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执政党执政的过程同时也是为自身执政寻求政治合法性资源的过程,是维持社会政治认同的过程。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政治认同危机需要执政党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去解决,以实现对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整合。
关键词:合法性 政治合法性 执政资源 政治认同
现代政治学从"执政"的逻辑起点出发,揭示出一种必然的政治规定性,即任何政党在掌握国家政权后,必须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寻求自己执政的合理空间和基本资源,寻找社会对整个政治系统的政治认同,进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一、政治合法性与社会政治认同的理论分析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系统是否具有尊严性和正当性的问题,即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一种观念性信仰,认为现行制度安排是一种最合适的制度,人们自愿服从该政治系统的制度安排,并愿意为此而承担某些政治义务①。政治认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体制方面的认同,有助于政治组织及其制度获得合法性;在政策方面的认同,可以使政治组织的政策、方针得到支持、贯彻和落实;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认同,有助于政治组织成员树立共同目标,激发为共同事业奋斗的热情和信心。任何国家、政府的政治政策、政治思想、政治目标等如果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就不可能长期存在,更不可能将事业引向成功。②
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它的执政资源主要来自于"经济增长"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但是人们发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执政者能够完全保证自己所领导的经济建设永远呈现增长的态势,因此,它就需要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社会民众为主体的社会认同系统,并通过这个系统的支持和忠诚而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行使自己的执政职能。在现代国家中,政治合法性是建立在符合价值规范和法律规范基础之上的民众支持和忠诚。主要体现在价值规范方面、法律规范方面、法治意义上。现实政权与社会民众应当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社会民众确信既定的政治运作程序并积极介入有序的政治参与。显然,合法性实际上是不同社会依据社会本身的根本利益和内在原则对执政提出的本质要求。对于执政党来说,执政围绕着这些本质要求所进行的执政努力将构成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二、转型时期社会政治认同危机
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每当两种社会结构转变时,都会发生一些政治上的不稳定,并引发社会政治认同危机,这是由政治上的过渡性引起的。科技的进步、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动员的增强、社会结构的变化等都加重了政治统治体系的运转负荷,改变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同时也由于人们民主意识的增强,思想多元化的趋势,公民的参政议政要求不断扩大,这些因素也都加剧了政治系统动荡的可能性。③
归纳起来,笔者认为社会政治认同危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执政党的认同危机。执政党的合法性,就是指执政党凭借其自身力量从国家和社会中所获得的领导基础和执政基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兴起。执政党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握者,作为社会资源的权威分配者,在一定程度上一时无法满足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需求,必然会导致社会一定阶层对执政党执政地位的政治认同危机。
第二,体制认同危机包括对国家和政府权威的认同危机。社会的存在必须以一定的秩序为基础,秩序的维系又必然依赖于人们对政府权威的认同。传统社会人们对政府权威的认同来自于习惯和"君权神授"观念,现代社会人们对政府权威的认同来自于公正的选举和立法。在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进程中,则最容易出现对政府权威的认同危机。政府为了争取民心往往容易给人民许多许诺。当这些许诺不能兑现时,就会出现人民对政府权威的认同危机。
第三,对政治信仰、信任、信心危机的政治认同危机。政治信仰危机就是人们对一定政治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政治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现象的思想体系。人们的政治思想归根结蒂决定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也必然依赖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政治状况的变迁,必然动摇旧有政治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从而必然动摇人们对这些政治意识形态的信仰。另一方面,政治信心危机是指对政治目标的认同危机。对政治目标的认识、理解和实现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现实基础和旧有观念的束缚,人们不可能立即认清政治目标,也不可能很快理解政治目标,更不可能一下子实现既定的政治目标,这便使得一些人出现对政治目标的认同危机。
三、政党执政与社会整合
在此,笔者认为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认同危机的产生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避免的现象,作为执政党,其主要功能是利用所掌握的公共权力和政治资源来对社会的分裂与不认同进行整合与重建。不断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与凝聚能力,形成社会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增强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基础。政治系统的调适是提高执政整合能力的一种选择,这样的能力在社会结构转型的条件下,主要是通过富有创见的思想理论和政策主张政治形象以及合理的政治系统结构及其功能来生成和表现。执政党执政对社会整合和重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要用"关怀"建立认同系统。在社会民众中生成的"认同",不是一种单向作用的过程,它必须以政治系统与社会认同系统双向互动的过程而存在。所以"认同"即合法性的生成和实现,必然要求执政党和既定政权实现对社会认同系统及其成员的教化和关怀。这就决定了政治系统一方面要通过意识形态的作用,建立起该系统及其成员对既定政权的信仰和信念;另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建设,创造能够给民众带来更多现实物质利益的条件。通过对不同国家的比较研究发现,经济的发展是促成社会政治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执政党来说,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将意识形态所包括的价值、观念与理想有效地传输和分配给社会成员,并转化成为他们对执政党及其现实政权的政治认同。
(2)要用"制度"维系合法性。民主政治制度对于建立社会认同系统并发挥其生成合法性作用的实际效能,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社会整合创造条件。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权力仍然是政治的核心问题,而在围绕这个核心开展的全部政治活动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互为层面,一个是权力的委托者即社会民众,另一个是权力的执行者即执政党和现实政权,而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政治参与,实质上就是社会民众以权力委托者的身分介入国家政治生活,以此影响和监督权力执行者的政治行为。二是为政权运作提供保证。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如果一种法律及其制度不能体现人民的意志,那么它就根本达不到民主政治的要求;如果一种法律及其制度不能体现执政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这个党就承担不起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的历史使命。社会认同系统就能始终处于法律制度和有序的政治环境中,进而稳定地发挥其生成和实现合法性的功能和作用,以保证执政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
注释:
①徐湘林:《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中信出版社 2004年版 第44页
②关于政治认同的观点参考沈远新《论转型期的政治认同危机与危机性认同及对策》载于《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第3期
③关于社会转型问题的专著参考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参考文献:
【1】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徐湘林:《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中信出版社 2004年版
【4】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5】(法)让-马克 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年版
【6】马宝成:《政治合法性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年版
【7】(美)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8】施雪华:《政党政治》,香港三联书店,1993年版
作者简介:余登丽(1984-),女,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键词:合法性 政治合法性 执政资源 政治认同
现代政治学从"执政"的逻辑起点出发,揭示出一种必然的政治规定性,即任何政党在掌握国家政权后,必须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寻求自己执政的合理空间和基本资源,寻找社会对整个政治系统的政治认同,进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一、政治合法性与社会政治认同的理论分析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系统是否具有尊严性和正当性的问题,即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一种观念性信仰,认为现行制度安排是一种最合适的制度,人们自愿服从该政治系统的制度安排,并愿意为此而承担某些政治义务①。政治认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体制方面的认同,有助于政治组织及其制度获得合法性;在政策方面的认同,可以使政治组织的政策、方针得到支持、贯彻和落实;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认同,有助于政治组织成员树立共同目标,激发为共同事业奋斗的热情和信心。任何国家、政府的政治政策、政治思想、政治目标等如果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就不可能长期存在,更不可能将事业引向成功。②
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它的执政资源主要来自于"经济增长"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但是人们发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执政者能够完全保证自己所领导的经济建设永远呈现增长的态势,因此,它就需要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社会民众为主体的社会认同系统,并通过这个系统的支持和忠诚而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行使自己的执政职能。在现代国家中,政治合法性是建立在符合价值规范和法律规范基础之上的民众支持和忠诚。主要体现在价值规范方面、法律规范方面、法治意义上。现实政权与社会民众应当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社会民众确信既定的政治运作程序并积极介入有序的政治参与。显然,合法性实际上是不同社会依据社会本身的根本利益和内在原则对执政提出的本质要求。对于执政党来说,执政围绕着这些本质要求所进行的执政努力将构成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二、转型时期社会政治认同危机
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每当两种社会结构转变时,都会发生一些政治上的不稳定,并引发社会政治认同危机,这是由政治上的过渡性引起的。科技的进步、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动员的增强、社会结构的变化等都加重了政治统治体系的运转负荷,改变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同时也由于人们民主意识的增强,思想多元化的趋势,公民的参政议政要求不断扩大,这些因素也都加剧了政治系统动荡的可能性。③
归纳起来,笔者认为社会政治认同危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执政党的认同危机。执政党的合法性,就是指执政党凭借其自身力量从国家和社会中所获得的领导基础和执政基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兴起。执政党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握者,作为社会资源的权威分配者,在一定程度上一时无法满足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需求,必然会导致社会一定阶层对执政党执政地位的政治认同危机。
第二,体制认同危机包括对国家和政府权威的认同危机。社会的存在必须以一定的秩序为基础,秩序的维系又必然依赖于人们对政府权威的认同。传统社会人们对政府权威的认同来自于习惯和"君权神授"观念,现代社会人们对政府权威的认同来自于公正的选举和立法。在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进程中,则最容易出现对政府权威的认同危机。政府为了争取民心往往容易给人民许多许诺。当这些许诺不能兑现时,就会出现人民对政府权威的认同危机。
第三,对政治信仰、信任、信心危机的政治认同危机。政治信仰危机就是人们对一定政治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政治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现象的思想体系。人们的政治思想归根结蒂决定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也必然依赖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政治状况的变迁,必然动摇旧有政治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从而必然动摇人们对这些政治意识形态的信仰。另一方面,政治信心危机是指对政治目标的认同危机。对政治目标的认识、理解和实现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现实基础和旧有观念的束缚,人们不可能立即认清政治目标,也不可能很快理解政治目标,更不可能一下子实现既定的政治目标,这便使得一些人出现对政治目标的认同危机。
三、政党执政与社会整合
在此,笔者认为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认同危机的产生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避免的现象,作为执政党,其主要功能是利用所掌握的公共权力和政治资源来对社会的分裂与不认同进行整合与重建。不断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与凝聚能力,形成社会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增强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基础。政治系统的调适是提高执政整合能力的一种选择,这样的能力在社会结构转型的条件下,主要是通过富有创见的思想理论和政策主张政治形象以及合理的政治系统结构及其功能来生成和表现。执政党执政对社会整合和重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要用"关怀"建立认同系统。在社会民众中生成的"认同",不是一种单向作用的过程,它必须以政治系统与社会认同系统双向互动的过程而存在。所以"认同"即合法性的生成和实现,必然要求执政党和既定政权实现对社会认同系统及其成员的教化和关怀。这就决定了政治系统一方面要通过意识形态的作用,建立起该系统及其成员对既定政权的信仰和信念;另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建设,创造能够给民众带来更多现实物质利益的条件。通过对不同国家的比较研究发现,经济的发展是促成社会政治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执政党来说,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将意识形态所包括的价值、观念与理想有效地传输和分配给社会成员,并转化成为他们对执政党及其现实政权的政治认同。
(2)要用"制度"维系合法性。民主政治制度对于建立社会认同系统并发挥其生成合法性作用的实际效能,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社会整合创造条件。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权力仍然是政治的核心问题,而在围绕这个核心开展的全部政治活动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互为层面,一个是权力的委托者即社会民众,另一个是权力的执行者即执政党和现实政权,而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政治参与,实质上就是社会民众以权力委托者的身分介入国家政治生活,以此影响和监督权力执行者的政治行为。二是为政权运作提供保证。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如果一种法律及其制度不能体现人民的意志,那么它就根本达不到民主政治的要求;如果一种法律及其制度不能体现执政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这个党就承担不起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的历史使命。社会认同系统就能始终处于法律制度和有序的政治环境中,进而稳定地发挥其生成和实现合法性的功能和作用,以保证执政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
注释:
①徐湘林:《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中信出版社 2004年版 第44页
②关于政治认同的观点参考沈远新《论转型期的政治认同危机与危机性认同及对策》载于《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第3期
③关于社会转型问题的专著参考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参考文献:
【1】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徐湘林:《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中信出版社 2004年版
【4】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5】(法)让-马克 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年版
【6】马宝成:《政治合法性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年版
【7】(美)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8】施雪华:《政党政治》,香港三联书店,1993年版
作者简介:余登丽(1984-),女,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