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的确需要重新平衡出口与内需,需要通过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力来改善效率。但产业升级如果操之过急,便可能造成产业空洞。一旦广东制造业出现问题,相信广州、深圳的房价必然受压。
产业空心化,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令人色变的词组。新加坡、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等经济体由于生产线外移,相继走过了一段痛苦甚至绝望的路程。增长萎缩、就业下降、内需不景,经济被迫在转型中调整。
内地人士对产业空心化体会不深。如果想知道其危害,请到台湾高雄去一趟。高雄曾是世界第五大港口,台湾的重化工业重镇,曾经有过歌舞升平的黄金时期。但今天的高雄是一个悲情城市,随着工业企业的移出,失业率接近20%,也没有像样的支柱产业,昔日的繁荣和辉煌早已远去。
产业空心化症状,已在广东省出现。笔者预言,广东1/3的出口企业会在今后三年内倒闭或转型,而广东省出口占全国总出口近30%,广东出口产业的萎缩,无论对华南经济还是全国出口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无论对中国的就业还是全世界的消费品价格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4月初,笔者曾驱车路过东莞。虽然并未刻意选择路线,但15分钟的车程中,竟发现5家企业在结业,员工排着长队领取遣散费。事件发生的高频率令笔者震惊,东莞进入产业衰退看来难以避免。
在过去的三年中,制造业农民工的工资几乎翻了一倍,人民币升值近20%,原材料价格暴涨,出口退税基本消失,环保标准开始成为硬指标。今年初推出的新《劳动合同法》,更成为压在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劳动合同法》立意良好,改善劳工权益也无可厚非,以法律武器帮助劣势群体更是社会公义的体现,然而,其推出的时机或许并不十分恰当。出口业内受成本压力、外有次贷危机冲击,在百般困苦中成本又升。对于境外投资者而言,更大的担忧还是劳资纠纷的上升。中国吸引外资的最大原因,其实不是工资便宜,世界上比中国工资更低的国家不少,但是像中国这样的劳工环境、政策优惠却不多见。
根据咨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的问卷调查,从事制造业的外资企业中,20%有明确的计划至少将部分生产线外移。其中1/3会移往内陆省份,1/3移出中国,最后1/3干脆选择关门停业。实际情况可能比问卷结果更差。
为什么广东成为产业空心化的重灾区?这与当地的出口外向型、外资主导型经济有关。这里的制造企业利润率较低,更容易受到成本上涨的冲击。同时必须看到,广东省最近在产业升级上动作很大,对不符要求的企业祭出了近乎扫地出门的政策限制。产业升级与产业空心化,其实只有一步之遥。破旧容易立新难,笔者目前还看不到东莞成为高科技中心的希望。在人才、体制、知识产权的三重困难下,也许经济转型比自信心爆棚的官员们的预期来得要慢,而且更痛苦。广东新近推出的“工资倍增”计划,表明地方官员对产业空心化的危害认识不足,对产业升级的成效或许过于乐观。
广东与高雄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就业市场的二重性。本地居民极少在工厂打工,世界加工厂是建立在外来民工之上的。当出口业步入衰退时,首先失业的是外来流动人口,本地就业压力不会像高雄那么突出。然而,广东省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制造业(尤其是出口制造业),制造业不景,服务业必受影响。深圳港口流量的下滑,东莞酒店餐饮业的萧条,便是制造/服务业唇齿关系的写照。
一旦广东制造业出现问题,笔者相信广州、深圳的房价必然受压。目前广东省的房地产市场遭受全国性的政策影响,购房者持观望态度。其实广东还面临着深层次的产业调整问题,在新的增长动力出现之前,相信广东房价仍会持续回落,其回落幅度也将高于国内其他省市。
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国力日渐增强,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上升无可避免,人民币汇率上升也应是一个长期趋势。刻意压低工人工资,人为拉低能源、原材料价格,这种以牺牲国内居民福祉来维护出口高速增长、补贴全世界消费者的做法并不可取。中国经济的确需要重新平衡出口与内需,需要通过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力来改善经济效率。这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
但是,欲速则不达。破很容易,立却艰难。产业升级在政治上正确,理论上合理,但是如果操之过急,便会造成产业空洞。越南经济出现危机,为广东省留住外资提供了一个意外的机会,中央政府也开始关注出口滑坡,相信出口政策会有所调整。不过广东防止产业空心化,主要还得靠自己。
产业空心化,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令人色变的词组。新加坡、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等经济体由于生产线外移,相继走过了一段痛苦甚至绝望的路程。增长萎缩、就业下降、内需不景,经济被迫在转型中调整。
内地人士对产业空心化体会不深。如果想知道其危害,请到台湾高雄去一趟。高雄曾是世界第五大港口,台湾的重化工业重镇,曾经有过歌舞升平的黄金时期。但今天的高雄是一个悲情城市,随着工业企业的移出,失业率接近20%,也没有像样的支柱产业,昔日的繁荣和辉煌早已远去。
产业空心化症状,已在广东省出现。笔者预言,广东1/3的出口企业会在今后三年内倒闭或转型,而广东省出口占全国总出口近30%,广东出口产业的萎缩,无论对华南经济还是全国出口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无论对中国的就业还是全世界的消费品价格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4月初,笔者曾驱车路过东莞。虽然并未刻意选择路线,但15分钟的车程中,竟发现5家企业在结业,员工排着长队领取遣散费。事件发生的高频率令笔者震惊,东莞进入产业衰退看来难以避免。
在过去的三年中,制造业农民工的工资几乎翻了一倍,人民币升值近20%,原材料价格暴涨,出口退税基本消失,环保标准开始成为硬指标。今年初推出的新《劳动合同法》,更成为压在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劳动合同法》立意良好,改善劳工权益也无可厚非,以法律武器帮助劣势群体更是社会公义的体现,然而,其推出的时机或许并不十分恰当。出口业内受成本压力、外有次贷危机冲击,在百般困苦中成本又升。对于境外投资者而言,更大的担忧还是劳资纠纷的上升。中国吸引外资的最大原因,其实不是工资便宜,世界上比中国工资更低的国家不少,但是像中国这样的劳工环境、政策优惠却不多见。
根据咨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的问卷调查,从事制造业的外资企业中,20%有明确的计划至少将部分生产线外移。其中1/3会移往内陆省份,1/3移出中国,最后1/3干脆选择关门停业。实际情况可能比问卷结果更差。
为什么广东成为产业空心化的重灾区?这与当地的出口外向型、外资主导型经济有关。这里的制造企业利润率较低,更容易受到成本上涨的冲击。同时必须看到,广东省最近在产业升级上动作很大,对不符要求的企业祭出了近乎扫地出门的政策限制。产业升级与产业空心化,其实只有一步之遥。破旧容易立新难,笔者目前还看不到东莞成为高科技中心的希望。在人才、体制、知识产权的三重困难下,也许经济转型比自信心爆棚的官员们的预期来得要慢,而且更痛苦。广东新近推出的“工资倍增”计划,表明地方官员对产业空心化的危害认识不足,对产业升级的成效或许过于乐观。
广东与高雄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就业市场的二重性。本地居民极少在工厂打工,世界加工厂是建立在外来民工之上的。当出口业步入衰退时,首先失业的是外来流动人口,本地就业压力不会像高雄那么突出。然而,广东省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制造业(尤其是出口制造业),制造业不景,服务业必受影响。深圳港口流量的下滑,东莞酒店餐饮业的萧条,便是制造/服务业唇齿关系的写照。
一旦广东制造业出现问题,笔者相信广州、深圳的房价必然受压。目前广东省的房地产市场遭受全国性的政策影响,购房者持观望态度。其实广东还面临着深层次的产业调整问题,在新的增长动力出现之前,相信广东房价仍会持续回落,其回落幅度也将高于国内其他省市。
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国力日渐增强,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上升无可避免,人民币汇率上升也应是一个长期趋势。刻意压低工人工资,人为拉低能源、原材料价格,这种以牺牲国内居民福祉来维护出口高速增长、补贴全世界消费者的做法并不可取。中国经济的确需要重新平衡出口与内需,需要通过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力来改善经济效率。这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
但是,欲速则不达。破很容易,立却艰难。产业升级在政治上正确,理论上合理,但是如果操之过急,便会造成产业空洞。越南经济出现危机,为广东省留住外资提供了一个意外的机会,中央政府也开始关注出口滑坡,相信出口政策会有所调整。不过广东防止产业空心化,主要还得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