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情结与坚守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e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对人民的事业有所贡献。能够勤于追求,创意思考,百折不挠,无怨无悔。就青海平弦戏的创建与发展来说,跻身音乐和戏剧两个艺术类别的专家周娟姑同志,可以说就具有这样的品格,建树良多,功不可没。
  周娟姑1933年2月出生于西宁市一个书香门弟。她的祖父周希武是我省著名的爱国进步人士,有多篇论著传世。当时由于去兰州迎接冯玉祥将军来青海,被暗害于民和县的莲化台。她的其他家庭成员也多为文化人。在这样家庭的影响和薰陶下,她自幼就酷爱文艺,读书时就积极参加校方组织的各项文艺活动。1949年9月参加工作后,先是服务于省广播电台,因她熟悉地方民俗与民间音乐,又有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很快就被调入青海省民族歌舞团,从此,圆了从事专业音乐艺术工作的梦想,开始了她终生不渝的乐坛之旅。
  60多年来,周娟姑同志在我省文坛上辛勤耕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大展宏图,在多方面多领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艺术成就。她的许多音乐作品、专著、论文获得了观众、读者的好评与省部级奖项,得到了社会和有关方面的首肯与认可。她不仅担任过省平弦实验剧团团长、省音协副主席等职务,还是省政协5、6、7届委员,省文联1、2、3届委员。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荣誉称号。本文仅就她对由坐唱曲艺搬上舞台,创立平弦戏新剧种所做的重要贡献做一记述。
  一
  无论是圈内或界外的人,一提到平弦戏就会想到周娟姑。这是因为她和平弦音乐、平弦戏已经融到了一起,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从幼年就喜欢青海民间音乐,尤其对平弦曲艺情有独钟。早在1953年3月即她20岁时,青海人民出版社就正式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专著《青海平弦音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54年她看到全国许多新兴剧种,演出很受欢迎,就想到如果能够用平弦曲艺的音乐唱腔演出戏剧,青海群众不是更能听得懂听得清吗?于是她尝试将《秋江》和《英台抗婚》两出折子戏用平弦音乐作曲配腔,改编成了平弦戏,并由她自己和王绳忠、刘得霞三人排练登台演出。演出效果果然很好,反映强烈,深受欢迎。但由于省歌舞团的业务范围不同,后未能继续搞下去。尽管如此,周娟姑创演平弦戏的实践,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时至1958年,青海省省长张国声同志去北京开会,与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交谈中,接受了林部长关于青海也应建立自己的地方剧种的建议,遂决定创立本省的地方剧种。经过调查和反复思考比较,有关人员想到了周娟姑试演平弦戏的往事。最终决定以平弦曲艺为基础,创建名为青海平弦戏的地方戏剧种。这就是周娟姑排演平弦戏的一个创意,引出了创立平弦戏剧种的大决策。如果没有这个创意,或许也就没有后来的青海平弦戏这个剧种了。
  二
  创建一个新剧种,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人才是重中之重。然而戏曲人才的培养周期长,成活率低,省上指出要先做人才上的准备。于是在地处南禅寺的西宁市戏校内增办了一个包括演员、演奏员两部分达40多人的平弦戏学员班,由周娟姑任班主任。她配合校方积极投入了建班的实质工作,在招生的同时,调入和聘请了一批京剧、秦剧两团有教学能力的演员及平弦曲艺中有影响有水平的老艺人担任教员。平弦班进入正常培训、教学程序后,周娟姑同志不仅履行班主任的繁重职责,还要承担教学授课任务,为教学剧目创编音乐唱腔,与各科老师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把能培养造就更多的平弦戏人才,尽快搞成新剧种当成自己的份内之事。从不喊忙、更不叫累。她曾说到青海地方戏,我们青海人不努力,就对不起自己的家乡人。由于教学方向正确,方法对头,经过全体教职员工一年的共同努力,于1959年7月,第一台平弦戏《百日缘》、《秋江》、《柜中缘》和观众见了面,受到了各界和观众的肯定和欢迎。61年平弦学员班学习届满,学员成才率很高,达到了成立实验剧团的基本要求。周娟姑同志不仅第一个演出了平弦戏,也积极参与培育了平弦戏的第一代艺术队伍。
  三
  地方戏与众不同和独特的风格,主要是体现在音乐和语言上。省平弦实验剧团于1961年3月1日成立后,周娟姑同志作为该团唯一的专职作曲,按照团里既定的“实验、研究、演出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承担了所有剧目的音乐创作与唱腔设计。据不完全统计,她先后为大小近70出平弦戏谱写了音乐唱腔,充分展示了她的艺术才能和戏剧美学追求。在创作实践中,她始终遵循“立足本土、植根民间、博采众长、融化提炼、独具一格、日臻完善”的理念与原则,对每出戏的音乐唱腔都精心创编,并形成了各类板式,努力做到内容与形式统一,地域特色突出,风格风貌一致。因而,她的许多作品都取得了很大成功,使平弦戏剧种不断向更高的层次推进。就笔者所见,在“文革”前的一段时期内,由她作曲,李义安、丁希、董淑华、张月芳、陈邦义等主演的《狸猫换太子》;由她作曲,徐国强、李义安主演的《游园惊梦》、《断桥》;由她作曲,张月芳、张宝元、丁希、方立勇等主演的《春草闯堂》;由她作曲,张月芳、张仲明等主演的《向阳川》;由她作曲,郑桂兰、李义安主演的《春闺梦里人》;由她作曲,李义安、张月芳主演的《一百斤燕麦》;由她作曲,陈启明主演的《游乡》(眉户戏)等等剧目,既有传统戏、新编历史戏,也有现代戏,或庄或谐、或悲或喜,都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在民间音乐与平弦戏的结合上有所突破与创新,凸现了平弦戏的风格与魅力。其中有的受到了中宣部领导与省领导的重视称赞,有的拍成了电影艺术片,有的如1962年演出的《狸猫换太子》引起了西宁戏剧舞台的极大震动,出现了一个万人争看“狸猫”戏,全城观众话“平弦”的空前盛况。该剧当时连演两个多月都未能满足群众的要求。对于新剧种的初战告捷、一举扬名,周娟姑并没有停留在喜悦与兴奋之中,她不断思考怎样更加完善剧种的声腔,怎样把创建平弦戏的感性实践知识上升到自觉理性的认知高度。这就是她后来撰写和发表《青海平弦戏曲音乐的构成与改革》、《青海平弦戏浅析》、《青海平弦曲艺和平弦戏》等文章的缘由。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论,对于平弦戏的后继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发挥长远的参考作用与价值。   四
  平弦戏正在朝气蓬勃、奋发兴起之时,那场全国性的“文革”大劫难突然降临。周娟姑因为父亲在解放前去美国留学,她靠边站了。在这事上她并没有特别的压力与委屈,因为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那些年她早有感触。但到1969年平弦剧团全体演职员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期间,有关部门派员来场宣布,撤销平弦剧团,人员分配到工厂和其他单位,周娟姑转到另一个农场继续劳动锻炼时,她才真正感到震惊和疑惑,有许多难解的问号困扰着她。劳动之余,她想的仍然是平弦戏和平弦剧团的事,祈盼着早日能够恢复剧团和剧种。后来接到有关通知,全国各省地方戏移植样板戏,因为平弦剧团已不存在,只好在1975年3月由西宁市成立了业余平弦剧组,周娟姑被从农场第一个调回,先写音乐,移植了一台“样板戏”折子戏赴京演出,反映很好,被誉为全国中上水平。为此,在她和有关同志的共同努力呼吁下,1976年,又正式成立了西宁市平弦剧团(后又改为市歌剧团),由周娟姑担任副团长兼音乐创作。尽管剧组剧团主要是演“样板戏”,但最终还算是为实验研究、演出平弦戏创造了一个机会,使平弦戏艺术没有完全停顿与间断。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周娟姑和许多同志认为恢复省平弦实验剧团建制的时机已经成熟,以她为主和演职员奔走呼号,提出希望与要求。省委省政府1980年做出决定,正式恢复省平弦实验剧团。这一决定极大地鼓舞了青海文艺界,更鼓舞了平弦人。周娟姑很快走上了剧团的领导岗位,带领全团恢复壮大队伍,招收了平弦戏第二代学员,按照三并举的剧目方针,复排老剧目,扩充新节目,平弦戏停演了12年之后,又以新的面貌展现在青海人民群众面前。
  1985年周娟姑向省上争取了指标和经费,又招收了35名学员,送陕西艺术学校由该校与剧团教师共同培训了第三代平弦戏演员。
  五
  1991年7月,因年龄到限,周娟姑同志在平弦剧团团长岗位上退休,但她关注平弦戏的心丝毫未变。退休后她有了更多时间进行平弦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并培养人才。1993年她创编的《青海平弦戏曲欣赏》(器乐曲)在全国戏曲音乐“昆仑矿泉杯”展播评比中获一等奖。1994年,她编辑制作的《青海平弦戏曲音乐唱腔精选》及相关论文,在全国戏曲音乐“孔三传”奖评比活动中获最高奖——开拓奖。在原来的基础上,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她用三年时间为平弦实验剧团培训了七名作曲人员。团里召开的所有研讨会、座谈会、演员及学员基本功汇报展演,她都积极参加,并认真提出看法和意见。她还承担了全国及本省戏剧集成志书的撰写任务。前不久,她执笔撰写的《青海平弦戏在学术方面走过的历程和平弦实验剧团的历史概况》一书已经完稿。她退休后,还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和声乐作品。
  有领袖人物曾指出,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周娟姑同志对平弦戏几十年如一日,无限热爱与坚守。从不追名逐利,更不争权,无论境遇顺逆,在领导岗位或一般岗位,都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都能谦恭待人,合作共事,想的做的集中到一点,就是为让青海人民群众看上自己的家乡戏。这种在平凡中体现出的不平凡的精神值得赞扬与效仿。我们相信,在我省建设文化名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一定会有更多像周娟姑同志这样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继续为青海的文艺事业不懈奋斗,再创辉煌。
  (作者为青海省文化厅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厅长)
其他文献
“教育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这一决定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切的要求,就是教师要彻底抛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陈旧做法,把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轨道上来。那么,思想政治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学生人生成长的必修课,开展积极、有效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广大政治教师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营造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一个宽松、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影视动画产业的快速增长,对相关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也加大,但人才的培养却不能很好满足社会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点,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一般职业能力。我们通过初步探索教育体制对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特别是针对影视动画专业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改革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影视动画设计改革的创新经验与突出特点进行了总结,从培养影视动
期刊
摘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抓住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自觉地加强政德修养,才能不断地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关键词:领导干部; 政德修养;先进性 ;纯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必须从领导干
期刊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通过合理的教育和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的公共必修课,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健美操是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健美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健美操的理论和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健美操运动的理论框架已初步形成,内容涉及教学理论与方法、训练理论与方法、生理学
期刊
摘要:在当今的中学教育领域,班级管理模式逐渐陷入困境,这一难题的出现要求学校能够转变管理模式,从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这三个方面入手,实施培养高中生自主意识的班级管理模式,从而增强高中生的自主意识,促进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自主意识;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模式的现状  所谓班级管理模式,是指管理者根据教育的需求,对班级的管理实践实施的一种模式。在当前,学校所实施的主要有两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被提上了日程。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对大学生特殊群体进行了心理状况调查,并深入剖析了其心理危机产生的因素,提出了分层次建立预警系统组织及其运行监督机制的措施,有利于提高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状况;预警机制  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层次变得越来越复杂,加上社会竞争的激烈度加大,大学生普遍心理问题突出。据有关部门
期刊
近观互助县城古建筑鼓楼十分风光,记忆之库门大开,故乡巴燕城南娘娘庙之美姿秀态及庙会之时,“成群佳丽盖地来,满山满哇山花开”的热闹景象呈现眼前,令人感慨不已,不禁命笔吊之。  马出东门临荒郊,南行一箭娘娘庙。  小山傲立城台南,庙宇巧依山势造。  小院一院套一院,半山而上到山尖。  上下贯通左右连,尼舍佛殿生紫烟。  飞檐翘角笑云低,雕栋画梁望天远。  红墙绿瓦缠山腰,游龙逐日骄阳残。  千回百转看
期刊
其实对于秦腔最早的印象就是小时候,年迈的大伯经常拿着小收音机全神贯注、一脸痴迷听秦腔的样子,那时候怎么也搞不明白这里面究竟有怎样的一种魔力让他如此执迷?每次只要方圆十里有庙会,大伯都要兴高采烈用肩扛着年幼的我跑去听戏,“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也许就是老人家一生执着秦腔最深刻的体会了。大伯不会唱只是迷秦腔,只能称之为秦腔迷而不能称之为票友,而说起青海省互助县哈拉直沟乡的“皮鞋班”,无疑是青海省最早的
期刊
旅游,对于我来说是使精神返老还童的秘方,我认为,人之所以要旅游,是可以在旅行的过程中能有许多的新鲜和惊喜,能见闻大开,能学到各种知识,开阔眼界,因此,我酷爱旅游。人们旅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到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然而,在2012年的9月,我到海南藏族自治州旅游、摄影,在同德县巴沟乡观赏古柽柳林的这次旅行中,却给我留下了无奈和痛楚……  同德古柽柳林坐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的各种权益日益被提上议事日程并为人们所关注。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目前面临和实施的一项重大课题与战略工程。也是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它的终极目的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