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清代前期宫廷绘画机构经历了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康、雍时期,由画作统管整个宫廷的绘画创作;乾隆元年至二十年,画作的职权范围不断缩小,画院处成为此时期的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和管理众绘画处的运作;乾隆二十年以后,绝大多数优秀的宫廷画家和主要的宫廷绘画活动都逐渐集中于如意馆,由它在事实上担负起管理宫廷绘画事务的职能。隨着清王朝的覆亡,中国古代的宫廷绘画史亦告结束。文章研究了清代前期宫廷绘画机构的创建以及从画作、画院处到如意馆的变迁过程,同时对前人在这一领域未涉及以及有纸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当时的宫廷绘画机构。
【关键词】:清代前期;画作;画院处;如意馆
一、宫廷绘画机构的创建
康熙年间,清朝统治逐步稳定。随着皇权的加强和宫廷服务的需要,内务府的组织和职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其庞大的系统下,由养心殿造办处掌理御制器物的制造、修理和收贮。养心殿造办处下设有铸炉处、如意馆、玻璃厂、做钟处、珐琅作等作坊,分管专项活计,其中的画作、画院处、如意馆专门负责绘画活计,是清前期宫廷内主要的绘画机构。
清宫廷绘画机构得以创建,是因为当时有了相对成熟的社会条件。首先,政局逐步稳定。到康熙后期,社会安定,四方宁谧,“定省之余无他事”,政治的稳定使统治者有了时间和精力投身于封建社会的文化事业;其次,经济逐渐恢复并取得发展。到康熙后期,已出现了“海宇生平、国用充足”的兴盛气象。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再次,文化开始兴盛。清政权建立之后,面对自身相对落后的民族传统与汉族先进的封建文化的矛盾,统治者最终选择了正统儒学,制定了“崇儒重道”的基本文化国策,这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为了实现思想的高度统一,清初统治者又实行了严酷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通过文字狱、查毁禁书等,对不利于清初政局稳定的言行、思想进行钳制。也正是在这种文化高压的气候下,汉族知识分子被迫将兴趣倾注于对经史的考据,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推动了古书画艺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在统治者的倡导下,中西先进文化交流频繁,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另外,清初内务府设立之后,为满足皇家生活的多方面需要,广建作坊,延揽天下名工。制作经验和人才上的积累为宫廷绘画机构的设置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二、清代前期宫廷绘画机构的演变
(一)康、雍时期的画作
画作是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以后设置的内廷作坊之一,专门负责承办宫廷各项绘画活计。在这一阶段,已有一定数量的职业画家供职于画作,他们多为江南的汉族画家,旗人画家甚少,还有一位传教士画家。雍正三年,《清档》里首次出现了画画处的记载,画画处,也叫绘畫处,隶属于画作。画画处产生之初,画作在职能上并没有太明显的变化。但是随着宫廷绘画活计量和绘画人员的继续增加,必然要求画作在职能上进一步完善。倘若画作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新的需求,那么宫廷绘画机构肯定会以一种新的形式来代替它。总之,画画处的出现预示着宫廷绘画机构潜在的变化。
(二)乾隆初年的画院处和如意馆
1.画院处
经过不断的发展,画画处逐渐从画作的系统中脱离出来,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的管理机构—画院处,由它系统而有效地管理着各绘画处。乾隆元年,“画院处”以一个独立的条目出现在《清档》的记载中,画画处隶属其下。在画院处的统一管理下,画院处管理下的绘画处在数量上比雍正时期要多,职业画家也增多,此时期咸安宫绘画处取代了雍正时期慈宁宫绘画处的地位。
2.如意馆
如意馆位于圆明园福园门内东侧二十景之一“洞天深处”的东北部,系一组四座四合院建筑。主要从事绘画创作,也兼制玉、象牙等工艺品。在这一阶段,如意馆在绘画方面的职能主要表现在:画装饰画、临摹古画、配图、画图样、修补图画、着色等,与其他绘画处的绘画职能相同。如意馆不仅有自己专属的画家,还有专门的管理官员,如“乾隆七年六月初五日,太监高玉传旨,着怡亲王将巴尔党、郎正培在如意馆行走。”但是,在这一阶段里,如意馆并不是宫廷绘画的专门机构,它是一个综合作坊,执行绘画任务仅是如意馆的职能之一。
(三)乾隆二十年以后宫廷绘画机构的变化趋势
乾隆二十年以后,内廷主要的绘画人员以及主要的绘画事务都日渐集中于如意馆,它在事实上担负起承办和管理宫廷绘画活计的职责。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此阶段宫廷绘画机构的变化呈现出新的趋势。
首先,机构的兼并和职权的转移。虽然如意馆算不上专门的绘画机构,但事实上却集中了绝大多数优秀的宫廷画家,内廷主要的绘画活计都是由它承办和完成;其次,机构间的配合与合作。在绘制过程中,画院处起图稿,珐琅处画院负责衣纹、着色,如意馆画脸像,如“乾隆二十八年十月十四日,接得郎中德魁等押贴一件,内开十月十二日太监胡世杰传旨,前五十后、五十功臣图像,着金廷标照手卷图像仿挂轴稿,着艾启蒙用白绢画脸像,衣纹、着色着珐琅处画画人画。”
三、总结
清代前期宫廷绘画机构经历了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康、雍时期,由画作统管整个宫廷的绘画创作;乾隆元年至二十年,画作的职权范围不断缩小,画院处成为此时期的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和管理众绘画处的运作;乾隆二十年以后,绝大多数优秀的宫廷画家和主要的宫廷绘画活动都逐渐集中于如意馆,由它在事实上担负起管理宫廷绘画事务的职能。清代前期的宫廷绘画机构与清初政治、文化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满族在清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作为执政民族在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的传统美术基础上发展了民族自身的美术事业,而且为传统美术在各民族中传播和在中西绘画艺术交流上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聂崇正.清代宫廷绘画机构、制度及画家[J].美术研究,1984(3).
[2]聂崇正.清代宫廷绘画制度探微[J].美术观察,2001(4).
[3]杨伯达.清代画院观[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3).
[4]许峻.乾隆宫廷画院及绘画艺术[J].新美术,1994(4).
作者简介:张丹萍(1991-),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5级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摘要】:清代前期宫廷绘画机构经历了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康、雍时期,由画作统管整个宫廷的绘画创作;乾隆元年至二十年,画作的职权范围不断缩小,画院处成为此时期的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和管理众绘画处的运作;乾隆二十年以后,绝大多数优秀的宫廷画家和主要的宫廷绘画活动都逐渐集中于如意馆,由它在事实上担负起管理宫廷绘画事务的职能。隨着清王朝的覆亡,中国古代的宫廷绘画史亦告结束。文章研究了清代前期宫廷绘画机构的创建以及从画作、画院处到如意馆的变迁过程,同时对前人在这一领域未涉及以及有纸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当时的宫廷绘画机构。
【关键词】:清代前期;画作;画院处;如意馆
一、宫廷绘画机构的创建
康熙年间,清朝统治逐步稳定。随着皇权的加强和宫廷服务的需要,内务府的组织和职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其庞大的系统下,由养心殿造办处掌理御制器物的制造、修理和收贮。养心殿造办处下设有铸炉处、如意馆、玻璃厂、做钟处、珐琅作等作坊,分管专项活计,其中的画作、画院处、如意馆专门负责绘画活计,是清前期宫廷内主要的绘画机构。
清宫廷绘画机构得以创建,是因为当时有了相对成熟的社会条件。首先,政局逐步稳定。到康熙后期,社会安定,四方宁谧,“定省之余无他事”,政治的稳定使统治者有了时间和精力投身于封建社会的文化事业;其次,经济逐渐恢复并取得发展。到康熙后期,已出现了“海宇生平、国用充足”的兴盛气象。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再次,文化开始兴盛。清政权建立之后,面对自身相对落后的民族传统与汉族先进的封建文化的矛盾,统治者最终选择了正统儒学,制定了“崇儒重道”的基本文化国策,这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为了实现思想的高度统一,清初统治者又实行了严酷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通过文字狱、查毁禁书等,对不利于清初政局稳定的言行、思想进行钳制。也正是在这种文化高压的气候下,汉族知识分子被迫将兴趣倾注于对经史的考据,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推动了古书画艺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在统治者的倡导下,中西先进文化交流频繁,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另外,清初内务府设立之后,为满足皇家生活的多方面需要,广建作坊,延揽天下名工。制作经验和人才上的积累为宫廷绘画机构的设置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二、清代前期宫廷绘画机构的演变
(一)康、雍时期的画作
画作是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以后设置的内廷作坊之一,专门负责承办宫廷各项绘画活计。在这一阶段,已有一定数量的职业画家供职于画作,他们多为江南的汉族画家,旗人画家甚少,还有一位传教士画家。雍正三年,《清档》里首次出现了画画处的记载,画画处,也叫绘畫处,隶属于画作。画画处产生之初,画作在职能上并没有太明显的变化。但是随着宫廷绘画活计量和绘画人员的继续增加,必然要求画作在职能上进一步完善。倘若画作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新的需求,那么宫廷绘画机构肯定会以一种新的形式来代替它。总之,画画处的出现预示着宫廷绘画机构潜在的变化。
(二)乾隆初年的画院处和如意馆
1.画院处
经过不断的发展,画画处逐渐从画作的系统中脱离出来,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的管理机构—画院处,由它系统而有效地管理着各绘画处。乾隆元年,“画院处”以一个独立的条目出现在《清档》的记载中,画画处隶属其下。在画院处的统一管理下,画院处管理下的绘画处在数量上比雍正时期要多,职业画家也增多,此时期咸安宫绘画处取代了雍正时期慈宁宫绘画处的地位。
2.如意馆
如意馆位于圆明园福园门内东侧二十景之一“洞天深处”的东北部,系一组四座四合院建筑。主要从事绘画创作,也兼制玉、象牙等工艺品。在这一阶段,如意馆在绘画方面的职能主要表现在:画装饰画、临摹古画、配图、画图样、修补图画、着色等,与其他绘画处的绘画职能相同。如意馆不仅有自己专属的画家,还有专门的管理官员,如“乾隆七年六月初五日,太监高玉传旨,着怡亲王将巴尔党、郎正培在如意馆行走。”但是,在这一阶段里,如意馆并不是宫廷绘画的专门机构,它是一个综合作坊,执行绘画任务仅是如意馆的职能之一。
(三)乾隆二十年以后宫廷绘画机构的变化趋势
乾隆二十年以后,内廷主要的绘画人员以及主要的绘画事务都日渐集中于如意馆,它在事实上担负起承办和管理宫廷绘画活计的职责。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此阶段宫廷绘画机构的变化呈现出新的趋势。
首先,机构的兼并和职权的转移。虽然如意馆算不上专门的绘画机构,但事实上却集中了绝大多数优秀的宫廷画家,内廷主要的绘画活计都是由它承办和完成;其次,机构间的配合与合作。在绘制过程中,画院处起图稿,珐琅处画院负责衣纹、着色,如意馆画脸像,如“乾隆二十八年十月十四日,接得郎中德魁等押贴一件,内开十月十二日太监胡世杰传旨,前五十后、五十功臣图像,着金廷标照手卷图像仿挂轴稿,着艾启蒙用白绢画脸像,衣纹、着色着珐琅处画画人画。”
三、总结
清代前期宫廷绘画机构经历了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康、雍时期,由画作统管整个宫廷的绘画创作;乾隆元年至二十年,画作的职权范围不断缩小,画院处成为此时期的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和管理众绘画处的运作;乾隆二十年以后,绝大多数优秀的宫廷画家和主要的宫廷绘画活动都逐渐集中于如意馆,由它在事实上担负起管理宫廷绘画事务的职能。清代前期的宫廷绘画机构与清初政治、文化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满族在清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作为执政民族在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的传统美术基础上发展了民族自身的美术事业,而且为传统美术在各民族中传播和在中西绘画艺术交流上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聂崇正.清代宫廷绘画机构、制度及画家[J].美术研究,1984(3).
[2]聂崇正.清代宫廷绘画制度探微[J].美术观察,2001(4).
[3]杨伯达.清代画院观[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3).
[4]许峻.乾隆宫廷画院及绘画艺术[J].新美术,1994(4).
作者简介:张丹萍(1991-),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5级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