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说《大校的女儿》中作者在表层中赞美翠花的隐忍,但在深层中又透射着男人的伟大与痛苦。一段错误的婚姻让两人内心产生了无比的痛苦,痛苦的婚姻就是精神的毁灭。婚姻的建立应该是在爱情的基础上,对于一个需要精神和灵魂相通的人来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个悲剧。
关键词:《大校的女儿》婚姻悲剧赏析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发展,一直被社会所关注的“婚姻家庭问题”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人们固有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社会越来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作家王海在其作品《大校的女儿》中一改惯常主要塑造和展现现代都市知识女性的风格,将其笔触放在主人公“翠花”——一个没有知识与文化以及靠婚姻而生存的乡村女性身上,刻画出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欠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使广大农民既完整地保留了千百年来形成的善良、勤劳等传统美德,又秉承了落后、保守的性格特点。从爱情、婚姻的角度看,如果没有来自婚姻之外的因素、力量的冲击和作用,农民的爱情、婚姻将会像他们祖祖辈辈的爱情、婚姻模式一样,把生存和生育作为爱情、婚姻的核心内容。
翠花嫁给比自己小四岁而又在部队不断地被提升的姜士安,“由于不同的职业,由于全方位的交际,各自接触的信息环境可能全然不同。久而久之,两个本来文化规范、价值体系同构部分较大的夫妻,逐渐分离开来,变成两个互相陌生的个性。”所以,两个人的遭际不同,二人的内心世界也天壤之别。
在结婚后的三年之内,姜士安一直不与其圆房,到后来出于感恩、出于父爱、出于家庭、出于周围世俗的眼光、出于本身军人的约束,才与其圆房而有了“龙凤双胞胎”,这在翠花心里是一份骄傲,但随着儿子的死去,她除了悲痛欲绝外,还觉得对姜士安有着深深的内疚,因为觉得儿子的死与自己的照顾不周有关,可以说,丈夫就是她的天空,翠花完全是带着种弥补的心态与姜士安生活在一起。一直到又有了一个儿子之后,心理的压力才得以减轻。
如果说《大校的女儿》中的韩琳是崖上的松,张雁南是盆中的花,那么,翠花更像是长在后院的一株草。因为她也是一个不幸婚姻的牺牲品,尽管物质上没有忧患,但从来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她的人生价值来源于姜士安。在农村时,她以为做驴做马就能换得姜士安的接纳,但事实证明不可能。
作者在表层中赞美翠花的隐忍,但在深层中又透射着男人的伟大与痛苦。下面是姜士安和女儿凤儿的一段对话,更能够体现出姜士安内心的痛苦与翠花的可悲。
“凤儿:你的付出有荣誉、职位等等做为回报,可我妈呢?我妈对家庭的付出什么都换不来,只是个黑洞,如果没有你姜士安师长做她的说明书,她什么都不是。爸,你能对我妈好点吗?
姜士安:我对你妈还不好吗?我不打她不骂她,每月的工资都交给她。
凤儿:可是你在精神上虐待和折磨她。
姜士安:你知道吗?那是种相互虐待,相互折磨!
凤儿:可你是自觉的,我妈妈是不自觉的。
姜士安:所以我才更痛苦。”
同一屋檐下生活的两个人,可以同床共枕,但却无话可说!因为没有所谓的心心相印,于是,一段错误的婚姻让两人内心产生了无比的痛苦。自觉与不自觉的区别,就是自觉更痛苦,痛苦的婚姻就是精神的毁灭,就算为了所谓的责任在一起,也无异于是行尸走肉。可以说,在爱情自由的那个年代里,翠花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她是那个时代中很多中国农村妇女的代表。翠花作为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妇女,尽管她出身农村,读书少,但她也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她何尝不需要这样一个人,一个与自己说说心里话的人?她眼神里也流露出了对感情的渴望,对丈夫的期盼,但是有谁又能够理解她的心理需要?所以说翠花的人生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
作者又从翠花自身所固有的不足:无知、麻木、盲从、缺乏主见等,进一步强调出男性对女性的一份担当。她明白自己与丈夫在地位、身份和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但不思进取,甘于平庸;知道自己对家里的默默奉献,但“夫为妻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意识到丈夫的心中装有另一个女性,但认为只要丈夫不与自己离婚就好。可以说,作为传统的女性——贤妻良母式的翠花,在男性的视野里缺少美感,由于能够带给男性家庭的安全感,所以,她与婚姻一样属于生活中的必需品,但作为男性的精神诉求和心理期待,她明显又是被排斥在外的。她面对丈夫“心的背叛”与对婚姻领地的坚守,体现着她的“伟大”,“伟大”之处是因为她对男权文化秩序构不成挑战,但也“很可怜”,“可怜”之处却来自于男性的“施舍”。
王海说:“除了丈夫不太爱她之外,翠花应该是幸福的,嫁得也好,算是嫁了‘潜力股’,过上了什么都有的生活,还有人侍候。虽然她不是特别理解丈夫,但抗洪的时候她选择支持丈夫,使她的人性出现了闪亮的地方,对她是一个提升。对这个人,我的态度是客观偏歌颂。”作者认为翠花这位女性是一个“合理的存在”,她嫁给姜士安是“幸福的”,因为她“干得不好”(主要指不理解丈夫)却“嫁得好”。
婚姻的建立应该是在爱情的基础上,但是翠花和姜士安之间除了义务和责任,根本谈不到所谓的爱情。对于一个需要精神和灵魂相通的人来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个悲剧!
参考文献:
[1] 祖慰:《理想冲突中的理想——现代道德面面观》,《花城》,1987年第3期。
[2] 黄锦君:《王海 婚姻系列中的女性形象谈》,《当代文坛》,2007年第2期。
[3] 王绯:《张辛欣小说的内心视境和外在世界——兼论古代女性文学的两个世界》,《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
作者简介:陈光辉,男,1972—,四川乐山人,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应用文写作、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大校的女儿》婚姻悲剧赏析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发展,一直被社会所关注的“婚姻家庭问题”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人们固有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社会越来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作家王海在其作品《大校的女儿》中一改惯常主要塑造和展现现代都市知识女性的风格,将其笔触放在主人公“翠花”——一个没有知识与文化以及靠婚姻而生存的乡村女性身上,刻画出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欠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使广大农民既完整地保留了千百年来形成的善良、勤劳等传统美德,又秉承了落后、保守的性格特点。从爱情、婚姻的角度看,如果没有来自婚姻之外的因素、力量的冲击和作用,农民的爱情、婚姻将会像他们祖祖辈辈的爱情、婚姻模式一样,把生存和生育作为爱情、婚姻的核心内容。
翠花嫁给比自己小四岁而又在部队不断地被提升的姜士安,“由于不同的职业,由于全方位的交际,各自接触的信息环境可能全然不同。久而久之,两个本来文化规范、价值体系同构部分较大的夫妻,逐渐分离开来,变成两个互相陌生的个性。”所以,两个人的遭际不同,二人的内心世界也天壤之别。
在结婚后的三年之内,姜士安一直不与其圆房,到后来出于感恩、出于父爱、出于家庭、出于周围世俗的眼光、出于本身军人的约束,才与其圆房而有了“龙凤双胞胎”,这在翠花心里是一份骄傲,但随着儿子的死去,她除了悲痛欲绝外,还觉得对姜士安有着深深的内疚,因为觉得儿子的死与自己的照顾不周有关,可以说,丈夫就是她的天空,翠花完全是带着种弥补的心态与姜士安生活在一起。一直到又有了一个儿子之后,心理的压力才得以减轻。
如果说《大校的女儿》中的韩琳是崖上的松,张雁南是盆中的花,那么,翠花更像是长在后院的一株草。因为她也是一个不幸婚姻的牺牲品,尽管物质上没有忧患,但从来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她的人生价值来源于姜士安。在农村时,她以为做驴做马就能换得姜士安的接纳,但事实证明不可能。
作者在表层中赞美翠花的隐忍,但在深层中又透射着男人的伟大与痛苦。下面是姜士安和女儿凤儿的一段对话,更能够体现出姜士安内心的痛苦与翠花的可悲。
“凤儿:你的付出有荣誉、职位等等做为回报,可我妈呢?我妈对家庭的付出什么都换不来,只是个黑洞,如果没有你姜士安师长做她的说明书,她什么都不是。爸,你能对我妈好点吗?
姜士安:我对你妈还不好吗?我不打她不骂她,每月的工资都交给她。
凤儿:可是你在精神上虐待和折磨她。
姜士安:你知道吗?那是种相互虐待,相互折磨!
凤儿:可你是自觉的,我妈妈是不自觉的。
姜士安:所以我才更痛苦。”
同一屋檐下生活的两个人,可以同床共枕,但却无话可说!因为没有所谓的心心相印,于是,一段错误的婚姻让两人内心产生了无比的痛苦。自觉与不自觉的区别,就是自觉更痛苦,痛苦的婚姻就是精神的毁灭,就算为了所谓的责任在一起,也无异于是行尸走肉。可以说,在爱情自由的那个年代里,翠花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她是那个时代中很多中国农村妇女的代表。翠花作为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妇女,尽管她出身农村,读书少,但她也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她何尝不需要这样一个人,一个与自己说说心里话的人?她眼神里也流露出了对感情的渴望,对丈夫的期盼,但是有谁又能够理解她的心理需要?所以说翠花的人生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
作者又从翠花自身所固有的不足:无知、麻木、盲从、缺乏主见等,进一步强调出男性对女性的一份担当。她明白自己与丈夫在地位、身份和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但不思进取,甘于平庸;知道自己对家里的默默奉献,但“夫为妻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意识到丈夫的心中装有另一个女性,但认为只要丈夫不与自己离婚就好。可以说,作为传统的女性——贤妻良母式的翠花,在男性的视野里缺少美感,由于能够带给男性家庭的安全感,所以,她与婚姻一样属于生活中的必需品,但作为男性的精神诉求和心理期待,她明显又是被排斥在外的。她面对丈夫“心的背叛”与对婚姻领地的坚守,体现着她的“伟大”,“伟大”之处是因为她对男权文化秩序构不成挑战,但也“很可怜”,“可怜”之处却来自于男性的“施舍”。
王海说:“除了丈夫不太爱她之外,翠花应该是幸福的,嫁得也好,算是嫁了‘潜力股’,过上了什么都有的生活,还有人侍候。虽然她不是特别理解丈夫,但抗洪的时候她选择支持丈夫,使她的人性出现了闪亮的地方,对她是一个提升。对这个人,我的态度是客观偏歌颂。”作者认为翠花这位女性是一个“合理的存在”,她嫁给姜士安是“幸福的”,因为她“干得不好”(主要指不理解丈夫)却“嫁得好”。
婚姻的建立应该是在爱情的基础上,但是翠花和姜士安之间除了义务和责任,根本谈不到所谓的爱情。对于一个需要精神和灵魂相通的人来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个悲剧!
参考文献:
[1] 祖慰:《理想冲突中的理想——现代道德面面观》,《花城》,1987年第3期。
[2] 黄锦君:《王海 婚姻系列中的女性形象谈》,《当代文坛》,2007年第2期。
[3] 王绯:《张辛欣小说的内心视境和外在世界——兼论古代女性文学的两个世界》,《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
作者简介:陈光辉,男,1972—,四川乐山人,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应用文写作、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