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但是课堂教学中仅仅 “君子动口不动手”还不够, 阅读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写”。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概括
概括性的练习是语言表达训练的重要形式。学了一篇(段)课文,让学生概括出它的主要内容,用简短的字把它写出来,例如概括段意,写人写事的,可以用“谁干什么” 概括;写物的,可以用“谁怎么样”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从课题入手,也可以从重点段入手,有些记叙文可以从“六要素”入手。
二、补充
出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师要抓住这些简略或空白处进行补充练习。如《小珊迪》第二段写了小利比告诉那位先生,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并轧坏了身子,他悲伤地说:“说不定他会死的……” 课文虽然省略了故事情节描写,但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推测或想象的空间,教学中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深化了主题。
三、更改
通过将原文句段进行更改,使学生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独到之处。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让学生自由更改,然后进行比较。但通过比较后,学生们都认为还是原文的表达方式最好。
四、扩展
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课堂上要求学生坚持一边阅读,一边作笔记;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坚持写日记、周记。
阅读课上的写,绝不能等同与练笔。一方面它形式自由,学生完成时,只要自己认识,能描述出来,用符号替代,用词串联,写关键字,都可以。另一方面,它的内容不受限制,凡是能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都可以写。但教师在要求学生写时,要避免写的内容过多,老师让学生写的内容必须经过仔细的推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写。
(作者联通:336300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一小)
一、概括
概括性的练习是语言表达训练的重要形式。学了一篇(段)课文,让学生概括出它的主要内容,用简短的字把它写出来,例如概括段意,写人写事的,可以用“谁干什么” 概括;写物的,可以用“谁怎么样”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从课题入手,也可以从重点段入手,有些记叙文可以从“六要素”入手。
二、补充
出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师要抓住这些简略或空白处进行补充练习。如《小珊迪》第二段写了小利比告诉那位先生,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并轧坏了身子,他悲伤地说:“说不定他会死的……” 课文虽然省略了故事情节描写,但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推测或想象的空间,教学中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深化了主题。
三、更改
通过将原文句段进行更改,使学生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独到之处。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让学生自由更改,然后进行比较。但通过比较后,学生们都认为还是原文的表达方式最好。
四、扩展
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课堂上要求学生坚持一边阅读,一边作笔记;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坚持写日记、周记。
阅读课上的写,绝不能等同与练笔。一方面它形式自由,学生完成时,只要自己认识,能描述出来,用符号替代,用词串联,写关键字,都可以。另一方面,它的内容不受限制,凡是能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都可以写。但教师在要求学生写时,要避免写的内容过多,老师让学生写的内容必须经过仔细的推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写。
(作者联通:336300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