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对于我来说是使精神返老还童的秘方,我认为,人之所以要旅游,是可以在旅行的过程中能有许多的新鲜和惊喜,能见闻大开,能学到各种知识,开阔眼界,因此,我酷爱旅游。人们旅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到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然而,在2012年的9月,我到海南藏族自治州旅游、摄影,在同德县巴沟乡观赏古柽柳林的这次旅行中,却给我留下了无奈和痛楚……
同德古柽柳林坐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是海拔2600多米的黄河岸边一处潮湿沙地。目力所及之处,龟裂的枝干、浓淡各不相同的绿色,与周边的渺茫和苍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黄河两岸的周边环境属于干旱的荒漠草原地,洪水时节常有河水漫上河滩,这片野生柽柳树高在6米至8米以上,树干并非通直高挺,却异常粗壮,有数百株直径在20厘米至100厘米之间,其中,直径在100厘米左右的植株就有几十棵,最粗的一棵胸高径围竟有372厘米。据当地守林人讲,附近村庄属解放后搬迁而来,历史不足百年,它们迁来时这些树就已经是这么大了。这是植物学界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野生柽柳树!
我能想象到:那时候,风依着草浪, 古柽柳的枝叶衬着蓝天飘逸,雪舞的天空从此不再寂寞,走过霜冻又一次春的涌动,古柽柳树都以龟裂的枝干和满目的绿色传来了500多年春天的祝福!最终,这片柽柳林被植物学专家确定为甘蒙柽柳,为我国特有种,黄河流域是它们的老家。
此时此景竟然那样的熟悉,几回梦醒腮边依稀笑!冻结的影像,沉入心灵暖流,于记忆长河中缓缓解冻。这里的景色是我有生以来见到的最令人振奋的美景。
那挺拔的古柽柳树,昭示着生命的顽强,无论是狂风暴雨,都不能令它弯腰,高寒干旱以及恶劣的气候,并没有使它们消亡,它们在高原的劲风中互相拥抱,为这个黄河岸边的小村庄阻挡着风暴与沙尘,每年如期萌出的绿色,是生命经受铸炼后绽放的奇迹!周围的环山沟壑纵横,各有姿态,黄河水傍山而流,河边的古柳站立成不朽的风姿。这里的美是一种气势宏伟的山水画,是一种顽强不屈的散文诗,我相信,所有的人如果来到这里,都会被这里的美景所惊叹!
这里的旅游开发潜力极大。除了旅游的价值以外,生态保护和植物研究的价值更大!经我国西部地区的数位植物学家(其中包括《中国植物志》柽柳科作者张耀甲和刘名廷教授等)考察与研究,认为一般可见到的野生柽柳多为灌木而较少为小乔木,且小乔木的直径最大长到20厘米左右(人工栽培的柽柳树有直径60多厘米的,树龄有100余年——西安大雁塔和西安植物园)。所以,直径在100厘米以上的乔木植株堪称柽柳树中的“树王”,单株已是罕见,况且成林,更不曾听说,此前也从未见有报道。因此,这种情况不仅在青海绝无仅有,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亦应属罕见。这些树不仅历经数百年环境变迁而不死,而且这期间还几经战乱而未被毁,而是顽强地生活至今天,成为历经劫难而幸存的宝贵财富留给了我们。这些野生柽柳树王的被发现,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柽柳属植物的野生植株多为灌木而绝少直径超过30厘米的小乔木”的认识。或许正由于青海省同德县的这块地方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因而才成为这些野生古柽柳树的避难所,也因而才使我们有幸见到这些“树王”的身影,这是多么的不易,也是生命的奇迹。在它们的身上,它们的基因以及它们所记录的当时的气候状况及环境变迁方面的信息等,对于植物界专家了解大自然等都是最好的科研材料和最直接的证据。它们应是大自然留给青海,当然也是留给中国甚至世界和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除了甘蒙柽柳,这里还有数十棵年龄至少在300年以上的小叶杨,也是值得保护的。
就自然生态价值来说,当地稀疏的山地荒漠草原植被具有生态的脆弱性,水土保持能力差,夏季一遇暴雨便成洪水,冲得泥沙俱下。而这片野生古柽柳林不仅正首当其冲,且自古以来就对当地每年都会出现的、至少来自4条山沟的、约2000宽的泥石流一直起到缓冲和阻挡的作用。在这样的地方,每一棵普通的树,甚至灌丛和一片草丛都具有生态屏障的作用,对当地及流域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包括子孙后代都只会带来好处,更何况大片的古柽柳林。这些野生的古柽柳林不仅仅可作为青海植物界的名片、代表、特色和品牌,而且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骄傲和世界自然遗产的标本,所以,保护它们,也是努力提倡生态信仰、践行生态责任和发展生态生产力的青海省打造生态软实力的保障之一部分。
值得庆幸的是,这片野生古柽柳林位于我国目前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如今,青海提出的口号是“生态立省”,而在“生态大于天”的三江源保护区,其口号是“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所以,这里无疑应属于“限制开发区”。因此,这片野生古柽柳林更是应该保护下来的。只是需要各界知名专家与学者,向社会和相关各方阐述其在植物学、环境学、古气候学、种质资源学、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的科研价值和现实的自然生态价值,以及其作为自然遗产而在世界范围内创造的几个“世纪之最”的独一无二性和作为“奇迹”而侥幸存留至今的不易和我们的幸运,还有近期发生在舟曲县的生态灾难的警示和叶公好龙的故事。
遗憾的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我曾在梦中神游的地方,这片罕见的、甚至是国内仅存唯一的原始柽柳林将在明年内被正在规划的水电站库区淹没。果真如此,这些柽柳树王本身的形态及其所携带的大量信息将永久丧失,这将不仅是生物学家和相关学科研究者的悲哀,也将是我们这个极力提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时代的悲哀,也是旅游界的悲哀,还将是人类的悲哀。
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在对古树名木进行调查登记、编号、测量并大力保护的今天,这些野生古柽柳树最好也能得到应有的保护。所以,希望青海省或国家林业部门能把这片林地列为“专类保护区”,也希望有关方面能够立项对之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仅仅一个“世界柽柳树王”就足以让我们骄傲、珍惜并倾力保护,更何况它不仅为我国,而且为世界柽柳科植物研究资料的宝库中增添了几个“世界之最”:树龄最长(约500余年);胸高径围最粗(376厘米);在我国野生分布区中海拔最高(2700米);树高最高(约16米),这些都是柽柳科植物的世界之最。这是何等的珍贵并值得庆幸,也值得我们对大自然深怀感激之情和敬畏之心。
绿水青山不可复制,罕见柽柳绝无仅有!
寻找与胸腔共鸣的感动,或坚毅、或酸涩、或遗憾……但愿在发展和保护之间能找到一条两全其美的路。
然而,在2012年的9月,我到海南藏族自治州旅游、摄影,在同德县巴沟乡观赏古柽柳林的这次旅行中,却给我留下了无奈和痛楚……
同德古柽柳林坐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是海拔2600多米的黄河岸边一处潮湿沙地。目力所及之处,龟裂的枝干、浓淡各不相同的绿色,与周边的渺茫和苍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黄河两岸的周边环境属于干旱的荒漠草原地,洪水时节常有河水漫上河滩,这片野生柽柳树高在6米至8米以上,树干并非通直高挺,却异常粗壮,有数百株直径在20厘米至100厘米之间,其中,直径在100厘米左右的植株就有几十棵,最粗的一棵胸高径围竟有372厘米。据当地守林人讲,附近村庄属解放后搬迁而来,历史不足百年,它们迁来时这些树就已经是这么大了。这是植物学界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野生柽柳树!
我能想象到:那时候,风依着草浪, 古柽柳的枝叶衬着蓝天飘逸,雪舞的天空从此不再寂寞,走过霜冻又一次春的涌动,古柽柳树都以龟裂的枝干和满目的绿色传来了500多年春天的祝福!最终,这片柽柳林被植物学专家确定为甘蒙柽柳,为我国特有种,黄河流域是它们的老家。
此时此景竟然那样的熟悉,几回梦醒腮边依稀笑!冻结的影像,沉入心灵暖流,于记忆长河中缓缓解冻。这里的景色是我有生以来见到的最令人振奋的美景。
那挺拔的古柽柳树,昭示着生命的顽强,无论是狂风暴雨,都不能令它弯腰,高寒干旱以及恶劣的气候,并没有使它们消亡,它们在高原的劲风中互相拥抱,为这个黄河岸边的小村庄阻挡着风暴与沙尘,每年如期萌出的绿色,是生命经受铸炼后绽放的奇迹!周围的环山沟壑纵横,各有姿态,黄河水傍山而流,河边的古柳站立成不朽的风姿。这里的美是一种气势宏伟的山水画,是一种顽强不屈的散文诗,我相信,所有的人如果来到这里,都会被这里的美景所惊叹!
这里的旅游开发潜力极大。除了旅游的价值以外,生态保护和植物研究的价值更大!经我国西部地区的数位植物学家(其中包括《中国植物志》柽柳科作者张耀甲和刘名廷教授等)考察与研究,认为一般可见到的野生柽柳多为灌木而较少为小乔木,且小乔木的直径最大长到20厘米左右(人工栽培的柽柳树有直径60多厘米的,树龄有100余年——西安大雁塔和西安植物园)。所以,直径在100厘米以上的乔木植株堪称柽柳树中的“树王”,单株已是罕见,况且成林,更不曾听说,此前也从未见有报道。因此,这种情况不仅在青海绝无仅有,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亦应属罕见。这些树不仅历经数百年环境变迁而不死,而且这期间还几经战乱而未被毁,而是顽强地生活至今天,成为历经劫难而幸存的宝贵财富留给了我们。这些野生柽柳树王的被发现,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柽柳属植物的野生植株多为灌木而绝少直径超过30厘米的小乔木”的认识。或许正由于青海省同德县的这块地方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因而才成为这些野生古柽柳树的避难所,也因而才使我们有幸见到这些“树王”的身影,这是多么的不易,也是生命的奇迹。在它们的身上,它们的基因以及它们所记录的当时的气候状况及环境变迁方面的信息等,对于植物界专家了解大自然等都是最好的科研材料和最直接的证据。它们应是大自然留给青海,当然也是留给中国甚至世界和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除了甘蒙柽柳,这里还有数十棵年龄至少在300年以上的小叶杨,也是值得保护的。
就自然生态价值来说,当地稀疏的山地荒漠草原植被具有生态的脆弱性,水土保持能力差,夏季一遇暴雨便成洪水,冲得泥沙俱下。而这片野生古柽柳林不仅正首当其冲,且自古以来就对当地每年都会出现的、至少来自4条山沟的、约2000宽的泥石流一直起到缓冲和阻挡的作用。在这样的地方,每一棵普通的树,甚至灌丛和一片草丛都具有生态屏障的作用,对当地及流域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包括子孙后代都只会带来好处,更何况大片的古柽柳林。这些野生的古柽柳林不仅仅可作为青海植物界的名片、代表、特色和品牌,而且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骄傲和世界自然遗产的标本,所以,保护它们,也是努力提倡生态信仰、践行生态责任和发展生态生产力的青海省打造生态软实力的保障之一部分。
值得庆幸的是,这片野生古柽柳林位于我国目前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如今,青海提出的口号是“生态立省”,而在“生态大于天”的三江源保护区,其口号是“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所以,这里无疑应属于“限制开发区”。因此,这片野生古柽柳林更是应该保护下来的。只是需要各界知名专家与学者,向社会和相关各方阐述其在植物学、环境学、古气候学、种质资源学、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的科研价值和现实的自然生态价值,以及其作为自然遗产而在世界范围内创造的几个“世纪之最”的独一无二性和作为“奇迹”而侥幸存留至今的不易和我们的幸运,还有近期发生在舟曲县的生态灾难的警示和叶公好龙的故事。
遗憾的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我曾在梦中神游的地方,这片罕见的、甚至是国内仅存唯一的原始柽柳林将在明年内被正在规划的水电站库区淹没。果真如此,这些柽柳树王本身的形态及其所携带的大量信息将永久丧失,这将不仅是生物学家和相关学科研究者的悲哀,也将是我们这个极力提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时代的悲哀,也是旅游界的悲哀,还将是人类的悲哀。
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在对古树名木进行调查登记、编号、测量并大力保护的今天,这些野生古柽柳树最好也能得到应有的保护。所以,希望青海省或国家林业部门能把这片林地列为“专类保护区”,也希望有关方面能够立项对之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仅仅一个“世界柽柳树王”就足以让我们骄傲、珍惜并倾力保护,更何况它不仅为我国,而且为世界柽柳科植物研究资料的宝库中增添了几个“世界之最”:树龄最长(约500余年);胸高径围最粗(376厘米);在我国野生分布区中海拔最高(2700米);树高最高(约16米),这些都是柽柳科植物的世界之最。这是何等的珍贵并值得庆幸,也值得我们对大自然深怀感激之情和敬畏之心。
绿水青山不可复制,罕见柽柳绝无仅有!
寻找与胸腔共鸣的感动,或坚毅、或酸涩、或遗憾……但愿在发展和保护之间能找到一条两全其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