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变革。因此,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化 传统文化 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实现,离开中国的国情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替代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作为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必然包含精华与糟粕,其精华与糟粕是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指出,"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是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两面性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紧密关联,两者不可能完全分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土化、民族化。所以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重大。
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于激发人民群众奋发向上、勇于进取具有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就会犯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但不能全盘继承;要否定也不能全盘否定。正确的方法是扬弃。因为"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3〕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如此,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不能偏离和背弃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需要"回到马克思去","回到马克思去"并不是教条式坚持马克思主义,回到马克思是回到马克思的科学批判精神,回到马克思的基本立场当中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方向和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方面可以认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特证,另一方面,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和方法评判和分割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在实践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标准对中国传统文进行选择和取舍,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去。"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从中国已有的文化基础出发;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虽有价值,但二者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本改造传统文化,绝不能反其道而行之。"〔4〕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两面难以分割,致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呈现交错、不和谐的现象。对于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避免其消极因素对马克思主义的负面影响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 1995.34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 1972.60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 1972.251.
〔4〕李朝阳.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6, (6).
作者简介:张美诚(1974-)男,福建长汀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中国化 传统文化 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实现,离开中国的国情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替代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作为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必然包含精华与糟粕,其精华与糟粕是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指出,"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是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两面性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紧密关联,两者不可能完全分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土化、民族化。所以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重大。
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于激发人民群众奋发向上、勇于进取具有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就会犯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但不能全盘继承;要否定也不能全盘否定。正确的方法是扬弃。因为"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3〕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如此,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不能偏离和背弃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需要"回到马克思去","回到马克思去"并不是教条式坚持马克思主义,回到马克思是回到马克思的科学批判精神,回到马克思的基本立场当中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方向和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方面可以认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特证,另一方面,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和方法评判和分割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在实践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标准对中国传统文进行选择和取舍,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去。"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从中国已有的文化基础出发;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虽有价值,但二者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本改造传统文化,绝不能反其道而行之。"〔4〕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两面难以分割,致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呈现交错、不和谐的现象。对于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避免其消极因素对马克思主义的负面影响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 1995.34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 1972.60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 1972.251.
〔4〕李朝阳.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6, (6).
作者简介:张美诚(1974-)男,福建长汀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