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语讲,“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同理,在日常教学中,无论小班制还是大班制的班级,难以避免会遇到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一般管他们叫“后进生”或“學困生”。这类学生就像木桶法则中的短板,直接影响着一个班级的整体水平。在中小城市,尤其边远山区,往往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牢固程度。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家长和社会对孩子学习能力、对老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孩子考的好,兴高采烈,家长也脸上有光。反之,大概出门都不好意思见人,老师的教学水平也会受到质疑。
在小学阶段教学中,这种情况尤其常见。很多边远山区,虽然按照课程标准开设了各门课程,但实际上,他们缺乏专职的英、体、美、乐等副科老师。往往教学语、数的主科老师,兼职了其他副科教学。期末考试后,成绩单上只有语、数两科的分数,家长们也只关心这个。因为它直接关系着“小升初”考试,关系着能否上一所好中学,进而上一所好高中、一所好大学。另一方面,孩子们的成绩也会在学校间形成竞争,老师们面临着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评价。大家只看成绩,只看“平均分”“优生率”等一连串数字。这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为了“培优补差”,老师们想方设法拉动后进生,提高教学成绩。那么,在现阶段小学教学中,有哪些拉动后进生的办法呢?下面笔者依托个人的教学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一、后进生形成的主观原因及对应措施。
(一)先天主观因素
从主观方面说,一部分后进生是因为先天智力偏低,或因为后天
的某些疾病影响了智力。对这种孩子也许可采取一些老套的办法,比如“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笨鸟先飞嘛,反复勤加练习也会有成效的。另外这种孩子注意力不易集中,而且容易遗忘,可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直观教具,多开展课堂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吸引他们的注意,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这类孩子一般自信心比较差,可多给他们一些鼓励,从简单的知识入手,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二)后天主观因素
有一种孩子是由于自身不努力,不好学,才成为后进生。对于这
种学生,老师平时应该注意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和家长多交流沟通,清楚他们在学校、在家里的种种表现,分析他们不努力、不好学的原因,从而找出对策,一般来说是有效的。孩子不爱学习可能是基础差,那就需要复习基础知识。可能是没信心,那就需要从简单问题着手,给他信心。可能是习惯差,比较懒惰,就需要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及时的复习和预习。要和家长及时沟通,督促他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做个勤劳踏实的好孩子。如果孩子缺乏学习目标,不明白为什么而读书,可以从简单的道理着手,帮助他们明确目标,增加学习动力。总之,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二、后进生形成的客观原因及对应措施
(一)学习条件缺乏
孩子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这种情况在边远山区尤其常见。有的
孩子家里穷,连一张像样的书桌都没有,更别说课外书之类的,回到家随便趴在小板凳上就写作业,往往第二天上交的作业本上满是油渍、污渍。这类孩子需要多一点关爱。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每年都会搞一些“暖冬行动”之类的活动,给孩子们送去温暖,社会各界也会时有一些捐赠活动,来帮助这些孩子。
(二)家长不够重视
山区有的家长没文化,不能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的
学习不重视。他们对孩子期望值也不高,觉得比自己强就可以了,往往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放任孩子贪玩。这种旧的思想观念急需改变。学校可通过家长会等方式对这类家长进行宣传动员,班主任老师也可以连同科任老师通过家访等方式反复加以劝说,可以举些他们周围活生生的例子,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思想观念的局限。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配合了,才能谈家校合作,把孩子教育好。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类家长越来越少,多数家长还是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
(三)家长不在其位
比较严重的一种情况是家长不在家,出门打工挣钱了,留下孩子
让年迈的父母照顾,这就产生了一群数量不小的“留守儿童”。这类孩子里面很容易产生后进生。家里的老人大字不识一个,有的还要忙着种地,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管教孩子。通常他们对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不清楚,回到家功课完成的怎么样不清楚,是否复习和预习不理会,学习用品是否带齐也不过问,有的甚至连孩子的饮食起居都照顾不好。有的孩子早上不吃早饭,不刷牙不洗脸也不梳头,小花猫似的就去上学了,到学校才发现这也没带那也没带。这类孩子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需要花很多精力去反复提醒、教育。针对这种情况,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给他们多点关爱和辅导。寄宿制学校更好,老师可以有更多时间去关心、照顾、辅导这些孩子。但可能还是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地政府应该想办法发展当地经济,让他们的父母回到家乡有适当的收入来源,能够亲自照顾这些孩子。
三、山区学校学生流失情况分析
现在很多山区小学学生流失严重,有的每个班只剩下几个学生,
多的班级也只有十来个,这对教学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家长们也是望子成龙,稍有条件的家庭,都让孩子去城里上学,没有条件的也是努力创造条件送孩子出去读书,就怕孩子在山区得不到好的教育。他们中的很多在城里无力买房,只能租房,房租也是不便宜的。在城里常住,还需要购置家具、生活用品,外加生活费、孩子的补习费等各种费用,对他们来说其实是笔不小的开销。即使这样,他们也宁愿到处拖关系、削尖脑袋也让孩子去城里读书。这说明了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但也表明了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近年来实行的教育资源均衡化政策,给山区学校配备所需的教学资源,如电子白板、计算机、各种音体美器材等。在师资方面,也从源头抓起,通过招聘、支教等方式,让更多年轻老师去山区服务,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教育部门也通过网络培训、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公开课比赛、城区-村小轮岗等一系列政策,提高山区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水平,促进山区学校的教学。多数地方旧的校舍都进行了翻新改建,有条件的地方甚至在教室里配备了电子白板、暖气等设备,让孩子们寒冷的冬天也能坐在温暖的教室里上课,通过互联网学习更多的知识,既丰富了课堂教学,也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在小学阶段教学中,这种情况尤其常见。很多边远山区,虽然按照课程标准开设了各门课程,但实际上,他们缺乏专职的英、体、美、乐等副科老师。往往教学语、数的主科老师,兼职了其他副科教学。期末考试后,成绩单上只有语、数两科的分数,家长们也只关心这个。因为它直接关系着“小升初”考试,关系着能否上一所好中学,进而上一所好高中、一所好大学。另一方面,孩子们的成绩也会在学校间形成竞争,老师们面临着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评价。大家只看成绩,只看“平均分”“优生率”等一连串数字。这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为了“培优补差”,老师们想方设法拉动后进生,提高教学成绩。那么,在现阶段小学教学中,有哪些拉动后进生的办法呢?下面笔者依托个人的教学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一、后进生形成的主观原因及对应措施。
(一)先天主观因素
从主观方面说,一部分后进生是因为先天智力偏低,或因为后天
的某些疾病影响了智力。对这种孩子也许可采取一些老套的办法,比如“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笨鸟先飞嘛,反复勤加练习也会有成效的。另外这种孩子注意力不易集中,而且容易遗忘,可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直观教具,多开展课堂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吸引他们的注意,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这类孩子一般自信心比较差,可多给他们一些鼓励,从简单的知识入手,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二)后天主观因素
有一种孩子是由于自身不努力,不好学,才成为后进生。对于这
种学生,老师平时应该注意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和家长多交流沟通,清楚他们在学校、在家里的种种表现,分析他们不努力、不好学的原因,从而找出对策,一般来说是有效的。孩子不爱学习可能是基础差,那就需要复习基础知识。可能是没信心,那就需要从简单问题着手,给他信心。可能是习惯差,比较懒惰,就需要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及时的复习和预习。要和家长及时沟通,督促他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做个勤劳踏实的好孩子。如果孩子缺乏学习目标,不明白为什么而读书,可以从简单的道理着手,帮助他们明确目标,增加学习动力。总之,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二、后进生形成的客观原因及对应措施
(一)学习条件缺乏
孩子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这种情况在边远山区尤其常见。有的
孩子家里穷,连一张像样的书桌都没有,更别说课外书之类的,回到家随便趴在小板凳上就写作业,往往第二天上交的作业本上满是油渍、污渍。这类孩子需要多一点关爱。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每年都会搞一些“暖冬行动”之类的活动,给孩子们送去温暖,社会各界也会时有一些捐赠活动,来帮助这些孩子。
(二)家长不够重视
山区有的家长没文化,不能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的
学习不重视。他们对孩子期望值也不高,觉得比自己强就可以了,往往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放任孩子贪玩。这种旧的思想观念急需改变。学校可通过家长会等方式对这类家长进行宣传动员,班主任老师也可以连同科任老师通过家访等方式反复加以劝说,可以举些他们周围活生生的例子,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思想观念的局限。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配合了,才能谈家校合作,把孩子教育好。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类家长越来越少,多数家长还是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
(三)家长不在其位
比较严重的一种情况是家长不在家,出门打工挣钱了,留下孩子
让年迈的父母照顾,这就产生了一群数量不小的“留守儿童”。这类孩子里面很容易产生后进生。家里的老人大字不识一个,有的还要忙着种地,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管教孩子。通常他们对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不清楚,回到家功课完成的怎么样不清楚,是否复习和预习不理会,学习用品是否带齐也不过问,有的甚至连孩子的饮食起居都照顾不好。有的孩子早上不吃早饭,不刷牙不洗脸也不梳头,小花猫似的就去上学了,到学校才发现这也没带那也没带。这类孩子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需要花很多精力去反复提醒、教育。针对这种情况,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给他们多点关爱和辅导。寄宿制学校更好,老师可以有更多时间去关心、照顾、辅导这些孩子。但可能还是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地政府应该想办法发展当地经济,让他们的父母回到家乡有适当的收入来源,能够亲自照顾这些孩子。
三、山区学校学生流失情况分析
现在很多山区小学学生流失严重,有的每个班只剩下几个学生,
多的班级也只有十来个,这对教学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家长们也是望子成龙,稍有条件的家庭,都让孩子去城里上学,没有条件的也是努力创造条件送孩子出去读书,就怕孩子在山区得不到好的教育。他们中的很多在城里无力买房,只能租房,房租也是不便宜的。在城里常住,还需要购置家具、生活用品,外加生活费、孩子的补习费等各种费用,对他们来说其实是笔不小的开销。即使这样,他们也宁愿到处拖关系、削尖脑袋也让孩子去城里读书。这说明了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但也表明了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近年来实行的教育资源均衡化政策,给山区学校配备所需的教学资源,如电子白板、计算机、各种音体美器材等。在师资方面,也从源头抓起,通过招聘、支教等方式,让更多年轻老师去山区服务,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教育部门也通过网络培训、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公开课比赛、城区-村小轮岗等一系列政策,提高山区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水平,促进山区学校的教学。多数地方旧的校舍都进行了翻新改建,有条件的地方甚至在教室里配备了电子白板、暖气等设备,让孩子们寒冷的冬天也能坐在温暖的教室里上课,通过互联网学习更多的知识,既丰富了课堂教学,也扩大了他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