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26-01
“朗读”在传统教学中依附于“写”,是语文教学中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在新《课标》中特别提出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说话能力,还可以使学生从篇章中领会思想意蕴,接受感染熏陶,锻炼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等等。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谈谈朗读训练在小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些浅见。
1 朗读是增强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首要选择
朗读有别于默读,是一种出声阅读,是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通过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文学魅力,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加之,大量范文的朗读记忆,使小学生积累了语言材料,了解了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使小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小学生在说话时,或与人沟通时,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会不自觉地更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并且由于发音清晰、音量适中,其语言感染力也会有所增强。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对耳朵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小学生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这样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训练。课堂40分钟的教学任务很多,时间非常紧,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朗读预习外,在课堂上还尽量挤时间,通过“听录音”、“范读”、“领读”、“集体读”等方式,加强朗读方法的训练指导。在此基础上,我还相机开展“激励读”、“评价读”、“比赛读”、“创造表演读”等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互读互评互学,调动朗读积极性的同时,巩固朗读知识,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成为朗读学习的主动者,不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2 朗读是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的最佳途径
语感能力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是一个人在长期的规范语言使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无意识的、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感一旦形成,则终身受益。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小学阶段正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而朗读则是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之一。
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其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涵的情趣和意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如教《在大海中永生》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意把握总的情调,以真挚、深沉、凝重的基调,以轻而缓的停顿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如第一自然段第二句,我是这么处理的:“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指导学生用低沉、凝重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全国人民对一代伟人的崇敬怀念之情。再如朗读第二自然段“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时,在“无垠”、“呜咽”、“卷着”、“痛悼”四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伟人离去的悲育之中。这样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3 朗读是提升小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
经典诗文无一不是用少量、具体、可感触的物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无一不是以瞬间展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充分展示出语言文学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面对优美的诗文,千万不能在朗读上吝啬时间,因为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美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向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
如教唐朝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课,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有节奏地朗读,使其了解古诗文句式整齐、平仄相配、节奏鲜明的特点,体会到古诗文的节奏感、音乐美。同时,通过朗读精炼的语言,使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国万里河山的优美意境,领悟到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怀。
像冰心、季羡林等大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多读多吟,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还能陶冶人的生活情趣,提高人的修养品味。如教《夹竹桃》一课,文中“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风仙花、石竹花、观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通过朗读,使学生对原先不以为意的一花一草,感受到勃勃生气,仿佛眼前就出现了花团锦簇、花香扑鼻的庭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朗读在小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还有很多,如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习作水平等。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便能切实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这将对学生终身收益,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朗读”在传统教学中依附于“写”,是语文教学中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在新《课标》中特别提出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说话能力,还可以使学生从篇章中领会思想意蕴,接受感染熏陶,锻炼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等等。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谈谈朗读训练在小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些浅见。
1 朗读是增强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首要选择
朗读有别于默读,是一种出声阅读,是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通过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文学魅力,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加之,大量范文的朗读记忆,使小学生积累了语言材料,了解了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使小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小学生在说话时,或与人沟通时,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会不自觉地更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并且由于发音清晰、音量适中,其语言感染力也会有所增强。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对耳朵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小学生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这样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训练。课堂40分钟的教学任务很多,时间非常紧,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朗读预习外,在课堂上还尽量挤时间,通过“听录音”、“范读”、“领读”、“集体读”等方式,加强朗读方法的训练指导。在此基础上,我还相机开展“激励读”、“评价读”、“比赛读”、“创造表演读”等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互读互评互学,调动朗读积极性的同时,巩固朗读知识,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成为朗读学习的主动者,不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2 朗读是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的最佳途径
语感能力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是一个人在长期的规范语言使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无意识的、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感一旦形成,则终身受益。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小学阶段正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而朗读则是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之一。
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其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涵的情趣和意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如教《在大海中永生》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意把握总的情调,以真挚、深沉、凝重的基调,以轻而缓的停顿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如第一自然段第二句,我是这么处理的:“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指导学生用低沉、凝重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全国人民对一代伟人的崇敬怀念之情。再如朗读第二自然段“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时,在“无垠”、“呜咽”、“卷着”、“痛悼”四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伟人离去的悲育之中。这样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3 朗读是提升小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
经典诗文无一不是用少量、具体、可感触的物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无一不是以瞬间展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充分展示出语言文学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面对优美的诗文,千万不能在朗读上吝啬时间,因为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美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向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
如教唐朝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课,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有节奏地朗读,使其了解古诗文句式整齐、平仄相配、节奏鲜明的特点,体会到古诗文的节奏感、音乐美。同时,通过朗读精炼的语言,使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国万里河山的优美意境,领悟到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怀。
像冰心、季羡林等大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多读多吟,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还能陶冶人的生活情趣,提高人的修养品味。如教《夹竹桃》一课,文中“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风仙花、石竹花、观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通过朗读,使学生对原先不以为意的一花一草,感受到勃勃生气,仿佛眼前就出现了花团锦簇、花香扑鼻的庭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朗读在小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还有很多,如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习作水平等。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便能切实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这将对学生终身收益,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