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南》是幼儿园教育的航标,是幼教工作者的好帮手。《指南》科学领域指出:“幼儿科学学习活动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索过程,发展探究能力。”[1]围绕这一核心如何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成幼儿“学”的过程,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就是我在准备一次科学展示活动中的教学感悟。
一、从核心概念的价值取向去关注幼儿的“学”
在我们目前的科学活动中,让老师感到困惑和困难的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概念的确定。大家都知道磁铁这个活动是一个老课题了,小班中班大班都能上,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已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我对磁铁的科学概念了解如下:1.磁铁能吸引金属制成的物体,但不是所有的金属。2.磁力能够穿透各种材料。3.磁力是可变的。4.磁铁有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从这个科学概念可以看出磁铁的特性很多:有吸铁性、穿透性、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特性等等,通过我的一些思考和对孩子已有经验的了解,发现孩子对隔物吸的兴趣最浓,而且“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2]
二、从目标定位上来关注幼儿的“学”
我整个的探究过程是围绕“磁铁的穿透性”来展开的,根据孩子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从第一个目标来看涉及的概念是正确、可操作的。第二个目标是从《指南》的科学活动核心价值方面考虑的,目的是在活动中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科学发现的探究模式始于询问幼儿:你知道什么?接着是自由发现,即幼儿自己探索材料。接下来再问幼儿:你了解到了什么?幼儿提出问题并自己寻求答案,从而形成和建构经验。”[3]但从表述来看目标显得比较大,在活动中发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呢?第三个目标存在的问题和第二个目标一样,如改成“愿意参与探索活动,体验自我发现问题的快乐。”可使目标更加具体化。
三、从材料的准备中来关注幼儿的“学”
1.材料的生活性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材料的投放是一个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有趣的磁铁”活动中的材料都从生活中收集而来的,例如瓶盖、铁夹子、硬币、纸片、塑料袋、木积木、泡沫板、布、养乐多瓶等等。这些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手可得,都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这样的材料都是我们科学探索的好材料,也让孩子形成“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科学”的意识。
2.材料的开放性
刚一开始试教时我是为孩子提供人手一份、数量也比较少的操作材料,但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在操作过程中探索、交流的机会就少了。我在学习《指南》时,有一点触动了我“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4]所以在前材料的投放方式上我调整为一份、多数量的材料,幼儿操作时就可以自主去选择自己所需的材料,并在探索中与同伴积极互动。
3.材料的再调整
在重点环节穿透性与材料关系的探讨中,原先我只给孩子准备了人手一块的板子和人手一块的磁铁,但是在试教中发现孩子们只是局限于玩自己手中的材料。我再次翻阅《指南》时看到“教师要关注幼儿科学活动的特点,并及时的调整优化指导策略,引领孩子们亲历科学探究的整个历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使我豁然开朗。我反思是不是我在材料的提供上限制了孩子的探究,于是对材料又再一次作出了调整:在磁铁和垫板的投放上不再是人手一份,适当地多提供一些磁铁和垫板,帮助孩子有效发现问题。
四、从教学设计适宜来关注幼儿的“学”
1.出示磁铁,介绍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教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起呢?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好玩的材料,看看有些什么?
《指南》中指出“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可见好奇心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在这里,开门见山,紧扣主题,直接出示了磁铁及操作材料,从孩子的已有经验出发,调动起孩子探究的欲望。
2.引导幼儿自主操作,感知磁铁隔着一些物品能吸起铁制品的特性
教师:这些材料哪些能被磁铁吸起,哪些不能被磁铁吸起?你有什么办法把这些不能被吸起的东西也吸起来?
幼儿自主探索。
教师:刚刚你是怎么做的?(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
交流并总结:磁铁是不是真的吸住纸了?那它吸住的是什么呢?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就能把××吸起来?小结:原来磁铁有穿透力,它能穿过纸吸住铁做的东西,把不能吸起的东西也吸起来了。
3.深入探索,迁移经验
教师:你们知道吗?老师还会变魔术呢!看,我带来了什么?我会让这只纸蝴蝶在板子上跳舞呢!咦,它为什么能听我指挥呢?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幼儿猜测)
教师:请你再去试试,让你的蝴蝶在不同的板子上跳舞,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幼儿再次探索)
教师:刚才在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请一组幼儿来演示)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办法解决?
4.第三次探索,让蝴蝶在更多的板子上跳舞,你会有什么发现?
我原有的设计是步步引导,“用同一块磁铁去操作两块不同厚薄的板,用大小不同的磁铁去操作同一块板”,通过试教发现老师牵引得比较多,为什么不让我们的孩子从操作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在自由发现中,孩子不必担心得到“错误”的答案,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对自己的发现的问题展开自己的探究,满足其寻求答案的天性和渴望。
5.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师:在生活中磁铁还有很多其它特性,又有哪些地方会用到磁铁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擦窗器、门吸、冰箱、垃圾处理器、磁悬浮列车)
教师:生活中有很多物品里藏有磁铁,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探究和了解。
反思我们以往的科学活动,有许多时候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而经常怀着一种“任务”意识在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至于“到底幼兒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运用到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在指南精神的指引下,通过自身的实践,我深刻意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G].
[2]温.哈伦.韦钰译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一、从核心概念的价值取向去关注幼儿的“学”
在我们目前的科学活动中,让老师感到困惑和困难的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概念的确定。大家都知道磁铁这个活动是一个老课题了,小班中班大班都能上,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已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我对磁铁的科学概念了解如下:1.磁铁能吸引金属制成的物体,但不是所有的金属。2.磁力能够穿透各种材料。3.磁力是可变的。4.磁铁有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从这个科学概念可以看出磁铁的特性很多:有吸铁性、穿透性、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特性等等,通过我的一些思考和对孩子已有经验的了解,发现孩子对隔物吸的兴趣最浓,而且“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2]
二、从目标定位上来关注幼儿的“学”
我整个的探究过程是围绕“磁铁的穿透性”来展开的,根据孩子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从第一个目标来看涉及的概念是正确、可操作的。第二个目标是从《指南》的科学活动核心价值方面考虑的,目的是在活动中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科学发现的探究模式始于询问幼儿:你知道什么?接着是自由发现,即幼儿自己探索材料。接下来再问幼儿:你了解到了什么?幼儿提出问题并自己寻求答案,从而形成和建构经验。”[3]但从表述来看目标显得比较大,在活动中发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呢?第三个目标存在的问题和第二个目标一样,如改成“愿意参与探索活动,体验自我发现问题的快乐。”可使目标更加具体化。
三、从材料的准备中来关注幼儿的“学”
1.材料的生活性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材料的投放是一个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有趣的磁铁”活动中的材料都从生活中收集而来的,例如瓶盖、铁夹子、硬币、纸片、塑料袋、木积木、泡沫板、布、养乐多瓶等等。这些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手可得,都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这样的材料都是我们科学探索的好材料,也让孩子形成“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科学”的意识。
2.材料的开放性
刚一开始试教时我是为孩子提供人手一份、数量也比较少的操作材料,但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在操作过程中探索、交流的机会就少了。我在学习《指南》时,有一点触动了我“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4]所以在前材料的投放方式上我调整为一份、多数量的材料,幼儿操作时就可以自主去选择自己所需的材料,并在探索中与同伴积极互动。
3.材料的再调整
在重点环节穿透性与材料关系的探讨中,原先我只给孩子准备了人手一块的板子和人手一块的磁铁,但是在试教中发现孩子们只是局限于玩自己手中的材料。我再次翻阅《指南》时看到“教师要关注幼儿科学活动的特点,并及时的调整优化指导策略,引领孩子们亲历科学探究的整个历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使我豁然开朗。我反思是不是我在材料的提供上限制了孩子的探究,于是对材料又再一次作出了调整:在磁铁和垫板的投放上不再是人手一份,适当地多提供一些磁铁和垫板,帮助孩子有效发现问题。
四、从教学设计适宜来关注幼儿的“学”
1.出示磁铁,介绍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教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起呢?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好玩的材料,看看有些什么?
《指南》中指出“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可见好奇心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在这里,开门见山,紧扣主题,直接出示了磁铁及操作材料,从孩子的已有经验出发,调动起孩子探究的欲望。
2.引导幼儿自主操作,感知磁铁隔着一些物品能吸起铁制品的特性
教师:这些材料哪些能被磁铁吸起,哪些不能被磁铁吸起?你有什么办法把这些不能被吸起的东西也吸起来?
幼儿自主探索。
教师:刚刚你是怎么做的?(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
交流并总结:磁铁是不是真的吸住纸了?那它吸住的是什么呢?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就能把××吸起来?小结:原来磁铁有穿透力,它能穿过纸吸住铁做的东西,把不能吸起的东西也吸起来了。
3.深入探索,迁移经验
教师:你们知道吗?老师还会变魔术呢!看,我带来了什么?我会让这只纸蝴蝶在板子上跳舞呢!咦,它为什么能听我指挥呢?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幼儿猜测)
教师:请你再去试试,让你的蝴蝶在不同的板子上跳舞,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幼儿再次探索)
教师:刚才在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请一组幼儿来演示)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办法解决?
4.第三次探索,让蝴蝶在更多的板子上跳舞,你会有什么发现?
我原有的设计是步步引导,“用同一块磁铁去操作两块不同厚薄的板,用大小不同的磁铁去操作同一块板”,通过试教发现老师牵引得比较多,为什么不让我们的孩子从操作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在自由发现中,孩子不必担心得到“错误”的答案,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对自己的发现的问题展开自己的探究,满足其寻求答案的天性和渴望。
5.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师:在生活中磁铁还有很多其它特性,又有哪些地方会用到磁铁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擦窗器、门吸、冰箱、垃圾处理器、磁悬浮列车)
教师:生活中有很多物品里藏有磁铁,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探究和了解。
反思我们以往的科学活动,有许多时候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而经常怀着一种“任务”意识在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至于“到底幼兒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运用到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在指南精神的指引下,通过自身的实践,我深刻意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G].
[2]温.哈伦.韦钰译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