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剪纸是一项古老的民间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就在新疆地区发现过剪纸作品。随着时代的进步,剪纸艺术也随之发展,技艺越来越高。在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省是民间剪纸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种类的繁多,鲜明的特征,是值得我们关注与考究的内容。
【关键词】:剪纸;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
一、剪纸的起源
剪纸艺术的前身其实不仅在于纸上,早在新石器时代,产生彩陶的同时,其器皿的表面就装饰着各种纹样,这说明那时的先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剪、刻技艺,也拥有审美的能力,这为后来剪纸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后来商代出现了用锤打金片作为装饰材料的技法,这一形式的出现产生了我国古代铜器著名的装饰手法--金银平脱。这一项技法的出现,就是剪纸艺术的萌芽期,人们已经开始在金银薄片上雕刻精美的图案,用来装饰器物。后期在春秋战国时代,又逐渐发展成“金银错”,即在器物表面刻出纹路,用金银丝镶嵌于其中。人们通过运用雕刻、裁剪等多种镂空的技法,在各种薄片材料上制成精美的花样,如金箔、皮革、绢帛、树叶等材料上剪刻纹样,制成工艺品,直到汉代,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纸张的出现促使真正的剪纸艺术诞生。唐代时期的剪纸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杜甫诗中写到“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因此流传着剪纸招魂的风俗,所以会将剪纸图案应用到很多其他工艺中。在汉、唐时期,民间的妇女已经开始运用金箔、锡纸剪出花鸟、方胜图样贴于鬓角来装饰。宋朝时期的剪纸就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时期,图案种类也非常繁多,另外已经开始出现了窗花、灯笼花等各类剪纸作品,民俗活动中很多都开始运用这项艺术,当时的皮影戏盛行,因此也利用剪纸艺术来制作皮影道具。
古时民间风俗,在立春日,用彩色丝织品剪刻各种“幡胜”,即“彩胜”,插在发髻上迎春。最初,人们利用色绢、丝绸等织物作为剪裁的材料,纸出现以后便逐渐代替了这些昂贵的东西。①纸的出现真正地让剪纸艺术发展起来,而且纸张的质地轻薄,更易于剪刻,价格也很低廉,所以在民间的流传度高,人们也更易于掌握这项技艺,使得这项民间工艺传承至今,并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剪纸的工艺
在山东,剪纸的名称各地也不一,有窗花、窗染花等,而且在剪纸的类型上也各有特色,造型风格主要有粗犷豪放型和细致精巧型两种。剪纸的造型粗犷豪放源自渤海湾地区,受到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滨州市是典型代表城市之一,滨州的剪纸也是历史悠久,并且闻名中外,其造型古朴,结构严谨,创作题材也相当广泛。茌平县的剪纸也是豪放派,具有朴拙的独特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在剪纸技艺中自成一派,题材多以花鸟、鸳鸯、鲤鱼等吉祥图案,反应吉祥如意、喜庆、忠孝的寓意。在1994年,茌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胶东的剪纸技艺据史料记载,拥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拥有纯熟的技艺。烟台以西地区的剪纸多见的是以小巧玲珑,线条精细为特色,因为胶东地区的房屋窗户多由细长的方格子构成,所以手艺人们发挥自己的创意,运用多格组图的方式来贴窗花,形成当地独特的剪纸风格。
剪纸的创作制作工具主要有剪刀、刻刀、彩纸、红纸,还有蜡盘、纸胶、浆糊等作为辅助工具。剪纸其实是一项比较易学的技艺,但是要把剪纸做的精美又并不简单,不仅需创意,要严密构思,还需要耐心与平稳。由于剪纸是平面的纸质作品,其造型都由线条组成,所以在剪切线条时,达到千剪不断,线线相连,是非常不容易的。
剪纸的造型是根据不同题材来定的,不同的节日风俗、劳动场景、神话传说、还有名胜风景、人物等都可用剪纸造型来表现。而当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而山东地区很多地方还会在家院的大门门楣上贴门笺,也有地方称之为过门钱,挂门钱、挂笺等。门笺的使用在山东省临沂市的郯城、枣庄、莒县等地区都有广泛的使用,其制作工艺精美,寓意美好,而且门笺的制作相当繁琐,作者本人也曾亲自到访制作门笺的手艺人张乃苍家中观摩学习,这位传承人在山东郯城,是当地地地道道的门笺传承者。据张老师所言,当地在多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剪纸门笺,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这项技艺已经慢慢淡出,很多村民不再以此为生,另谋生路,但张老师从父辈学到的手艺从未丢弃,至今没有放弃制作门笺。
门笺的形式多为五色的套色门笺,由大红、绿色、黄色、桃红、蓝色的顺序从右到左地贴于门楣,门笺的制作中通常会运用彩宣纸或油彩纸来剪裁成大小一致的长方形纸,中心位置常用吉祥用语、生肖图案等作为主体,四周用铜钱纹、万字纹、水波纹、元宝纹、田字纹等多种符号纹样来修饰,也有用简易喜鹊、香炉等图样来搭配的,除了裁纸和绘画图案的过程,其余制作都是通过用刻刀的方式一刀一刀刻出来,完成之后会用五色来串着搭配,所谓套色,上面流出一段宽边,下面搭配流苏的剪纸样式,挂于门楣随风飘动,十分为春节增彩,也是山东地区的独有特色,其他地区也有出现春节挂门笺的习俗,但在制作和风俗上多少会有差异。
三、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剪纸这项技艺从汉代的萌芽到唐宋时期的大发展直到流传到今天,经历了种种历史的变迁,这两千年间,从陶器上的简单纹样到现在的丰富剪纸艺术,其中包含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民俗艺术和中国的环境影响,形成现在独特的剪纸艺术。
从剪纸的传承方式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家庭模式的传承,也是最原始的方式。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一个家庭在现在的社会中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与社会关系是无法彻底分开的。家庭模式的传承是指以自家祖父母为师,然后代代相传而来的手艺,这种模式的流传最为常见,家中的小孩从父辈中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从小就会受到技艺的启发和影响,自然而然地学会了传统的技艺。然而这种技艺在当今社会也许不足以养家糊口,所以很多年轻人如果不够喜爱就不会深入地琢磨手艺,剪纸艺术虽然简单,但是它的精髓就在于它的精细,想要做到也需要刻苦的钻研和练习。
2.职业或半职业的需求,因为在我们中国,这座文化传统深厚的国家,国家和人民都十分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且都在守护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例如某些节日时需要贴的窗花、门笺、做刺绣的花样、扎纸等,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近几年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这也促进了我们将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下去,很多传统手艺传承人也受到政府的扶持,在商业上也随之扩出一块天地,这对中国各地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现得到社会及广大群众的关注,社会各界和地方政府也做出大力支持,但是目前的形式不算乐观,因为很多剪纸大师的技艺得不到很好的继承,随着他们渐渐地老去,剪纸技艺也将面临消失。所以我认为保护传统文化任重道远,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方式来将此传承下去。例如:加大对剪纸传承人的保护和重视,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传统手艺发扬下去;各大教育部门在培养下一代中,增加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接触,从小培养兴趣,这也可以成为培养剪纸传承人的方式之一;多方面宣传剪纸艺术,在旅游业、商业和网络宣传上增加剪纸艺术在大众生活中的出镜率等。
门笺剪纸艺术是我们“非遗”的保护项目,通过亲身接触这项民间艺术,我更加了解了我们民族艺术的内涵,也體会到它的魅力,希望这份美好的技艺可以越走越远,永远传承下去。
注释:
[1]潘鲁生主编,李命成著.中国民艺采风录—剪窗花[M].河北美术出版社,年第1版,第3页。
【关键词】:剪纸;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
一、剪纸的起源
剪纸艺术的前身其实不仅在于纸上,早在新石器时代,产生彩陶的同时,其器皿的表面就装饰着各种纹样,这说明那时的先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剪、刻技艺,也拥有审美的能力,这为后来剪纸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后来商代出现了用锤打金片作为装饰材料的技法,这一形式的出现产生了我国古代铜器著名的装饰手法--金银平脱。这一项技法的出现,就是剪纸艺术的萌芽期,人们已经开始在金银薄片上雕刻精美的图案,用来装饰器物。后期在春秋战国时代,又逐渐发展成“金银错”,即在器物表面刻出纹路,用金银丝镶嵌于其中。人们通过运用雕刻、裁剪等多种镂空的技法,在各种薄片材料上制成精美的花样,如金箔、皮革、绢帛、树叶等材料上剪刻纹样,制成工艺品,直到汉代,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纸张的出现促使真正的剪纸艺术诞生。唐代时期的剪纸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杜甫诗中写到“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因此流传着剪纸招魂的风俗,所以会将剪纸图案应用到很多其他工艺中。在汉、唐时期,民间的妇女已经开始运用金箔、锡纸剪出花鸟、方胜图样贴于鬓角来装饰。宋朝时期的剪纸就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时期,图案种类也非常繁多,另外已经开始出现了窗花、灯笼花等各类剪纸作品,民俗活动中很多都开始运用这项艺术,当时的皮影戏盛行,因此也利用剪纸艺术来制作皮影道具。
古时民间风俗,在立春日,用彩色丝织品剪刻各种“幡胜”,即“彩胜”,插在发髻上迎春。最初,人们利用色绢、丝绸等织物作为剪裁的材料,纸出现以后便逐渐代替了这些昂贵的东西。①纸的出现真正地让剪纸艺术发展起来,而且纸张的质地轻薄,更易于剪刻,价格也很低廉,所以在民间的流传度高,人们也更易于掌握这项技艺,使得这项民间工艺传承至今,并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剪纸的工艺
在山东,剪纸的名称各地也不一,有窗花、窗染花等,而且在剪纸的类型上也各有特色,造型风格主要有粗犷豪放型和细致精巧型两种。剪纸的造型粗犷豪放源自渤海湾地区,受到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滨州市是典型代表城市之一,滨州的剪纸也是历史悠久,并且闻名中外,其造型古朴,结构严谨,创作题材也相当广泛。茌平县的剪纸也是豪放派,具有朴拙的独特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在剪纸技艺中自成一派,题材多以花鸟、鸳鸯、鲤鱼等吉祥图案,反应吉祥如意、喜庆、忠孝的寓意。在1994年,茌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胶东的剪纸技艺据史料记载,拥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拥有纯熟的技艺。烟台以西地区的剪纸多见的是以小巧玲珑,线条精细为特色,因为胶东地区的房屋窗户多由细长的方格子构成,所以手艺人们发挥自己的创意,运用多格组图的方式来贴窗花,形成当地独特的剪纸风格。
剪纸的创作制作工具主要有剪刀、刻刀、彩纸、红纸,还有蜡盘、纸胶、浆糊等作为辅助工具。剪纸其实是一项比较易学的技艺,但是要把剪纸做的精美又并不简单,不仅需创意,要严密构思,还需要耐心与平稳。由于剪纸是平面的纸质作品,其造型都由线条组成,所以在剪切线条时,达到千剪不断,线线相连,是非常不容易的。
剪纸的造型是根据不同题材来定的,不同的节日风俗、劳动场景、神话传说、还有名胜风景、人物等都可用剪纸造型来表现。而当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而山东地区很多地方还会在家院的大门门楣上贴门笺,也有地方称之为过门钱,挂门钱、挂笺等。门笺的使用在山东省临沂市的郯城、枣庄、莒县等地区都有广泛的使用,其制作工艺精美,寓意美好,而且门笺的制作相当繁琐,作者本人也曾亲自到访制作门笺的手艺人张乃苍家中观摩学习,这位传承人在山东郯城,是当地地地道道的门笺传承者。据张老师所言,当地在多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剪纸门笺,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这项技艺已经慢慢淡出,很多村民不再以此为生,另谋生路,但张老师从父辈学到的手艺从未丢弃,至今没有放弃制作门笺。
门笺的形式多为五色的套色门笺,由大红、绿色、黄色、桃红、蓝色的顺序从右到左地贴于门楣,门笺的制作中通常会运用彩宣纸或油彩纸来剪裁成大小一致的长方形纸,中心位置常用吉祥用语、生肖图案等作为主体,四周用铜钱纹、万字纹、水波纹、元宝纹、田字纹等多种符号纹样来修饰,也有用简易喜鹊、香炉等图样来搭配的,除了裁纸和绘画图案的过程,其余制作都是通过用刻刀的方式一刀一刀刻出来,完成之后会用五色来串着搭配,所谓套色,上面流出一段宽边,下面搭配流苏的剪纸样式,挂于门楣随风飘动,十分为春节增彩,也是山东地区的独有特色,其他地区也有出现春节挂门笺的习俗,但在制作和风俗上多少会有差异。
三、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剪纸这项技艺从汉代的萌芽到唐宋时期的大发展直到流传到今天,经历了种种历史的变迁,这两千年间,从陶器上的简单纹样到现在的丰富剪纸艺术,其中包含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民俗艺术和中国的环境影响,形成现在独特的剪纸艺术。
从剪纸的传承方式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家庭模式的传承,也是最原始的方式。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一个家庭在现在的社会中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与社会关系是无法彻底分开的。家庭模式的传承是指以自家祖父母为师,然后代代相传而来的手艺,这种模式的流传最为常见,家中的小孩从父辈中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从小就会受到技艺的启发和影响,自然而然地学会了传统的技艺。然而这种技艺在当今社会也许不足以养家糊口,所以很多年轻人如果不够喜爱就不会深入地琢磨手艺,剪纸艺术虽然简单,但是它的精髓就在于它的精细,想要做到也需要刻苦的钻研和练习。
2.职业或半职业的需求,因为在我们中国,这座文化传统深厚的国家,国家和人民都十分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且都在守护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例如某些节日时需要贴的窗花、门笺、做刺绣的花样、扎纸等,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近几年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这也促进了我们将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下去,很多传统手艺传承人也受到政府的扶持,在商业上也随之扩出一块天地,这对中国各地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现得到社会及广大群众的关注,社会各界和地方政府也做出大力支持,但是目前的形式不算乐观,因为很多剪纸大师的技艺得不到很好的继承,随着他们渐渐地老去,剪纸技艺也将面临消失。所以我认为保护传统文化任重道远,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方式来将此传承下去。例如:加大对剪纸传承人的保护和重视,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传统手艺发扬下去;各大教育部门在培养下一代中,增加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接触,从小培养兴趣,这也可以成为培养剪纸传承人的方式之一;多方面宣传剪纸艺术,在旅游业、商业和网络宣传上增加剪纸艺术在大众生活中的出镜率等。
门笺剪纸艺术是我们“非遗”的保护项目,通过亲身接触这项民间艺术,我更加了解了我们民族艺术的内涵,也體会到它的魅力,希望这份美好的技艺可以越走越远,永远传承下去。
注释:
[1]潘鲁生主编,李命成著.中国民艺采风录—剪窗花[M].河北美术出版社,年第1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