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到气温计的作用;
2.会读写气温常用单位“℃”;
3.能够利用气温计模型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利用气温计模型进行多次练习,掌握正确读数方法;
2.掌握零下温度的正确读数。
三、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使用气温计和正确读数。
四、教学方法
1.利用简单实验和讨论会的形式带学生初步明确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
2.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逐渐认识气温计,学会使用气温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后,先将提前准备好的两杯冷热不同的水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提问: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去测试两杯水的冷热情况呢?
这一问题的提出必然会得出一些答案,如:水温计、摸杯子、用手指测试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大家进行实验测试,从而得出两杯水的冷热不同。在这一基础上,询问大家:“水的测量很简单,那如果老师想要知道现在所待的教室的具体温度,应该用什么来测量呢?
提出这一问题后,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再利用小型讨论会的开展将大家集中到一起,并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讨论会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顺其自然的渗透“气温计”这一测量工具,从而引起学生对气温测量工具的关注,进而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探究活动
开展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气温计,并掌握利用气温计进行准确读数的方法。所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
1.认识气温计
提前準备好有关气温计的相关图片结构,准备好几支气温计模型。
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再将气温计模型分发给各个小组。在大家拿到气温计之后,先要求大家观察气温计,并在观察中探究“温度计有哪些结构?”“温度的单位是什么?”两个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观察更具目标性。在这一阶段,鼓励各小组积极展开讨论、归纳、总结。
在各个小组依次观察结束,并得出相关答案后,邀请一些小组的学生上讲台来进行描述,再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气温计。
在学生展示完学习成果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气温计大图结构,要求学生再一次进行辨认,并对其内容进行有顺序的分组,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具条理性,如:
气温计由液泡、液柱、刻度和单位符号四部分组成;
温度单位为“℃”,读作“摄氏度”。
2.练习读数
练习读数的前提是让学生学会读数。
在这一阶段,可以依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先要求学生拿起气温计,并去思考“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应该怎么读?”
通过这一问题,可以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气温计读法的探究上。通过各小组的一起观察与探究,可以较为简单的得出气温,并对读数的方法有一个初步的猜想和了解。如:0℃以上就是零上几摄氏度,0℃以下就是零下几摄氏度。
当然,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读数的方法,可以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各小组展开探讨,如:气温计上最低气温是多少?最高气温是多少?每一大格和一小格代表什么意思?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交流,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气温计的读法。
在对读数进行探究的最后阶段,要明确读数的具体方法和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测量时,务必将气温计放到测量环境中2-3分钟,同时要等气温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并且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平行,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的气温。
在学生掌握如何读数之后,可以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展开测量,如:室内、室外、阳光下、大树旁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的数值,并自主进行读数。
除此之外,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有着不同度数的气温计的图片进行简单的训练,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气温计的读数方法,学会正确读数。
(三)知识巩固与拓展
1.巩固
带学生对该课重点内容进行回忆和总结,引导学生明确重难点所在,使学生在查漏补缺中巩固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从而总结出大家的学习难点所在,这对于学生的知识巩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知识巩固阶段,也可以借助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或者问题为学生指明巩固的方向和重点,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内化。
2.拓展
除了气温计之外,还有多种多样的温度计,可以带学生去观察和了解其他的温度计,如:体温计、水温计等,并要求学生进行对比,说一说自己所发现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都将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
六、教学反思
1.本课重点是带学生去了解气温计这一气温测量工具,让学生学会读出所测量的温度。而该课利用两个探究活动逐步完成这一目标,使学生对其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又借助巩固与拓展深化了知识,使学生真正吸收了知识,做到了为己所用。
2.在该课导入阶段,可以联系上节课所学的天气相关知识来引出大气的冷热程度,进而指出“气温计”的测量作用,这对于顺利衔接该课内容会更有效果。
3.在最后的巩固与拓展阶段,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去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把握情况,再进行针对性的巩固,以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1.了解到气温计的作用;
2.会读写气温常用单位“℃”;
3.能够利用气温计模型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利用气温计模型进行多次练习,掌握正确读数方法;
2.掌握零下温度的正确读数。
三、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使用气温计和正确读数。
四、教学方法
1.利用简单实验和讨论会的形式带学生初步明确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
2.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逐渐认识气温计,学会使用气温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后,先将提前准备好的两杯冷热不同的水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提问: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去测试两杯水的冷热情况呢?
这一问题的提出必然会得出一些答案,如:水温计、摸杯子、用手指测试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大家进行实验测试,从而得出两杯水的冷热不同。在这一基础上,询问大家:“水的测量很简单,那如果老师想要知道现在所待的教室的具体温度,应该用什么来测量呢?
提出这一问题后,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再利用小型讨论会的开展将大家集中到一起,并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讨论会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顺其自然的渗透“气温计”这一测量工具,从而引起学生对气温测量工具的关注,进而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探究活动
开展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气温计,并掌握利用气温计进行准确读数的方法。所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
1.认识气温计
提前準备好有关气温计的相关图片结构,准备好几支气温计模型。
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再将气温计模型分发给各个小组。在大家拿到气温计之后,先要求大家观察气温计,并在观察中探究“温度计有哪些结构?”“温度的单位是什么?”两个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观察更具目标性。在这一阶段,鼓励各小组积极展开讨论、归纳、总结。
在各个小组依次观察结束,并得出相关答案后,邀请一些小组的学生上讲台来进行描述,再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气温计。
在学生展示完学习成果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气温计大图结构,要求学生再一次进行辨认,并对其内容进行有顺序的分组,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具条理性,如:
气温计由液泡、液柱、刻度和单位符号四部分组成;
温度单位为“℃”,读作“摄氏度”。
2.练习读数
练习读数的前提是让学生学会读数。
在这一阶段,可以依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先要求学生拿起气温计,并去思考“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应该怎么读?”
通过这一问题,可以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气温计读法的探究上。通过各小组的一起观察与探究,可以较为简单的得出气温,并对读数的方法有一个初步的猜想和了解。如:0℃以上就是零上几摄氏度,0℃以下就是零下几摄氏度。
当然,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读数的方法,可以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各小组展开探讨,如:气温计上最低气温是多少?最高气温是多少?每一大格和一小格代表什么意思?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交流,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气温计的读法。
在对读数进行探究的最后阶段,要明确读数的具体方法和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测量时,务必将气温计放到测量环境中2-3分钟,同时要等气温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并且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平行,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的气温。
在学生掌握如何读数之后,可以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展开测量,如:室内、室外、阳光下、大树旁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的数值,并自主进行读数。
除此之外,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有着不同度数的气温计的图片进行简单的训练,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气温计的读数方法,学会正确读数。
(三)知识巩固与拓展
1.巩固
带学生对该课重点内容进行回忆和总结,引导学生明确重难点所在,使学生在查漏补缺中巩固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从而总结出大家的学习难点所在,这对于学生的知识巩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知识巩固阶段,也可以借助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或者问题为学生指明巩固的方向和重点,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内化。
2.拓展
除了气温计之外,还有多种多样的温度计,可以带学生去观察和了解其他的温度计,如:体温计、水温计等,并要求学生进行对比,说一说自己所发现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都将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
六、教学反思
1.本课重点是带学生去了解气温计这一气温测量工具,让学生学会读出所测量的温度。而该课利用两个探究活动逐步完成这一目标,使学生对其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又借助巩固与拓展深化了知识,使学生真正吸收了知识,做到了为己所用。
2.在该课导入阶段,可以联系上节课所学的天气相关知识来引出大气的冷热程度,进而指出“气温计”的测量作用,这对于顺利衔接该课内容会更有效果。
3.在最后的巩固与拓展阶段,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去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把握情况,再进行针对性的巩固,以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