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是细腻而多愁善感的心理特征让女性摄影师的表达方式更为多元和独特,或许是要冲破社会对待艺术领域的性别陈规,又或许是天性善于营造浪漫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融合氛围,与男性摄影师相比,女性的摄影,尤其是当代女性的摄影,更具个性色彩。当女性摄影抛开最直接的客观表象,从内心出发去观察外在的环境与变化,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展开同自我、同他人乃至同世界的对话时,色彩更加斑斓。
一些女性摄影师用视觉方式深入地了解女性,挖掘对生命的感受,描述独特的身体经验,观照自身的情感;另一些女性摄影师尝试在影像实践中,创造自己脑海中的女性形象;还有一些女性摄影师则采取女性视角,通过影像来审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并且在性别、身体、自我认同等方面进行质疑、探索。不同于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笔下“女性被双重物化”这类简单粗暴的影像,这种对话有时反而显得相当的若无其事:“女性”这一角色并没有被刻意地彰显,也没有单一强烈地对于“男女平等”的诉求。不过,很明显,这种观察往往伴随着一种独特的细腻,需要在反反复复地仔细辨认中,才能体味到这些女性摄影师的意图—思考女性如何在生命中为自己定位。
这种对话,与性别有关,但又不仅仅与性别有关。除了希望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发声,探讨一些女性在社会中遇到的生存瓶颈,为她们争取更多平等的地位……最本质的,这些影像呈现了新鲜真实的生命个案。这也正是本期专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浏览本期专题,读者会发现我们选择介绍的作品并非是激进的女性主义者的艺术创作,影像也并没有过分夸大女性的特性与特权,进而走上与男性本位文化一样的缺乏宽容的道路。她们镜头下的女性都是普普通通的角色,有的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婆婆,有的是生活中的女性同性恋友人,有的是幻想中40年之后的自己,有的是在自己房间中靠独处来获取力量的女孩……而这些普通的女性最终都幻化成跌宕的人生经验与感情的容器。
一些女性摄影师用视觉方式深入地了解女性,挖掘对生命的感受,描述独特的身体经验,观照自身的情感;另一些女性摄影师尝试在影像实践中,创造自己脑海中的女性形象;还有一些女性摄影师则采取女性视角,通过影像来审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并且在性别、身体、自我认同等方面进行质疑、探索。不同于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笔下“女性被双重物化”这类简单粗暴的影像,这种对话有时反而显得相当的若无其事:“女性”这一角色并没有被刻意地彰显,也没有单一强烈地对于“男女平等”的诉求。不过,很明显,这种观察往往伴随着一种独特的细腻,需要在反反复复地仔细辨认中,才能体味到这些女性摄影师的意图—思考女性如何在生命中为自己定位。
这种对话,与性别有关,但又不仅仅与性别有关。除了希望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发声,探讨一些女性在社会中遇到的生存瓶颈,为她们争取更多平等的地位……最本质的,这些影像呈现了新鲜真实的生命个案。这也正是本期专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浏览本期专题,读者会发现我们选择介绍的作品并非是激进的女性主义者的艺术创作,影像也并没有过分夸大女性的特性与特权,进而走上与男性本位文化一样的缺乏宽容的道路。她们镜头下的女性都是普普通通的角色,有的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婆婆,有的是生活中的女性同性恋友人,有的是幻想中40年之后的自己,有的是在自己房间中靠独处来获取力量的女孩……而这些普通的女性最终都幻化成跌宕的人生经验与感情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