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能力是学生在长期体验、训练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学生语感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对此,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还强调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加强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下面,我就语感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看法:
一、重视语言积累,强化语感训练,在实践运用中体验语言韵味
⒈语感来自于积累
⑴强化古诗词的诵读,做到每周一诗(词),内容除附录中的古诗词外,还有师生共荐的诗作名篇,做到课前必背,要求学生背得滚瓜烂熟。
⑵指导学生制作名人名言卡片,要求学生各自收集喜欢的名人名言,用专门的卡片纸做成卡片(可进行适当的美术装饰),每周最后一节课用五分钟交流,并熟读背诵。这个活动要求全班参与,持之以恒。
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写好读书笔记。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这一活动主要在课后落实。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教师要做好优秀作品选择推荐、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兴趣激发、读书笔记写法指导、读后检查督促等工作,并在课后辅导中渗入阅读心得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文素养。
⒉语感形成于实践运用
⑴课文朗读融入情感,吟咏诵读中触发语感。初中课本里有不少文字优美的文章,我在教学中加强了吟咏诵读的训练,并指导学生在吟咏诵读中充分融入感情,读出文之美,品出文之味来,以此来触发语感。具体到课堂,时而是我示范美读,以情感人;时而是学生吟咏,投入品味;时而是理解诵读,重在体会。无不以触发学生语感为出发点。
⑵课后说话练表达,在妙语连珠中品味语感。在教学中,我在每堂课课后小结后,顺势将学生引入到说话训练中(时间安排只需三分钟左右)。学生可以说一则新闻,可以讲一件趣事,可以说一则笑话,也可以读一篇佳作。
⑶课余写作成习惯,在笔耕不已中形成语感。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勤奋写作。写作是语言实践运用的最好形式。为此,我督促学生写日记、作随笔、写读书心得,在笔耕不已的写作训练中逐步形成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强化语感分析,感受人文精神,提高语感能力
语感分析就是在语感受实践中,对语言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常常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语言的隐含意义和语言的巧妙运用等。教学中的语感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⒈揣摩,品味语言
⑴联系背景,理解语意。如:阅读《海燕》一文时,给学生讲清楚俄国二十世纪初暗潮汹涌的白色恐怖形势,学生就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海燕的革命形象和暴风雨的深刻内涵了。
⑵根据语境,解读语意。即在解读语意时,联系上下文和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全面地理解语句的含义。
⑶结合修辞或其它表现手法,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
⑷联系生活体验,体味文章意蕴。如:《背影》中讲到望父买橘那段时,教师只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就不难理解文章所表现的父子深情。
⒉挖掘语言内涵,促使开拓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使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或参考书的参考内容上,而应引导学生通过纵横联系、创设情景、类比对比、联想想象等手段,读出学生自己的理解。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和人文素养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如:在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时,当学生提出“月光如水”的美景中的“藻荇交横”正是苏轼心中“阴影”的写照时,我惊叹不已。这一例子不正是学生语感能力和人文素养有了很大提高的体现吗?
总之,语文课程中有丰富的情感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也是极其深刻的。所以,我们应把学生带进教材,带出课文,让学生在各类作品的阅读中,体验作品的人文性,体味作品的真善美,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语文素养等语文综合能力。
下面,我就语感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看法:
一、重视语言积累,强化语感训练,在实践运用中体验语言韵味
⒈语感来自于积累
⑴强化古诗词的诵读,做到每周一诗(词),内容除附录中的古诗词外,还有师生共荐的诗作名篇,做到课前必背,要求学生背得滚瓜烂熟。
⑵指导学生制作名人名言卡片,要求学生各自收集喜欢的名人名言,用专门的卡片纸做成卡片(可进行适当的美术装饰),每周最后一节课用五分钟交流,并熟读背诵。这个活动要求全班参与,持之以恒。
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写好读书笔记。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这一活动主要在课后落实。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教师要做好优秀作品选择推荐、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兴趣激发、读书笔记写法指导、读后检查督促等工作,并在课后辅导中渗入阅读心得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文素养。
⒉语感形成于实践运用
⑴课文朗读融入情感,吟咏诵读中触发语感。初中课本里有不少文字优美的文章,我在教学中加强了吟咏诵读的训练,并指导学生在吟咏诵读中充分融入感情,读出文之美,品出文之味来,以此来触发语感。具体到课堂,时而是我示范美读,以情感人;时而是学生吟咏,投入品味;时而是理解诵读,重在体会。无不以触发学生语感为出发点。
⑵课后说话练表达,在妙语连珠中品味语感。在教学中,我在每堂课课后小结后,顺势将学生引入到说话训练中(时间安排只需三分钟左右)。学生可以说一则新闻,可以讲一件趣事,可以说一则笑话,也可以读一篇佳作。
⑶课余写作成习惯,在笔耕不已中形成语感。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勤奋写作。写作是语言实践运用的最好形式。为此,我督促学生写日记、作随笔、写读书心得,在笔耕不已的写作训练中逐步形成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强化语感分析,感受人文精神,提高语感能力
语感分析就是在语感受实践中,对语言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常常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语言的隐含意义和语言的巧妙运用等。教学中的语感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⒈揣摩,品味语言
⑴联系背景,理解语意。如:阅读《海燕》一文时,给学生讲清楚俄国二十世纪初暗潮汹涌的白色恐怖形势,学生就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海燕的革命形象和暴风雨的深刻内涵了。
⑵根据语境,解读语意。即在解读语意时,联系上下文和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全面地理解语句的含义。
⑶结合修辞或其它表现手法,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
⑷联系生活体验,体味文章意蕴。如:《背影》中讲到望父买橘那段时,教师只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就不难理解文章所表现的父子深情。
⒉挖掘语言内涵,促使开拓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使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或参考书的参考内容上,而应引导学生通过纵横联系、创设情景、类比对比、联想想象等手段,读出学生自己的理解。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和人文素养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如:在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时,当学生提出“月光如水”的美景中的“藻荇交横”正是苏轼心中“阴影”的写照时,我惊叹不已。这一例子不正是学生语感能力和人文素养有了很大提高的体现吗?
总之,语文课程中有丰富的情感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也是极其深刻的。所以,我们应把学生带进教材,带出课文,让学生在各类作品的阅读中,体验作品的人文性,体味作品的真善美,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语文素养等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