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机缘巧合听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田慧生教授题为“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的讲座。结合田教授的讲座以及教学中的所见所闻,试谈谈新时期的教师如何做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智慧型教师。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课堂中依旧坚持只顾着“传道授业解惑”——当然这是教育的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但更多时候却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体验、感悟、反思和实践而形成的教育智慧作用。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实施与不断深化,教师亟待一种身份的转化,要由“经师”向“人师”的转变。在这个大的浪潮下,教师本身的教育智慧显得弥足珍贵。
什么是教育智慧?田教授认为教育智慧之于教育,同样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也就是说,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从微观的层面上来说,即从投射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来看,教育智慧是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时代呼唤教育智慧,更呼唤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必然是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相结合的多面体:既要有探索教育规律的能力,又要有总结教育规律并能利用到现实工作中的能力,同时还应当在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教学风格、教学机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与时俱进的能力和素养。这样的教师是时代前进的排头兵,是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但如何才能做一个具备教育智慧的教师呢?虽说一些既定的因素束缚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但可喜的是通过实践的证明,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育智慧并不是不可企及的:
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走出现有的教学体系,用新的眼光审视教学。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大多投身在一线的教学中,脑子当中想得更多的是“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不能时常做到及时把握工作中的感悟和反思,因而造成了认识方面的局限性。教育智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于问题的全面而深刻把握。回归到教学体系而言,如果一味地忽视教育体系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等特征,我们的课堂只能一如既往地机械化、僵硬化。这种环境下的教师又怎么会有教育智慧的生成?只有重新认识了教学的意义与价值,我们才能实现从“当局者”、“旁观者”的身份转变,进而在转变的过程中获得教育智慧。
二、紙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本身要注重教育实践中的积累和反思。教师的实践活动是自身成长的基石。我们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实践中的锤炼和锻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其实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政治当中。有人说:真正的智慧来自实践,真正高水平的智慧也是来自实践。应用到教育中,真正的教育智慧必然来自教育实践。古今中外,称得上教育家的,杜威也好,孔子也好,或者说创立晓庄师范的陶行知,他们无不是投身实践的行动派。理论的指导作用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发挥出意识形态对于物质世界的反作用力。与此同时,再科学再正确的理论如果束之高阁,也必然会失去其积极作用。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才能将我们掌握的教育知识转化为教育思想,最终上升为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随着新课标不断的深入人心,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其个性的张扬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与发展。同样,作为指引者的教师也应该更加注重其个人经验的积累和个人风格的养成。教育智慧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体现,是一种个性的凸显。不可否认,教育智慧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但作为学习内容的外在经验只有通过教师自身的吸收与转变,才能实现内化的过程,最后成为属于自己的智慧。一个人如果没有特色和风格,只能人云亦云,必然不可能拥有真正的智慧;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特色标签,一样不能得到教育智慧。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脚走路,走属于自己的路。
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随着物质社会的高度发展,全球化进程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学校也逐渐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然而古语说:“欲速则不达。”如果教师在这个冲击的影响下,一味地追求社会的认可,进而表现出一种急躁的心态,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因此,“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成为这个浮躁环境下教师迫切需要追求的一种心理状态。当校园的环境趋于平静,教师受到功利性的压力减少乃至消失的时候,一种适合教师思考的氛围就自然会出现,在这样的“世外桃源”中,人的智慧是不可能得不到发展的。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教师在归于宁静的环境中自然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教育智慧。
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教师是良心的职业,当教师本身对其职业认同到了一定的境界,其教育智慧也自然会应运而生。作为师德核心的“师爱”,它表现为对学生的一种无私的爱。它是教师情感智慧中的主要内容,爱护和关心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离开这个基点,任何教育智慧都只是“纸上谈兵”。当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教育工作时,其教学机智、教育方法都自然会随着学生的特点的不同而进行调整和变化,这种调整与变化其实就是教育智慧的体现,反过来又将大大促进教育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最终实现良性的循环。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更加关注人的个性培养与智慧开发,教师的教育智慧已经成为时代发展和教师本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放眼未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课堂中依旧坚持只顾着“传道授业解惑”——当然这是教育的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但更多时候却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体验、感悟、反思和实践而形成的教育智慧作用。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实施与不断深化,教师亟待一种身份的转化,要由“经师”向“人师”的转变。在这个大的浪潮下,教师本身的教育智慧显得弥足珍贵。
什么是教育智慧?田教授认为教育智慧之于教育,同样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也就是说,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从微观的层面上来说,即从投射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来看,教育智慧是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时代呼唤教育智慧,更呼唤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必然是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相结合的多面体:既要有探索教育规律的能力,又要有总结教育规律并能利用到现实工作中的能力,同时还应当在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教学风格、教学机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与时俱进的能力和素养。这样的教师是时代前进的排头兵,是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但如何才能做一个具备教育智慧的教师呢?虽说一些既定的因素束缚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但可喜的是通过实践的证明,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育智慧并不是不可企及的:
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走出现有的教学体系,用新的眼光审视教学。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大多投身在一线的教学中,脑子当中想得更多的是“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不能时常做到及时把握工作中的感悟和反思,因而造成了认识方面的局限性。教育智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于问题的全面而深刻把握。回归到教学体系而言,如果一味地忽视教育体系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等特征,我们的课堂只能一如既往地机械化、僵硬化。这种环境下的教师又怎么会有教育智慧的生成?只有重新认识了教学的意义与价值,我们才能实现从“当局者”、“旁观者”的身份转变,进而在转变的过程中获得教育智慧。
二、紙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本身要注重教育实践中的积累和反思。教师的实践活动是自身成长的基石。我们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实践中的锤炼和锻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其实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政治当中。有人说:真正的智慧来自实践,真正高水平的智慧也是来自实践。应用到教育中,真正的教育智慧必然来自教育实践。古今中外,称得上教育家的,杜威也好,孔子也好,或者说创立晓庄师范的陶行知,他们无不是投身实践的行动派。理论的指导作用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发挥出意识形态对于物质世界的反作用力。与此同时,再科学再正确的理论如果束之高阁,也必然会失去其积极作用。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才能将我们掌握的教育知识转化为教育思想,最终上升为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随着新课标不断的深入人心,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其个性的张扬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与发展。同样,作为指引者的教师也应该更加注重其个人经验的积累和个人风格的养成。教育智慧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体现,是一种个性的凸显。不可否认,教育智慧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但作为学习内容的外在经验只有通过教师自身的吸收与转变,才能实现内化的过程,最后成为属于自己的智慧。一个人如果没有特色和风格,只能人云亦云,必然不可能拥有真正的智慧;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特色标签,一样不能得到教育智慧。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脚走路,走属于自己的路。
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随着物质社会的高度发展,全球化进程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学校也逐渐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然而古语说:“欲速则不达。”如果教师在这个冲击的影响下,一味地追求社会的认可,进而表现出一种急躁的心态,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因此,“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成为这个浮躁环境下教师迫切需要追求的一种心理状态。当校园的环境趋于平静,教师受到功利性的压力减少乃至消失的时候,一种适合教师思考的氛围就自然会出现,在这样的“世外桃源”中,人的智慧是不可能得不到发展的。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教师在归于宁静的环境中自然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教育智慧。
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教师是良心的职业,当教师本身对其职业认同到了一定的境界,其教育智慧也自然会应运而生。作为师德核心的“师爱”,它表现为对学生的一种无私的爱。它是教师情感智慧中的主要内容,爱护和关心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离开这个基点,任何教育智慧都只是“纸上谈兵”。当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教育工作时,其教学机智、教育方法都自然会随着学生的特点的不同而进行调整和变化,这种调整与变化其实就是教育智慧的体现,反过来又将大大促进教育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最终实现良性的循环。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更加关注人的个性培养与智慧开发,教师的教育智慧已经成为时代发展和教师本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放眼未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