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有其目的性。德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必定是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这个目标我们认为就是德育教学目标。目标教学,是一种以教学评价为手段,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反馈矫正为重点,并以此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获取最佳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德育 教学目标 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4-224-02
在德育教学模式的构成中,德育教学目标是德育模式设计所要达到的结果。任何教学模式总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它是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化形式。德育教学目标具有两个典型特征:第一,详细说明德育目标的内容,即说明做什么和如何做(知识、方法等)。第二,用特定的术语描述教学后学生应能掌握的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状态,即教学后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详细规格。
一、设计德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一)学校德育目标与德育课程标准
学校德育目标体现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德育方针和有关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国家、社会对学校德育的要求,是制定德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各级学校德育课程标准,根据学校德育的总目标,制定了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和各项教材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了德育教学目标体系,它是制定德育教学目标的指令性依据。德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与规格的总的规定,是学校德育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
(二)德育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功能
德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突出其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能等本质功能。同时,也应全面考虑在德育教学的本质功能的规定与影响下,德育教学目标所反映的德育教学的多种功能的可能性依据。
(三)高等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德育教学目标必须根据青少年不同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提出相应的目标。这是制定德育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科学性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较为复杂多变,既有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需要,又有迫切的交往需要和满足成就感需要,渴望获得理解和尊重,同时还有追求完美,追求理想的更高精神层次需要。复杂强烈的心理状态导致大学生的情绪多变、感情丰富,使得他们不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还是从事社会活动时,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大学生注重独立、个性、自尊和自信,大多善恶分明、正义感强,但是,由于大学生情绪和感情尚不成熟稳定,突出表现为情绪非常容易产生波动。此外,大学生精力充沛、具有敢作敢当的气魄,但也表现为盲目蛮干,尤其是在认为自己受到挑衅和敌意时,容易出现情绪失控,呈现出冲动性特点。
二、制定高等院校德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一)反映德育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并从现实出发,考虑社会需求与价值
制定德育教学目标要有长远的考虑,反映德育教学的发展趋势,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才具有导向性。同时,制定德育教学目标又要从现实出发,全面准确掌握学校德育教学内部与外部条件及环境,将社会需求与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够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目标。
(二)高校德育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尽可能量化
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规定教学后所要达到的效果,必须用可观察的、可评价的、具体化的量化指标加以描述。德育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量化,有利于加强德育教学工作的计划性,为德育教学事实,特别是检查与评估德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三)高校德育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德育教学目标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而诸多因素都在不断变化。因此,保持德育教学目标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德育教学目标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德育教学目标时,要保持一定的弹性,以便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或调整。
三、高校德育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在活动中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构成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因此,要实现德育教学目标,必须要调整好德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在以往的德育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而忽略学生“学”的主观能动作用。现在,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高校教师应全面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和意愿。从尊重学习主体的发展和需要出发来考虑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与学生保持教学地位上的平等,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双边关系,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德育学习,真正激发学生的德育兴趣,使学生产生获得知识满足感和成就感,逐步形成对德育的热爱。
(二)高度重视教师观念更新与教师素质提高
高校德育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为了有效地实现德育教学目标,教师素质的提高和观念更新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教师观念和素质的与时俱进,决定着教师自身能力资源的发挥,决定着教学设施条件的有效利用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际效果。从目前情况看,多数教师对新的教学思想的认可和理解程度进一步提高了,“健康第一”的学校德育教学思想已深入人心。所以,教学机关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使教师变动力为压力,主动地进行自我业务素质的提高,以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有效地、更积极地去面对不断发展的德育课程目标。
四、新课程理念下高校德育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逻辑起点的变化
新德育课程理念采取的是以目标指导内容的方式来设计课程,也就是说达到学习目标,教师采取什么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性,这给高校德育课堂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挥空间。可以看出,新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由教学内容转变为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中的另一个变化是,德育教学目标由单一目标转变为多样性目标,传统的德育教学目标强调德育理论学习,忽视了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新课程则突出了德育教学中对学生多方面目标的实现,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德育教育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理论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能够达成这些目标的高校德育课程才能促使他们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这些目标也正是德育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任务。
(二)学习内容设计的灵活化
由于新课程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比之以往较为宽松,所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该要体现出这个优越性。在一次课中尽量不要仅仅设计单一的教学内容,最好设计几项内容,以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当然,以满足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另外,特定条件下,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再加工、改造,设计出不同的形式,以突出某一方面的目标,使其具有明显的侧重点。
(三)德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动态性
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是一个完整德育教学目标设计应该具备的四个环节。德育教学设计在时间上分为三个时间段,即课程的准备设计、课程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兴发挥和创造)、课后的反馈性设计修正。设计与教学实践活动本身一定会存在一些误差,理论上再科学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活动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有效性。所以,只有通过反馈性修正的设计,才是一个成熟的、完整的和有效的教学设计。从德育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下的德育教学设计与传统德育备课不同的是,德育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它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先进性。
五、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世纪的挑战,德育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强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与我们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我们高校德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就是培养大学生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具体到高校德育课堂教学上,我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探索理论、寻求更科学的德育教学方式来满足大学生的德育需要。只有这样,我们的高校德育教学才能真正地起到应有的作用,才能担当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
[2]郭凯.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研究.科技教育.2009(5).
[3]张治库.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教育探索.2004(6).
关键词德育 教学目标 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4-224-02
在德育教学模式的构成中,德育教学目标是德育模式设计所要达到的结果。任何教学模式总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它是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化形式。德育教学目标具有两个典型特征:第一,详细说明德育目标的内容,即说明做什么和如何做(知识、方法等)。第二,用特定的术语描述教学后学生应能掌握的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状态,即教学后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详细规格。
一、设计德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一)学校德育目标与德育课程标准
学校德育目标体现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德育方针和有关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国家、社会对学校德育的要求,是制定德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各级学校德育课程标准,根据学校德育的总目标,制定了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和各项教材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了德育教学目标体系,它是制定德育教学目标的指令性依据。德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与规格的总的规定,是学校德育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
(二)德育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功能
德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突出其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能等本质功能。同时,也应全面考虑在德育教学的本质功能的规定与影响下,德育教学目标所反映的德育教学的多种功能的可能性依据。
(三)高等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德育教学目标必须根据青少年不同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提出相应的目标。这是制定德育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科学性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较为复杂多变,既有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需要,又有迫切的交往需要和满足成就感需要,渴望获得理解和尊重,同时还有追求完美,追求理想的更高精神层次需要。复杂强烈的心理状态导致大学生的情绪多变、感情丰富,使得他们不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还是从事社会活动时,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大学生注重独立、个性、自尊和自信,大多善恶分明、正义感强,但是,由于大学生情绪和感情尚不成熟稳定,突出表现为情绪非常容易产生波动。此外,大学生精力充沛、具有敢作敢当的气魄,但也表现为盲目蛮干,尤其是在认为自己受到挑衅和敌意时,容易出现情绪失控,呈现出冲动性特点。
二、制定高等院校德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一)反映德育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并从现实出发,考虑社会需求与价值
制定德育教学目标要有长远的考虑,反映德育教学的发展趋势,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才具有导向性。同时,制定德育教学目标又要从现实出发,全面准确掌握学校德育教学内部与外部条件及环境,将社会需求与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够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目标。
(二)高校德育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尽可能量化
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规定教学后所要达到的效果,必须用可观察的、可评价的、具体化的量化指标加以描述。德育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量化,有利于加强德育教学工作的计划性,为德育教学事实,特别是检查与评估德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三)高校德育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德育教学目标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而诸多因素都在不断变化。因此,保持德育教学目标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德育教学目标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德育教学目标时,要保持一定的弹性,以便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或调整。
三、高校德育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在活动中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构成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因此,要实现德育教学目标,必须要调整好德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在以往的德育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而忽略学生“学”的主观能动作用。现在,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高校教师应全面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和意愿。从尊重学习主体的发展和需要出发来考虑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与学生保持教学地位上的平等,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双边关系,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德育学习,真正激发学生的德育兴趣,使学生产生获得知识满足感和成就感,逐步形成对德育的热爱。
(二)高度重视教师观念更新与教师素质提高
高校德育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为了有效地实现德育教学目标,教师素质的提高和观念更新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教师观念和素质的与时俱进,决定着教师自身能力资源的发挥,决定着教学设施条件的有效利用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际效果。从目前情况看,多数教师对新的教学思想的认可和理解程度进一步提高了,“健康第一”的学校德育教学思想已深入人心。所以,教学机关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使教师变动力为压力,主动地进行自我业务素质的提高,以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有效地、更积极地去面对不断发展的德育课程目标。
四、新课程理念下高校德育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逻辑起点的变化
新德育课程理念采取的是以目标指导内容的方式来设计课程,也就是说达到学习目标,教师采取什么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性,这给高校德育课堂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挥空间。可以看出,新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由教学内容转变为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中的另一个变化是,德育教学目标由单一目标转变为多样性目标,传统的德育教学目标强调德育理论学习,忽视了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新课程则突出了德育教学中对学生多方面目标的实现,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德育教育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理论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能够达成这些目标的高校德育课程才能促使他们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这些目标也正是德育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任务。
(二)学习内容设计的灵活化
由于新课程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比之以往较为宽松,所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该要体现出这个优越性。在一次课中尽量不要仅仅设计单一的教学内容,最好设计几项内容,以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当然,以满足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另外,特定条件下,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再加工、改造,设计出不同的形式,以突出某一方面的目标,使其具有明显的侧重点。
(三)德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动态性
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是一个完整德育教学目标设计应该具备的四个环节。德育教学设计在时间上分为三个时间段,即课程的准备设计、课程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兴发挥和创造)、课后的反馈性设计修正。设计与教学实践活动本身一定会存在一些误差,理论上再科学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活动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有效性。所以,只有通过反馈性修正的设计,才是一个成熟的、完整的和有效的教学设计。从德育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下的德育教学设计与传统德育备课不同的是,德育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它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先进性。
五、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世纪的挑战,德育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强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与我们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我们高校德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就是培养大学生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具体到高校德育课堂教学上,我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探索理论、寻求更科学的德育教学方式来满足大学生的德育需要。只有这样,我们的高校德育教学才能真正地起到应有的作用,才能担当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
[2]郭凯.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研究.科技教育.2009(5).
[3]张治库.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教育探索.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