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课不仅仅是一门讲授公民知识、传授心理知识和法律常识的知识课。而且还是一门思想德育课,就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来讲,更应该侧重德育课,发挥学校德育主渠道的作用,但现实却不如人意。
1 现状分析
1.1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观念没有真正形成。人们头脑中的应试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这样导致所有环节都以此为目标。例如:当教研员问及一堂公开课的教师为什么没有使用教材中的名言警句,以达到教学效果升华的目的时说,这些内容考试的时候不考。一针见血带出了老师们普遍的心理状态,教学只是应付考试,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的教只是为了考试。这种现象并不是个别的,而是一种普遍现象,而教师的观念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家长的观念。
1.2 观念没有转变,由此所指导出现的教法学法教研活动都没有得到真正地转变。三环节授课法,六步循环授课法,以练为主、精讲多练,以师为主导、以练为主线,教研活动的鲜明主题,都突出了两个字:“考试。”教学中注重具体的知识内容,忽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教法,指导学法,都围绕知识点、能力点、练习点、考试点。即便是培养能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也只是掌握知识的一种延伸,而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1.3 试题作为指挥棒束缚了教学改革的发展。考试时一张试卷难以有效地考察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效果。出现了在答题时对热爱劳动的原因意义回答得准确无误,而在家庭中一点家务也不干的现象。更有甚者政治科答题满分却有着偷盗等违法现象。
2 努力探索思想政治课创新之路
2.1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治素质教育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只有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反之,則努力越多,离目标越远。摒弃原来的片面追求政治课考试成绩的片面应试教育观念,树立大政治的素质教育观念。摒弃应试教育观念,并不是弱化、淡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反学生是否有较为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这也是贯彻落实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前提,也是教育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对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掌握具体的知识内容,还应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精神。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更要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之后的思想觉悟。在转变观念中,这一点是尤其要求全体政治教师要确立的。教师正确观念的确立才能使家长学生乃至社会树立正确的政治素质教育观。
2.2 改革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突出政治课的思想教育性。江泽民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改革,要体现学生为主体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探索:
2.2.1 改变授课方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让学生当主角、当演员。采取案例分析法、小品演讲法、展示法等,例如:在讲授“生活处处有情趣”时,让学生分组分别展示自己的情趣。通过展示,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认识,提高了对高情趣的向往,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2.2.2 抓住思维点鼓励同学们做多角度逆向思维,培养辩证的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2.3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升华德育点。
2.3 改革作业模式,多角度寻找思想教育点。原来的政治课作业,大部分是基础训练或练习题的翻版,只是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很少有能力培养一类的题目,几乎没有思想教育点,经过探索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2.3.1 变原有模式作业为案例收集、案例分析。让学生联系所学内容,多方面、多角度收集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简评。
2.3.2 设置德育日记或德育周记,真实地记录自己作为中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变化,也为教师进行心理教育和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授课奠定了基础。
2.3.3 联系教育做好德育的升华点。例如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后,抓住这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布置作业,让学生阐述对这件事的看法,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升华的效果。
2.4 改革考试制度,真正体现思想教育性。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考试要充分体现政治课的知识性和思想教育性。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考试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而是将考试转变为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行为)能力的结合。在实践中,我们把政治评价分为四部分内容:①知识技能评价;②学校品德评价;③学生家庭品德评价;④学生社会品德评价。各年级根据学校德育工作情况和政治教材内容确立考评体系及内容。通过实践,达到了道德知识,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结合,体现了思想教育性。
1 现状分析
1.1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观念没有真正形成。人们头脑中的应试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这样导致所有环节都以此为目标。例如:当教研员问及一堂公开课的教师为什么没有使用教材中的名言警句,以达到教学效果升华的目的时说,这些内容考试的时候不考。一针见血带出了老师们普遍的心理状态,教学只是应付考试,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的教只是为了考试。这种现象并不是个别的,而是一种普遍现象,而教师的观念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家长的观念。
1.2 观念没有转变,由此所指导出现的教法学法教研活动都没有得到真正地转变。三环节授课法,六步循环授课法,以练为主、精讲多练,以师为主导、以练为主线,教研活动的鲜明主题,都突出了两个字:“考试。”教学中注重具体的知识内容,忽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教法,指导学法,都围绕知识点、能力点、练习点、考试点。即便是培养能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也只是掌握知识的一种延伸,而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1.3 试题作为指挥棒束缚了教学改革的发展。考试时一张试卷难以有效地考察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效果。出现了在答题时对热爱劳动的原因意义回答得准确无误,而在家庭中一点家务也不干的现象。更有甚者政治科答题满分却有着偷盗等违法现象。
2 努力探索思想政治课创新之路
2.1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治素质教育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只有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反之,則努力越多,离目标越远。摒弃原来的片面追求政治课考试成绩的片面应试教育观念,树立大政治的素质教育观念。摒弃应试教育观念,并不是弱化、淡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反学生是否有较为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这也是贯彻落实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前提,也是教育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对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掌握具体的知识内容,还应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精神。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更要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之后的思想觉悟。在转变观念中,这一点是尤其要求全体政治教师要确立的。教师正确观念的确立才能使家长学生乃至社会树立正确的政治素质教育观。
2.2 改革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突出政治课的思想教育性。江泽民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改革,要体现学生为主体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探索:
2.2.1 改变授课方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让学生当主角、当演员。采取案例分析法、小品演讲法、展示法等,例如:在讲授“生活处处有情趣”时,让学生分组分别展示自己的情趣。通过展示,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认识,提高了对高情趣的向往,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2.2.2 抓住思维点鼓励同学们做多角度逆向思维,培养辩证的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2.3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升华德育点。
2.3 改革作业模式,多角度寻找思想教育点。原来的政治课作业,大部分是基础训练或练习题的翻版,只是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很少有能力培养一类的题目,几乎没有思想教育点,经过探索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2.3.1 变原有模式作业为案例收集、案例分析。让学生联系所学内容,多方面、多角度收集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简评。
2.3.2 设置德育日记或德育周记,真实地记录自己作为中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变化,也为教师进行心理教育和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授课奠定了基础。
2.3.3 联系教育做好德育的升华点。例如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后,抓住这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布置作业,让学生阐述对这件事的看法,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升华的效果。
2.4 改革考试制度,真正体现思想教育性。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考试要充分体现政治课的知识性和思想教育性。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考试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而是将考试转变为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行为)能力的结合。在实践中,我们把政治评价分为四部分内容:①知识技能评价;②学校品德评价;③学生家庭品德评价;④学生社会品德评价。各年级根据学校德育工作情况和政治教材内容确立考评体系及内容。通过实践,达到了道德知识,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结合,体现了思想教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