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小抓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还学生以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问题的心理取向。小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启蒙时期,创新意识必须从这时开始孕育,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启迪、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愿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通过语言描述、提问、绘画、多媒体等方法,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我在教学《鸟岛》这篇课文时创设了如下情境,多媒体播放鸟岛的景象: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一群美丽的小岛上鸣声啁啾,热闹非凡,各种各样的鸟儿有的迎风翱翔,有的在湖面上追逐嬉戏,还有的在专心筑窝,同学们看到如此美丽的画面,一下子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乘机问道:你们想了解这个地方吗?随着一声:想,同学们已自己打开书津津有味地读起了课文,并随着读从中识记了字、词,品读了词名,从中体验情感,这样我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引入情境,激发了学生对鸟岛的向往和对课文学习、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带着愉快和强烈的求知心境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实现了“再创造”。
二、质疑问难法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确实,发现、创新都是由疑问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小到对课题、遣句、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教《捞月亮》一课,可以诱发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月亮挂在天上,为什么要捞?谁去捞月亮?到哪里捞月亮?结果呢?又如:教《狐狸和乌鸦》一课,学习课文后,让学生质疑。有一位学生说:“老师,狐狸和乌鸦本来就是邻居,狐狸早就知道乌鸦是个狡猾的东西,怎么会上他的当呢?”问题提得多好!这时,教师可顺势引导,假设明天狐狸又叼了一片肉,让全班重编故事。一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发挥了学生创作的潜能。
三、比较求异法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对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不同。但由于他们年龄小,独立判断、自我探究的能力较弱,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应使学生突破常规的禁锢,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探索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知识,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迸发求异的火花。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老师提出:“除了课文的方法,你还有什么办法让乌鸦尽快喝到水?”学生纷纷发言:“可以找来一根空心草杆,就可以像我们喝汽水一样喝到水。”“我看还是把瓶推倒,水流出来,乌鸦就可以喝到水啦!”“最好是用石头把瓶砸烂,就可以喝到水”。然后让学生比一比,看谁的说法最正确。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可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四、启发想象法
想象就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如《狼和小羊》最后一句话是:“说着就向小羊身上扑去。”文章在高潮处戛然即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极易使学生掩卷冥想,思绪万千。这时教师就应该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小羊就这样被狼吃掉了吗?小羊的结局会是怎样?促使学生调动已有信息,创造性地说出小羊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小羊被狼吃掉;狼被猎人打死;狼扑空,浸死;小羊想办法逃脱等。学生在续编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语言得到训练,而且创造思维得到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才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总之,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学语文教学抓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还学生以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问题的心理取向。小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启蒙时期,创新意识必须从这时开始孕育,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启迪、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愿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通过语言描述、提问、绘画、多媒体等方法,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我在教学《鸟岛》这篇课文时创设了如下情境,多媒体播放鸟岛的景象: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一群美丽的小岛上鸣声啁啾,热闹非凡,各种各样的鸟儿有的迎风翱翔,有的在湖面上追逐嬉戏,还有的在专心筑窝,同学们看到如此美丽的画面,一下子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乘机问道:你们想了解这个地方吗?随着一声:想,同学们已自己打开书津津有味地读起了课文,并随着读从中识记了字、词,品读了词名,从中体验情感,这样我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引入情境,激发了学生对鸟岛的向往和对课文学习、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带着愉快和强烈的求知心境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实现了“再创造”。
二、质疑问难法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确实,发现、创新都是由疑问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小到对课题、遣句、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教《捞月亮》一课,可以诱发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月亮挂在天上,为什么要捞?谁去捞月亮?到哪里捞月亮?结果呢?又如:教《狐狸和乌鸦》一课,学习课文后,让学生质疑。有一位学生说:“老师,狐狸和乌鸦本来就是邻居,狐狸早就知道乌鸦是个狡猾的东西,怎么会上他的当呢?”问题提得多好!这时,教师可顺势引导,假设明天狐狸又叼了一片肉,让全班重编故事。一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发挥了学生创作的潜能。
三、比较求异法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对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不同。但由于他们年龄小,独立判断、自我探究的能力较弱,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应使学生突破常规的禁锢,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探索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知识,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迸发求异的火花。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老师提出:“除了课文的方法,你还有什么办法让乌鸦尽快喝到水?”学生纷纷发言:“可以找来一根空心草杆,就可以像我们喝汽水一样喝到水。”“我看还是把瓶推倒,水流出来,乌鸦就可以喝到水啦!”“最好是用石头把瓶砸烂,就可以喝到水”。然后让学生比一比,看谁的说法最正确。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可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四、启发想象法
想象就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如《狼和小羊》最后一句话是:“说着就向小羊身上扑去。”文章在高潮处戛然即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极易使学生掩卷冥想,思绪万千。这时教师就应该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小羊就这样被狼吃掉了吗?小羊的结局会是怎样?促使学生调动已有信息,创造性地说出小羊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小羊被狼吃掉;狼被猎人打死;狼扑空,浸死;小羊想办法逃脱等。学生在续编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语言得到训练,而且创造思维得到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才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总之,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学语文教学抓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还学生以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