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于世的精神流浪者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henl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世纪西方著名现代主义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对于整个文坛的影响巨大。其创作风格独特,作品内涵深刻,他本人的性格特征也是不同其他,更加引人注意的是广泛存在于其作品中的一种独特的孤独意识。在其中篇小说《地洞》中就明显的体现了卡夫卡的这种孤独意识。卡夫卡的这种孤独意识主要是受其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以及他人的影响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这种孤独意识不仅对卡夫卡的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对于世界文坛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关键字:卡夫卡;《地洞》;孤独意识;成因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是奥地利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也是二十世纪整个西方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创作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文学风格,而是具有自己的特色,“他的小说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象征性、荒诞性、佯谬性、冷漠性和意识流”[1]。他注重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其作品经常是自己精神世界的映射。总的来说,这位文学巨匠的作品体现着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受着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现代主义文学。
  卡夫卡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时期的表现主义流派,表现主义往往注重表现人的主观精神以及内心世界,甚至认为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写是毫无意义的,往往是通过抽象的手法表现深刻的含义和主题。这一点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更是显露无疑。除了以这些当时现代主义作家的共同特征之外,我们不难发现在卡夫卡的作品中还处处都贯穿着一种孤独意识。
  一、卡夫卡的孤独意识
  卡夫卡的作品中塑造的许多经典的形象,如《乡村医生》中的医生、《城堡》中K ·、《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萨姆莎、《地洞》中的小动物……几乎都是孤独的,都是在揭示周围世界的荒诞,冷漠和危机四伏,每一部作品有意无意的透漏出一种置身其中的孤独,无助,焦虑,恐惧之感。我们把卡夫卡的这种由其自身心理的孤独而体现在其创作中的,这种欲盖弥彰的孤独感叫做卡夫卡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往往体现在其小说的情节设置,人物的塑造以及主旨之中。有时是作者特意表现出来的,有时却是在其不经意的描写中体现出来的。由于卡夫卡的这种孤独是源于其内心的,已经成为他个人所独具的一种气质了,导致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孤独无助压抑的感觉,也就是说在读他的作品时读者总能体会到他的这种孤独意识。卡夫卡的这种孤独意识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现代人的困惑”以及“异化”现象相似,因此许多同时期的作家作品中也有这种现象。但是卡夫卡的这种孤独意识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他不仅是在揭示社会现象,也绝不是在跟风逐流,而更的是根源于自己内在的最真实最强烈的孤独意识。这种源于内心的孤独之感往往更具有感染力,能够给读者一种颇有力度的震撼之感。卡夫卡的孤独意识也是成就其作品独特性的因素之一。
  二、卡夫卡孤独意识在《地洞》中的体现
  卡夫卡的孤独意识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渗透着他的孤独意识。《地洞》就是这样一篇具有代表意义的中篇小说,值得拿出来单独解析。小说主要描写的是一个小动物为了藏身而精心建造了一个地洞,结构复杂,考虑周全。有通向四面的通道、有具有掩饰意义的假入口、有储存食物平台,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建造这个洞是为了藏身,为了有安全感,可是自从它开始挖这个洞它就一直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之中,一种恐惧与孤独之中。哪怕是掉了一粒沙子,一个小响声它都要去弄个究竟,处处小心,时时警惕。通篇小说没有特定的时间背景,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
  (一)小说中动物形象的孤独性
  卡夫卡的孤独意识在这部小说的许多情节中均有体现。首先对于小说中的这个动物到底是什么,作者并没有交代清楚。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一个鼹鼠,因为之前卡夫卡说过“我们像一只鼹鼠打地洞,从我们打的沙洞里站出来,伸出可怜的小红脚,怪可怜的。”这样的话。这只鼹鼠就像是现在资产阶社会中的小资产阶级者,整天惶惶不可终日,怀着恐惧的心情,只能躲在地洞中孤独无比。这一形象本身就是孤独的,它整天躺在地洞中,除了挖洞就是睡觉,一个人在预防着自己的敌人。它认为“我只能相信我自己和我的地洞”,它曾经想找一个帮手帮忙监视外边的世界,可是它却发现无人可以依赖。这种孤独意识让它觉得“在同时监视他或者至少在能够监视他的情况下,信任一个人是比较容易的,也就是说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外部的别的什么人,那就不可能了。”[2]
  (二)小说中的危机意识与孤独意识
  贯穿于整个小说的一种危机意识也是咄咄逼人的,“我安宁清静的住在家中的最里面,期间,敌人却慢慢地,悄悄地从某个地方朝着我的住处钻空挖洞。”,“我的敌人多的数不胜数,……我逃避了一个敌人,又落进另一个敌人的魔掌。”这种无助的状态以及周围都是敌人的状态不就是一种孤独吗?其次在整个小说中,作者多次写到“要是……就好了。”小动物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洞,担忧不断的在后悔在犹豫。一直都在追求一种安全感,可是却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不断的焦虑最终越来越不安。以至于后来洞里的“丝丝”声,就让它感受到了危险的逼近,它一直待寻找这个“丝丝”声的来源,却始终找不到原委。最后它想这是一头大动物,并且这个大动物知道自己在此,小动物又陷入了无尽的恐惧与不安之中。一个人在这种恐惧之中是最孤独无助的,可谓是孤独的顶峰了。
  (三)“地洞”——孤独者的屏障
  小说中描写的这个“地洞”的环境,本来就是一个逃避现实世界的工具。他是怯弱者的掩饰物,是孤独者将自身与世界隔绝的一个屏障。洞挖的越用心越精美,越是体现了挖洞者内心的怯弱与无助,越是体现了挖洞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逃避,想要自己建造一个更加完美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确实只容得下自己一个人的孤独世界。洞外面世界的喧嚣与骚动是挖洞者不敢面对的,小鼹鼠与外部世界格格不入,孤立于世,就像现实世界中的卡夫卡自己一样,那么他只有选择逃走,呆在地下。在这个洞里,除了小动物自己就只剩下食物了,空空荡荡的装满恐惧与孤独。
  三、卡夫卡孤独意识的形成
  一个作家的创作必定是会受他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影响的,卡夫卡的这种孤独意识并不是一种作态,或是模仿,而是他的一些独特的经历所造成的,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孤独意识。因此才会在他的创作中不自觉的频频出现。卡夫卡孤独意识的形成主要受到了其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以及受到他人影响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成长环境
  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从小就因其犹太身份而承受了许多精神负担。
  他出生在讲捷克语的布拉格,但自己却讲的是德语,这便与周围的环境并不相容,孤独便随之而来。作为犹太人,他认为自己是“没有祖国的”,在自己的书信和日记中卡夫卡多次提到犹太人在学校和社会上所受的歧视和欺凌,这种被社会所孤立的孤独感从小便伴随着他。
  除了其犹太身份使他孤立于社会之外,他所成长的家庭环境也促使了他孤独且矛盾的特性的形成。他的父亲与他的矛盾一直都很激烈,父亲对其实行的是一种传统的家长式的专制统治,经常会有意无意的伤害他的自尊心。这使卡夫卡与其父亲无法沟通,一直得不到父亲的支持,同时在卡夫卡家中他与其兄弟姐妹的关系也不尽如人意,只有其母亲护着他。这与《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萨姆莎就有几分相像,在自己的家中被孤立。原本应该是最值得依靠的家,却也是如此的让人感到孤独,这一点对卡夫卡孤独性格的影响是极其深远与巨大的。
  正如他自己曾经在信中写到那样“我还是个孩子的时侯.常常是处于孤独之中,不过那更多的是由于环境的作用力,很少是因为自己的选择。然而.现在我是匆匆地奔向那孤独的存在。就像是河流奔向那大海。”卡夫卡童年的成长环境给他的孤独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生活经历
  在其生活经历方面来看,他的孤独也是有根可寻的。
  卡夫卡因为父亲的强势而服从了他的意识学了自己不感兴趣的法律专业,后来从事了保险公司的工作,但是他却有着对文学的热情。一方面想要专心写作,另一方面又不原放弃他唯一的生活来源——保险公司的工作。他只能在工作之余进行写作,在这样尴尬处境中挣扎的卡夫卡必然是孤独的。
  除了他的工作之外,他的情感经历也是成因之一。卡夫卡一直不乏对爱情的追求,可是他却有同时对性和婚姻充满恐惧。他一生中谈过多次恋爱,但却从未结婚,因为其父亲的阻止和反对卡夫卡失去了三次结婚的机会。既注重家庭,有无法拥有自己的家庭,这使得卡夫卡的孤独意识进一步加深。
  巩特尔·安德尔斯曾这样评价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最初确实是这样的),他在犹太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操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西米亚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工工伤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而就作家而言,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耗费在家庭方面。可‘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如此矛盾的人生,孤独可能是必然的结果了,他或许就是这个世界的“陌生人”。
  (三)他人的影响
  叶廷芳先生曾指出:“通观卡夫卡的思想与创作,可以发现不少与尼采相似或相近的特点。……卡夫卡研究界的一个公认的观点是:尼采是卡夫卡的‘精神祖先’。”尼采的一生几乎都是生活在孤独之中的,与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一生都没有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朋友。卡夫卡早年读过许多尼采的作品,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道德谱系学》,尤其是《悲剧的起源》他格外推崇。如果说早期卡夫卡对尼采的着迷是盲目的,那么后来他随着自己生活体验的与尼采的思想产生共鸣之后,便是真的理解与着迷了。卡夫卡像尼采一样是孤独的,对孤独充满着恐惧的同时又享受孤独,需要孤独,甚至深深的迷恋上了孤独。这么看来,卡夫卡的孤独意识必定是深受尼采的影响的。
  除了尼采之外,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地下人”形象。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布类德伯里说:“对于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许是最早的现代派作家了)显然是他的想像力的一个源泉,卡夫卡以及他笔下那些没有个性特征的角色显然是他的地下人的后代。”这种“地下人”形象其实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内心充满恐惧与孤独,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这一点卡夫卡的《地洞》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是十分相似的。两个作品都充满孤独意识,几乎没有情节可言,也没有一个完整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只是一些颠三倒四近乎疯狂式的表白和议论。这种“地下人”状态的孤独意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卡夫卡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四、结语
  卡夫卡小说中的孤独意识不仅对自己的小说创作有影响,而且对后来的许多小说创作者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他之后的那些现代主义作家,不管是表现主义流派的还是存在主义流派的都或多或少的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绪。卡夫卡就像是一个孤立于世的精神流浪者,在他所处的时代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能够支持他。他虽然性格古怪,经历悲惨,孤独一生,但正是这些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其实对于秦腔最早的印象就是小时候,年迈的大伯经常拿着小收音机全神贯注、一脸痴迷听秦腔的样子,那时候怎么也搞不明白这里面究竟有怎样的一种魔力让他如此执迷?每次只要方圆十里有庙会,大伯都要兴高采烈用肩扛着年幼的我跑去听戏,“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也许就是老人家一生执着秦腔最深刻的体会了。大伯不会唱只是迷秦腔,只能称之为秦腔迷而不能称之为票友,而说起青海省互助县哈拉直沟乡的“皮鞋班”,无疑是青海省最早的
期刊
旅游,对于我来说是使精神返老还童的秘方,我认为,人之所以要旅游,是可以在旅行的过程中能有许多的新鲜和惊喜,能见闻大开,能学到各种知识,开阔眼界,因此,我酷爱旅游。人们旅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到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然而,在2012年的9月,我到海南藏族自治州旅游、摄影,在同德县巴沟乡观赏古柽柳林的这次旅行中,却给我留下了无奈和痛楚……  同德古柽柳林坐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的各种权益日益被提上议事日程并为人们所关注。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目前面临和实施的一项重大课题与战略工程。也是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它的终极目的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满
期刊
一个人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对人民的事业有所贡献。能够勤于追求,创意思考,百折不挠,无怨无悔。就青海平弦戏的创建与发展来说,跻身音乐和戏剧两个艺术类别的专家周娟姑同志,可以说就具有这样的品格,建树良多,功不可没。  周娟姑1933年2月出生于西宁市一个书香门弟。她的祖父周希武是我省著名的爱国进步人士,有多篇论著传世。当时由于去兰州迎接冯玉祥将军来青海,被暗害于民和县的莲化台。她的其他家庭成员也多为
期刊
摘要:美国动画片“快乐的大脚”成为2007年全球最受欢迎的动画长片。该影片恢弘优美的画面和颇具深度的主题吸引了大量的成年观众。文章将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这部系列电影,并指出由这部系列电影所展示的生态批评在当今社会的困境。  关键词:“快乐的大脚”;生态批评;困境  2007年,美国皮克斯公司出品的动画长片“快乐的大脚”横空出世,先后摘得奥斯卡“最佳年度动画长片奖”、和金球“最佳原创歌曲奖”。不少影评
期刊
摘要: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普遍认为高中地理难学。新形势下地理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们读懂读好地理呢?我觉得“定目标,抓主干,激兴趣,重地图,强训练”等教学方式的改变,能让学生克服困难,喜欢地理,爱上地理,学好地理。  关键词:目标;主干;兴趣;地图;训练  引言: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图象判读复杂,知识点多而分散,地理计算、空间定位难度大。学生普遍认为高中地理难学,在畏难心理作祟下,
期刊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目前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新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已逐渐被广大职校教师熟知与接受,但究竟什么是“任务驱动”,如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作为课程改理念的实践者,任务从何而来?要如何去设计、选择、提炼?是当前面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课堂实践与思考,借鉴相关的理论文献,就任务驱动教学法如何在钳工“一体化”教学中的有效应
期刊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对宋朝的评价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宋代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巅峰时代,教育异常发达,京师设有国子学,太学等等,另外有专业性很强的武学、律学、算学、书学、医学,
期刊
2012年8月24日晚,首都北京中国剧院内群星闪耀、歌声嘹亮,笔者同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声乐教育家唐瑰卿教授受邀在这里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主办的“光荣绽放”系列——中国十大男高音歌唱家音乐会。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李双江、马秋华,歌唱家吕继宏、袁晨野等一同观看了音乐会。音乐会上高潮迭起,与会观众在震撼而又高亢的激昂演唱中享受了一次音乐的盛宴。  中国十大男高音音乐会是由中央电视台主办、
期刊
摘要:通过指出设计教育的目的和当前国内初级艺术教育结果存在的差距,尝试提出以现代艺术创作为参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模式的构想,并分析其对促进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设计基础教学;创造性思维;现代艺术;视觉形式  “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和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这是我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尹定邦教授对设计的定义。他也谈到“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