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峰:鱼水间的惬意人生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pone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春,樱花盛开。王传峰在日本的家中,通过微信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每天的日程被安排得很满,好不容易约定的采访时间,也总是会被突如其来的事务而打断,原本计划2小时的采访,花了3天时间才最终完成。但即便如此,我也丝毫没有感觉到他有任何的不耐烦,对于我的每一个问题仍非常认真地对待,让我不禁感觉这更像是一次朋友之间的交谈。平和友善,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年少办展,选定一生要走的路
  王传峰的名字,在中国还并没有为太多人所熟知,或许是因为早年就游学日本的缘故,但在上世纪90年代,他也曾是国内红极一时的青年艺术家。
  1967年,王传峰出生于山东省沂蒙山区的一个贫穷农村,9岁时才随父母搬到县城生活。刚开始并不适应城镇生活的他也经历了一段不开心的时期,不过后来找到了自己的娱乐方式。当时的报纸上刊登了不少国画作品,而刚刚初中毕业的他,在家中闲来无事时就会把它们一幅幅地都剪下来,贴在自己的大本子上反复琢磨、欣赏,这成为了他对绘画最初的印象。耳濡目染中,他自己也忍不住开始动笔画画,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水墨画后,正巧赶上“山东省第一届少数民族画展”的征稿活动,他便自创了一幅工笔花鸟画投稿,没想到一下子就获得了金奖,这对当时小小年纪的他来说是莫大的鼓励。随后在艺术的舞台上,王传峰开始崭露头角。报纸、画册陆续刊登他的作品,更在21岁时,受山东艺术学院的邀请举办了自己的第一个展览。“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也是从那时开始我正式进入艺术的大门,选好自己一生要走的路。”王传峰告诉我。
  随后王传峰考取了中国美术学院,主修花鸟画专业,学习到了很多专业的绘画技巧,作品风格也从民间逐渐转为学院派。1991年他在学校时期的花鸟作品被中国青年出版社选中,出版了大画册,受到很多艺术大师的推荐,在当时造成很大的轰动,可谓一夜成名。
  不安现状,东渡日本从零开始
  随着名气的与日俱增,王传峰的作品被搬到各大展览上。“90年代初,中日关系非常好,我的绘画作品被一些日本人看到,意外地获得他们的喜爱,很多日本人买我的作品。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我开始接触日本画。”当时,王传峰看了很多日本知名艺术家的画册,有东山魁夷、平山郁夫、加山又造、高山辰雄等名家的作品,对他们也逐渐关注和喜爱了起来,这也让他萌发了想要亲自去日本感受艺术氛围的想法。
  1992年,带着美好的期望,王传峰东渡日本开始了留学生活。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当时我只带了200美元,从成田机场到富士山的车费就花去100美元,还交了很多学费。”为了生存,他只能选择去工厂打工,刷墙,刷厂房,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国内青年艺术家的身份早已不复存在,感觉自己变成一个打工仔。”谈起那段艰难时期,王传峰自嘲道。就这么过了一段日子,他突然觉得再这样下去不行了,不能忘记自己来日本的初衷,于是便拿出自己从中国带来的几十张画作,开始了跑画廊卖画的生活。有一天,他走进一家画廊,被里面的画所吸引,自顾自地看起来,画廊老板见他看得仔细,就问起他对画的感觉,由于语言不通,王传峰只能配合手势和老板交流,而在得知他是画家之后,老板仿佛像遇到知音一般,坚持要看看他的作品。在王传峰狭小的宿舍里,一幅幅来自中国的画作深深吸引了这位友好的日本人,最终他用50万日元买下了一张王传峰的画。“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会用‘鱼’作为主元素,因为我在日本第一幅卖出的画就是鱼,我觉得它是我的福星,从那以后,我的艺术道路也开始顺利起来。”
  1993年,为了纪念在日本生活一周年,王传峰举办了一个小型的个人展览。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如何吸引别人来看展也是个大问题。正巧那段时间他在打工送报纸,于是便想出由自己设计请柬,夹在送出去的报纸中来邀请别人的方法。一开始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展览当天人头攒动,他的30幅作品被全部卖出,连他自己都觉得是个奇迹。
  此后,王传峰在当地获得艺术家签证,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不用靠打工来维持生计,正式开启了在日本的绘画生涯。本着入乡随俗的原则,他的作品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绘画的基础上,融合日本琳派艺术的特点:在柔和的线条中潜藏着欲言又止的禅机,在浓淡的和谐中包含着多样变化,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而在材料选择上,他选用可塑性强的和纸作为材料,先用水墨线条进行打底,再加上柔、搓、拓等方法,最后用自己设计的镜框装裱上,精致的线条搭配别出心裁的外框,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
  与大师合作,鱼水之中见真情
  在日本生活期间,王传峰频繁地往返于中日两地,与国内的艺术家进行交流。随着交流次数的增多,他便萌发起了和国内100位大画家合作的计划,希望能与他们一起,集各方所长,共同完成一件作品。于是这个名为“鱼水情”的项目就此诞生,但一做就是六年,虽然辛苦,不过对于王传峰来说,他也乐在其中。
  项目的第一件作品,出自于他和画家刘庆和的合作。这幅创作于2002年的画,一开始只有王传峰画的三条鱼,刘庆和看到后,从观鱼的思维出发,添加了两位稚气未脱的观鱼少女,丰富了画作的想象空间。这幅画采用了富有张力的日本麻纸作材料,在墨彩的使用方面,具有透视感的线条和色彩形成了分明的层次,使鱼和人融合在一起,却又是彼此的分离,此种变化在视觉上形成特有的张力,使画面的容量和可观性急剧扩张,超越造型而成为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主要因素。
  另一幅让王传峰印象深刻的绘画,则是由艺术大师朱德群先生所作。作为晚辈,一开始他只是希望朱老能够为他的作品题词,没想到老先生却主动提出帮他补画,这令他惊喜万分。隔天便带着自己的作品前往,朱老在原有的基础上,勾画了一些水纹和花,让原本平淡无奇的画面变得生机无限,好似能透过画,看到水中的鱼逍遥自在,无忧无虑戏水的场景。“朱老对我说,他所补充的内容不是纯粹具象的绘画,而是对传统绘画笔墨的理解。他用西方的绘画语言和自己的绘画技法给我补了这幅画,身为晚辈,能和朱先生合作,实在是件幸事。”王传峰如是说。除了这些艺术家,参与“鱼水情”合作项目的还有陆俨少、于希宁、王伯敏、王盛烈等大师,每一次合作,对王传峰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他很珍惜这样难得的经历,更珍惜与这些德艺双馨的前辈们所结下的真挚情谊。   享受当下,家和才能万事兴
  在王传峰的博客中,除了发表自己的作品外,他还会时不时地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偶尔也会上传全家福的照片,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对家庭的热爱。初来日本时,他在语言学校结识了妻子,结婚后便一直在富士山下生活,那么多年来他们都已习惯了这座城市的简单质朴。大女儿和二女儿如今已经进入大学,在另一座城市学习生活,欲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王传峰坦言作为父亲,还是很舍不得女儿离开身边,但他又说:“就像我当年一样,她们也有自己的理想要去追寻。”
  除了绘画,闲暇之余,王传峰还会收藏喜欢的艺术品。起初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绘画修养,但慢慢地就成为了爱好。他花了大量时间和资金来收藏古董,他喜欢一些古老的,有年代感的东西,现在正在收老家具、石头等,并将在今年夏天举办收藏展,希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些精品的魅力。
  二十多年来,王传峰只专注于画鱼,他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能把鱼画好我就已经很满足了。”最近,他正忙着创作一幅16米的大画作,繁忙充实,但他很满意自己现在的状态,有喜欢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如鱼得水。回想起自己之前的经历,他坦言:“就像我画中的鱼一样,鱼之乐,要吃过苦,流过泪,做过梦的人才最能体会。”如今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艺术之梦,在落樱纷繁的富士山下,过着向往的生活,淡如云烟,闲适自如。
  Q&A
  《财富堂》:您对日本目前当红的几位艺术家有怎样的评价?
  王传峰:日本当红的艺术家村上隆、草间弥生、奈良美智几位艺术家,我还是比较佩服的。说他们在日本当红,不如说在世界上当红。因为在日本他们的作品其实并不是主流绘画,日本人认为日本画才是主流,他们几个的作品比较流行和时尚,因此订购他们作品的也往往不是日本人而是欧美的收藏家,他们的作品水准很高,近几家他们在中国也开始有市场了。艺术家能够做到这样,还是很成功的。
  《财富堂》:您眼中的日本绘画市场,现在是怎样的一个状态?
  王传峰:这些年由于经济衰退,对日本的绘画市场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过去在银座一条街上就有很多家画廊,购买艺术品的热度在80年代未曾达到巅峰。但近几年不行了,画廊经营者一般就要抽取40%左右的利润,这样对艺术家来说收入就变少了。日本现在的艺术家大多都比较穷,都得靠第二职业来养家糊口。
  《财富堂》:您的作品在日本有找专门的画廊进行代理吗?
  王传峰:到了日本之后,我就有两个观点,这么多年来也始终坚持着。第一,我的画不进画廊,不做复制品(印画册除外)。第二,争取在美术馆和博物馆办展。我觉得作为艺术家,如何进入日本一流的文化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坚持自己给自己当经纪人,好玩又开心。近几年来,我的作品定价也比较高,现在我最贵的一幅画,在拍卖会上可以达到一亿多日元,也算比较成功吧!
  《财富堂》:能聊聊您和著名建筑师隈研吾是怎么结缘的吗?
  王传峰:在日本我佩服有才的人,到热海旅游时看到一个玻璃建筑,非常喜爱,就想要见见这位建筑师,通过朋友的介绍,我结识了隈研吾。我们俩的感情就像亲兄弟一样,一有时间就会一起画画、写书法,互相鼓励,互相学习。我的母校,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就是我推荐让他设计的,最近刚刚开始使用,这也成为了他在南方的一个代表性建筑,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
其他文献
Florian Leonhard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制作和修复大师,更是最顶尖古董名琴鉴定专家之一。他对小提琴情有独钟,30余年来,这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彼此面对面开始访谈时,一个高雅精致却充满活力的中年人,仍以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激情,把作为听众的我们一一打动。  小提琴,一个熟悉而又抽象的音乐体。它在你的心中会唤起怎样的涟漪?高雅的外形,缜密的工艺,还是无童子功断不可驾驭的演
期刊
2015年的3月注定是一个艺术月,中国年还没有过完,周边的人已经开始蠢蠢欲动地计划起3月究竟是去纽约还是香港?纽约有安思远藏品拍卖会,香港有一年一度的巴塞尔当代艺术盛会,无论你是真藏家还是打酱油的,谁也不想错过这场“艺术庙会”。于是喜欢古玩的都去了纽约,喜欢当代的都去了香港。但是朝圣的心情是一样的。  2013年巴塞尔艺术展正式收购了原来的香港国际艺术展(ARTHONGKONG),后正式命名为香港
期刊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相传这名著名的谚语最早出自罗马皇帝尤里安之口,它让我们在平常生活中也会时进提及“罗马”。占罗马原本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为加强其统治,共筑造8万公里的硬面道路,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当时从意大利S半岛甚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
期刊
“呼吁男女平等”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长久以来各个领域的人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这场战斗。而在艺术圈,每个时期不断涌现的女权艺术家们也都通过独创的作品宣扬着自己的立场,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个貌似永恒的问题,在她们的眼中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四月正值春花烂漫时,不妨让我们放松地聊聊这个话题。  近日,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的一对夫妇档摄影师Thad和Sarah在网络上曝出了一组创意照
期刊
郎世宁,可算是一座桥梁。如果没有郎世宁,也许中国人了解西洋油画的时间,将推迟一个世纪甚至更漫长的岁月。可中西交流不会因个人因素而断绝。  然而,正因为年代颇久远,造成了如今收藏市场之郎世宁绘《雍正十二月圆行乐图》瓷板画流行于市。真的还是假的,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收藏此瓷板画者。  难道,他真的是大隐隐于市的超级藏家,他真的是一位不为人知的大佬?  “我有一个朋友,拥有郎世宁绘制的《雍正十二月圆
期刊
“巴洛克”这个词,似乎有些不明觉厉,给大家的感觉就是遥远而神秘,事实上我们生活当中许多熟悉而美妙的旋律都出自巴洛克时期的经典室内乐作品。  我们还是先来“百科”一下。“巴洛克时期”一般指1600-1750年之间,巴洛克(Baroque)一词意为不规则的珍珠,是文艺复兴后的一种艺术风格,在绘画、建筑、雕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体现。作为音乐史上一个时期,巴洛克音乐有其总的音乐风格,但由于欧洲各国政治和
期刊
苏州怡园为清代晚期光绪年间所建,园西旧为祠堂,园南可通住宅。因建园较晚,吸收了诸园所长,如复廊、鸳鸯厅、假山、石室等。全园面积约9亩,以复廊划为东、西两部。入园即为东部,以庭院、建筑为主。循曲廊南行折向西北,至四时潇洒亭,廊由此分为二路:西行经玉虹亭、石舫、锁绿轩,出复廊北端小院洞门,达西部北端石山。南下至坡仙琴馆、拜石轩。后者为东部主要建筑,以北院立有湖石奇峰而命名;又因南院植竹、柏、山茶,严冬
期刊
江宏是我所见识的画家中,最有酒仙范的艺术家,没有之一。  我喜欢他酒酣之时,对中国山水艺术的议论,那一刻,他红光满面,激情洋溢,才思充沛,嘴里一边喷着酒气一边喷着才智,对画坛的评点妙语连珠。  他是画坛异人。他的奇异,首先表现在他的秉赋上。  他的成长年代,真正的艺术被扫进了“四旧”垃圾箱。没有名师指点,全靠自己在昏天黑地的道路上闯荡,一路口哨,走得潇洒。12岁那年,一本费新我写的《怎样画毛笔画》
期刊
3月中旬,农历尚未进入二月,香港艺术周与纽约亚洲艺术周接踵而至,前者围绕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展开,后者则被佳士得的“锦瑟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夺走了人们的眼球。  东西两个半球的这两个艺术盛会有一个共同的焦点—一亚洲:纽约以国际化的拍卖平台推出一代大藏家的“亚洲艺术”珍藏;而香港的艺博会则作为亚洲市场的枢纽呈现全球化的艺术。  这就吸引了许多中国与亚洲的藏家先到香港,再到纽约,展开一次跨越东西半球的
期刊
“文化建寺,教育兴寺”,这是玉佛寺方丈觉醒大和尚最近经常提到的一句话。  看似简单的话语,实则蕴含了深意。在玉佛寺设立的陈家泠佛教艺术馆,其未来,绝非单纯佛教界事,也绝非单纯艺术界事。  “不要把寺庙看做坐享香火之地,与艺术家结缘,这是宗教界主动的智慧行为!”著名学者、艺术史论家刘传铭如此说道。在陈家泠佛教艺术馆(筹)揭牌仪式现场,刘传铭侃侃而谈,列举了宗教与艺术之间的诸多关系。而坐在其侧的画家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