里却是没有人性、不讲人权的低俗丑陋的东方文化的表现。再看听证会上许大同与女社工的对话:
许:I hit my son because I love him!I am educating him!For him!
(我打儿子是因为我爱他,是对他的管教,是为他好!)
社工:But hitting is not education.
(殴打不属于管教。)
还有许大同与老板之间的对话:
许:“I hit my son to show my respect for you,to save your face!”
(我打儿子是表示我对你的尊重,是为了给你面子!)
老板:“What?To save my face?What a twisted Chinese logic!”
(什么?为了给我面子?你们中国人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诸多根深蒂固的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待同一事件的话语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截然不同。在这种情形下要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实现其身份价值,许大同夫妇所要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是难以想象的。尽管如此,他们却从未放弃,如在听证会上,许大同冒着输掉官司的危险将书本砸向社工,以抗议他对中国文化的扭曲与侮辱;为了向法官表明自己对孩子对家人的爱,许大同在法庭上进行了情真意切的陈述,听众无不为之动容;当老板问简宁为什么许大同为了父亲在听证会上撒谎时,简宁没有过多的解释,只是坚定而自豪地回答道:“Because he is a Chinese!”(因为他是中国人!)正是他们的这种执著与不屈以及对家人无私而忘我的关爱,感动了许大同的老板和社工,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对许大同一家产生了误解,于是试图从许大同的角度出发去重新审视和调查整个刮痧事件。许大同的老板专程来到中国城找到一位中医亲自体验刮痧,当他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背上刮痧所造成的瘀青时,恍然大悟,于是找到社工并向她解释了一切,然后两人在第一时间赶到了许大同家里,告诉简宁案子被撤诉的消息。最终,许大同一家在圣诞夜得以团聚。
故事的结尾对每一个中国观众来说,都具有很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不仅仅是因为许大同一家得以团聚了,更重要的是刮痧这一古老的中医疗法,最后也被美国人接受和认同,它表达了中国人文化心理上的自我确认。影片中,许大同对其老板所说的一句中国成语“道不同,不相与谋”,也正是这样一个意思。在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中,中国文化总是能坚持自己文明中优良的传统,并对外来文化进行融合和同化,这大概就是中国文化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吧!影片的末尾,许大同夫妇一字一板地教丹丹用中文朗读“北京”、“长城”的画外音,更是蕴涵了这样的暗示。正是这种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和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历久弥坚的凝聚力。影片中的许大同的老板和那位女社工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步理解的过程,同时也反映出西方人试图理解和接受异国文化与传统的一种倾向,以及他们为此而做出的努力。
四 孙辈的话语分析
《刮痧》中的丹丹是美国生、美国长的一代中国人的典型代表,其思想意识、行为意识均已美国化,由于这种异化使得原本属于他的母国的文化与传统在他眼里却是那么的陌生和好奇:他只会说英文而不会说中文,当爷爷教他用中文说“筷子”时,他觉得很有趣,而手里拿着的筷子对他来说如同玩具,而非餐具;“打是疼骂是爱”,也被他错误地运用在和同学打架的理由上了。同时,他的言语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已完全被西化。例如:和同学保罗、也就是爸爸的老板的儿子打架后,他根本无法理解爸爸的意图,拒绝向对方道歉,理由是:“He hit me,too.”(他也打我了。)在学校门口,老师向丹丹和保罗的父母告状说孩子们又打架了,当双方父母还在讨论谁对谁错时,两个孩子已握手言和,友好地道别了。与其说丹丹的言语行为所反映的是两种文化的融合,更不如说是被他国文化的完全异化。
五 结语
影片《刮痧》在着重表现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的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尤其是在西方社会中生活的中国人维护本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身份的强烈意识,以及他们为了这种维护所表现出的执著与顽强、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和在异地文化背景下保留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不易。此外,影片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西双方试图理解和接受对方文化与传统的一种倾向,从而反映出了人们国际化意识的加强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趋势。
参考文献:
[1] Baker,and Hugh,D.R.Chinese Family and Kinship.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
[2] 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 邓炎昌、刘润清:《言语与文明:英汉言语文明对比》,外语教学与研讨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简介:刘萍,女,1968—,湖北荆州人,浙江师范大学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法,工作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
关键词:《刮痧》 传统文化 碰撞 融合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由郑晓龙执导、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的电影《刮痧》,描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中国家庭的故事。中国夫妇许大同和简宁带着他们七岁的孩子丹丹在美国经过努力打拼,终于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一次,许大同的父亲从北京来美国探望儿孙。一天,孙子丹丹肚子痛,看不懂英文药品说明书的爷爷就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孩子刮痧。一次意外使得医生和护士发现了孩子背上因为刮痧而留下的瘀青,他们马上和社工取得联系并以虐待儿童罪起诉了许大同夫妇,于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官司开始了。该影片播出后曾在中国和美国名噪一时,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和碰撞在该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影片中许大同一家祖孙三代由于各自所生长和工作的语言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其话语具有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本文将以他们在影片中的话语语料为基础进行分析,探讨身在美国的三代中国人特有的身份意识和身份特征。
二 祖辈的话语分析
许大同的父亲是第一次去美国,也是第一次接触美国的文化与习俗。因而,他首先表现出的是好奇与不解。例如,他很兴奋地对儿子说:“听老霍说渡船上每人可以领取20美元的赌资。”儿子纠正说:“不是领取是发给。”再有,他听说把孙子丹丹单独一个人留在家里是犯法的,不禁惊奇地睁大双眼:“什么?这也是犯法呀?你小时候我和你妈忙,不是常常把你一个人锁在家里吗?”除了好奇与不解,陌生的美国文化和习俗更多的是让他感到困惑与无奈,如在中国使用了上千年的传统治疗方法刮痧在美国就成了违法行为。由于语言不通,他无法向别人排解心中的苦闷与困惑,于是他来到老朋友老霍的坟前问道:
“老霍啊,你说这到底是为什么啊?老祖宗留下的、我们运用了几千年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在这儿,它怎么就不行了呢?”
为了向法庭说明是他给孙子刮的痧而并非他儿子许大同所为,他来到儿子的老板家试图用画图的方式解释清楚一切。最后,为了不给儿子添更多的麻烦,他决定离开美国。回国以后,他买了一些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书寄给儿子,并在信中写道:
“大同啊,我在美国帮不上你们什么忙,反倒给你们添乱。我买了几本有关中国传统医学方面的书寄给你,希望对这场官司能有所帮助。”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口头语言、肢体和行为语言还是书信语言,这位爷爷所表现出的是对儿子无比的关爱和对孙子无尽的宠爱,同时也表现出他在整个刮痧事件的过程中,面对异国的文化习俗与法律规则,除了困惑和无助,他一筹莫展,最终只好选择离开。与此同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观点与习俗始终表现出的是一种维护和弘扬的态度,这反映出了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老人在异国他乡的一种价值取向。例如,吃饭时他教孙子用中文学说“筷子”。又如,当孙子被儿子打后,他的反应看似相互矛盾,一方面出于对孙子的疼爱,他对儿子当场进行了训斥:“怎么,人前教子背后教妻啊!丹丹还是个孩子呀!”回到家后为了维护儿孙之间的关系与亲情,他又对孙子说:“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继而,以儿歌的方式念道:“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这两种截然不同、前后看似矛盾的表现方式,却体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同时也反映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及道德标准的一种下意识的维护。
三 父辈的话语分析
如果说,影片中的爷爷所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那么,许大同夫妇则更多地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一种融合,但这种融合并非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在不断地碰撞和冲突中,在两种文化从不解、误解甚至敌对的状态中,逐渐趋于相互理解和接受,最终完成同化或异化的过程,是一种碰撞中的融合。一方面,为了能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打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许大同夫妇努力地吸收异国的文化元素,努力遵从他国的法律和道德标准;但另一方面,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言语和行为方式又不时地表现出与异国文化与习俗的格格不入,如下面这段对话:
大同:“Darling,we'd better speak Chinese at home.”(亲爱的,我们在家最好说汉语。)
大同妻子:“But Danis is going to enter the primary school,and he should speak good English.”(可丹丹马上要上小学了,他必须说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
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语言环境,让他能进入很好的小学,大同夫妇在家里不说汉语;但大同的父亲又不懂英文,为了尊重父亲,大同觉得在家里该说汉语。电影中这样的矛盾无处不在。例如,许大同的电脑游戏设计软件是以中国经典小说《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为原型的,而这一点后来却成为对方在法庭上攻击他的证据之一。孙悟空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是正义和勇敢的化身,而在西方人眼里:“He cut down all the peach trees and ate all the magic pills.He destroyed the furnace at last!”(他砍光了所有的仙桃树,偷吃了长生丹,并摧毁了炼丹炉。)因此,孙悟空是游戏设计者暴力倾向的表现。为了表示对对方孩子家长、自己现任老板的尊敬,当双方孩子发生冲突时,许大同不问青红皂白就要自己的儿子向对方道歉;当儿子拒绝时,他就毫不犹豫地打了儿子一巴掌,而这不仅没让他的老板理解或是感激,后来还成为许大同虐待儿子的有力证据之一。
如同他们的父亲一样,许大同夫妇也有诸多的困惑与无奈,他们所能做的也只有放弃与忍耐。例如,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疼爱有加,但却要通过法律手段向人们证明这一点,他们因此感到愤愤不平甚至觉得荒唐可笑。大同夫妇深爱着对方,但在社工和法官眼里大同是个有暴力倾向的人,他的存在对孩子的安全是一个威胁。为了能让孩子早日回家,大同夫妇不得不选择夫妻分居——大同离开温馨而舒适的家,搬进了环境肮脏、人员混杂的贫民区。大同的老板对他的工作表现颇为欣赏,也想在刮痧事件中对他能有所帮助,但却在法官面前帮了倒忙,向法庭提供了大同打骂儿子的证据。大同一气之下只好辞去心爱的工作,离开了公司,使得原本官司缠身的家庭又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来源,如同雪上加霜。
从影片中还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并非只是源于两种文化单纯意义上的不同,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两种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而在相对强势的美国,美国人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对东方的传统文化的不解甚至是偏见,表现得尤为突出,并毫不加以遮掩。影片中出庭作证的女护士和两位社工,尤其是那位男社工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们对中国文化不理解时选择的是曲解甚至是攻击。例如,许大同在妻子难产时告诉护士:“Save my wife first!”(先救我的妻子!)而护士听后大怒:“Save the wife,not the baby!He even didn't give the baby the right to survive!Xu is a murderer!”(救妻子而不救孩子!他甚至不给孩子生存的权利!许是一个谋杀者!”)而许大同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If my wife survives,we could have more children!)的这一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接受的观点,在女护士眼里却是没有人性、不讲人权的低俗丑陋的东方文化的表现。再看听证会上许大同与女社工的对话:
许:I hit my son because I love him!I am educating him!For him!
(我打儿子是因为我爱他,是对他的管教,是为他好!)
社工:But hitting is not education.
(殴打不属于管教。)
还有许大同与老板之间的对话:
许:“I hit my son to show my respect for you,to save your face!”
(我打儿子是表示我对你的尊重,是为了给你面子!)
老板:“What?To save my face?What a twisted Chinese logic!”
(什么?为了给我面子?你们中国人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诸多根深蒂固的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待同一事件的话语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截然不同。在这种情形下要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实现其身份价值,许大同夫妇所要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是难以想象的。尽管如此,他们却从未放弃,如在听证会上,许大同冒着输掉官司的危险将书本砸向社工,以抗议他对中国文化的扭曲与侮辱;为了向法官表明自己对孩子对家人的爱,许大同在法庭上进行了情真意切的陈述,听众无不为之动容;当老板问简宁为什么许大同为了父亲在听证会上撒谎时,简宁没有过多的解释,只是坚定而自豪地回答道:“Because he is a Chinese!”(因为他是中国人!)正是他们的这种执著与不屈以及对家人无私而忘我的关爱,感动了许大同的老板和社工,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对许大同一家产生了误解,于是试图从许大同的角度出发去重新审视和调查整个刮痧事件。许大同的老板专程来到中国城找到一位中医亲自体验刮痧,当他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背上刮痧所造成的瘀青时,恍然大悟,于是找到社工并向她解释了一切,然后两人在第一时间赶到了许大同家里,告诉简宁案子被撤诉的消息。最终,许大同一家在圣诞夜得以团聚。
故事的结尾对每一个中国观众来说,都具有很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不仅仅是因为许大同一家得以团聚了,更重要的是刮痧这一古老的中医疗法,最后也被美国人接受和认同,它表达了中国人文化心理上的自我确认。影片中,许大同对其老板所说的一句中国成语“道不同,不相与谋”,也正是这样一个意思。在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中,中国文化总是能坚持自己文明中优良的传统,并对外来文化进行融合和同化,这大概就是中国文化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吧!影片的末尾,许大同夫妇一字一板地教丹丹用中文朗读“北京”、“长城”的画外音,更是蕴涵了这样的暗示。正是这种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和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历久弥坚的凝聚力。影片中的许大同的老板和那位女社工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步理解的过程,同时也反映出西方人试图理解和接受异国文化与传统的一种倾向,以及他们为此而做出的努力。
四 孙辈的话语分析
《刮痧》中的丹丹是美国生、美国长的一代中国人的典型代表,其思想意识、行为意识均已美国化,由于这种异化使得原本属于他的母国的文化与传统在他眼里却是那么的陌生和好奇:他只会说英文而不会说中文,当爷爷教他用中文说“筷子”时,他觉得很有趣,而手里拿着的筷子对他来说如同玩具,而非餐具;“打是疼骂是爱”,也被他错误地运用在和同学打架的理由上了。同时,他的言语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已完全被西化。例如:和同学保罗、也就是爸爸的老板的儿子打架后,他根本无法理解爸爸的意图,拒绝向对方道歉,理由是:“He hit me,too.”(他也打我了。)在学校门口,老师向丹丹和保罗的父母告状说孩子们又打架了,当双方父母还在讨论谁对谁错时,两个孩子已握手言和,友好地道别了。与其说丹丹的言语行为所反映的是两种文化的融合,更不如说是被他国文化的完全异化。
五 结语
影片《刮痧》在着重表现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的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尤其是在西方社会中生活的中国人维护本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身份的强烈意识,以及他们为了这种维护所表现出的执著与顽强、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和在异地文化背景下保留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不易。此外,影片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西双方试图理解和接受对方文化与传统的一种倾向,从而反映出了人们国际化意识的加强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趋势。
参考文献:
[1] Baker,and Hugh,D.R.Chinese Family and Kinship.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
[2] 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 邓炎昌、刘润清:《言语与文明:英汉言语文明对比》,外语教学与研讨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简介:刘萍,女,1968—,湖北荆州人,浙江师范大学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法,工作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