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作用,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当课改日渐深入,我们逐步认同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抛弃那些虚假的美丽和矫揉的做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究中追求有效教学。
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
在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种富有探究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和“趣味性”,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例如,在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时候,由于学生对人民币都有一定的接触,而人民币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再次认识和应用人民币,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此,我设计了“钱有什么用”的专题课前调查,在新课前一周布置学生邀请老师或家长一起完成。有的学生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在学校和老师一起调查身边和钱有关的事,并把它记录了下来。上课的时候,首先邀请同学介绍自己的合作调查情况,教师也提供不同的和钱币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氛围当中开始新问题的发现和探索。在这样的有效的生活情景当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数学的研究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初步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经历有效的探究过程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美国流行“木匠教学法”,因为听过说过可能会忘记,但动手“做一做”,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不易遗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去操作、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纸片;画在白纸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小棒;钉子板上橡皮筋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自主选择,或纸片对折,或直尺测量,或拆下长方形、正方形的小棒比比长短,或数数钉子板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各有几颗钉……让学生在操作比较中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点。为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老师提供的材料可谓匠心独具,考虑得周到细致,闪烁着教学的智慧。
三、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真正的合作学习应当是:(1)学生学习新知需要操作性活动,一个人无法完成时,可让学生合作。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锥体积”时,他要求学生做“倒沙”的实验来推导“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一个人难于操作,这时老师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通过小组同学的分工与合作终于完成了“倒沙”的实验,由此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2)当学生解决问题遇到一定困难时,可让学生合作。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这课时,当学生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列出了36-8这道算式时,发现个位上的6减8不够减,该怎么办呢?因为在这之前学生所学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减法,个位上的6减8不够减还是第一次接触,这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应该如何减。(3)当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达成共识。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近似数”这课时,老师让学生试写近似数为80的准确数时,有的学生写81≈80、82≈80、83≈80、还有的写78≈80、77≈80,其中有一个学生写成85≈80。这时有一位学生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说:“85怎么是约等于80,应当约等于90才对。”两位同学争辩起来,这时老师并没有对他们作出評价,而是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通过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最后终于达成共识,学生们掌握了“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
四、捕捉有效的生态资源
真实的课堂最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在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堂中难免会出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推测”。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教育机制,捕捉、判断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变动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努力地将活的教育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高潮”。 例如,在一次课上探究有关“图形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的知识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用12根小棒围出了多种图形,通过计算出这些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发现了“图形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就在我板书学生的发现时,有一个学生轻声地说:“如果图形的面积相等,周长怎样呢?”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真实问题,我没有选择逃避,放弃了原先精心设计的练习,请他大声将自己的疑问说出,并组织全体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
五、注重有效的课堂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可见激励性的评价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这样的评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敢说、敢做、敢问,就能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大增,形成学习和反馈的良性循环。一个好的教师,从不吝惜表扬,且表扬有度、夸奖有理;从不随意批评,且批评有方、疏而不堵。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种过程、一种策略,更是一种理念。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教育,更要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追求有效教学。
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
在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种富有探究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和“趣味性”,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例如,在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时候,由于学生对人民币都有一定的接触,而人民币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再次认识和应用人民币,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此,我设计了“钱有什么用”的专题课前调查,在新课前一周布置学生邀请老师或家长一起完成。有的学生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在学校和老师一起调查身边和钱有关的事,并把它记录了下来。上课的时候,首先邀请同学介绍自己的合作调查情况,教师也提供不同的和钱币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氛围当中开始新问题的发现和探索。在这样的有效的生活情景当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数学的研究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初步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经历有效的探究过程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美国流行“木匠教学法”,因为听过说过可能会忘记,但动手“做一做”,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不易遗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去操作、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纸片;画在白纸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小棒;钉子板上橡皮筋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自主选择,或纸片对折,或直尺测量,或拆下长方形、正方形的小棒比比长短,或数数钉子板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各有几颗钉……让学生在操作比较中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点。为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老师提供的材料可谓匠心独具,考虑得周到细致,闪烁着教学的智慧。
三、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真正的合作学习应当是:(1)学生学习新知需要操作性活动,一个人无法完成时,可让学生合作。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锥体积”时,他要求学生做“倒沙”的实验来推导“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一个人难于操作,这时老师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通过小组同学的分工与合作终于完成了“倒沙”的实验,由此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2)当学生解决问题遇到一定困难时,可让学生合作。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这课时,当学生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列出了36-8这道算式时,发现个位上的6减8不够减,该怎么办呢?因为在这之前学生所学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减法,个位上的6减8不够减还是第一次接触,这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应该如何减。(3)当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达成共识。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近似数”这课时,老师让学生试写近似数为80的准确数时,有的学生写81≈80、82≈80、83≈80、还有的写78≈80、77≈80,其中有一个学生写成85≈80。这时有一位学生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说:“85怎么是约等于80,应当约等于90才对。”两位同学争辩起来,这时老师并没有对他们作出評价,而是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通过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最后终于达成共识,学生们掌握了“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
四、捕捉有效的生态资源
真实的课堂最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在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堂中难免会出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推测”。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教育机制,捕捉、判断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变动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努力地将活的教育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高潮”。 例如,在一次课上探究有关“图形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的知识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用12根小棒围出了多种图形,通过计算出这些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发现了“图形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就在我板书学生的发现时,有一个学生轻声地说:“如果图形的面积相等,周长怎样呢?”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真实问题,我没有选择逃避,放弃了原先精心设计的练习,请他大声将自己的疑问说出,并组织全体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
五、注重有效的课堂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可见激励性的评价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这样的评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敢说、敢做、敢问,就能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大增,形成学习和反馈的良性循环。一个好的教师,从不吝惜表扬,且表扬有度、夸奖有理;从不随意批评,且批评有方、疏而不堵。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种过程、一种策略,更是一种理念。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教育,更要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追求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