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交际活动。而仅仅具备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能力并不能完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导致的隔阂误解成为交际的障礙。因此,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还应当是文化教学。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从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方面引入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文化敏感性,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教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13-03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共存并相互影响的。因此,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语言文化符号,而且要学习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但仅仅拥有英语语言能力并不能保证交际的顺畅进行。东西方在生活习俗、道德规范、宗教信仰、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因此,英语教学不应该只重视语言符号,语法规则的讲解,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记录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它总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演变。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曾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语言是文化交际的工具,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Larry A.Samovar和Richard EPorter给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为:“In its most general sens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ccurs when a member of one culture producesa message for consumption by a member ofanother culture.More precisely,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whose cultural perceptions and symbol systems are distinct enough toalter the communication event”我国学者大致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的。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语言是交际的媒介,但在跨文化交际中,仅仅掌握目的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不了解深层的文化意义,就不能进行顺畅的交际。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经济高度全球化,各国交往日益频繁,单纯的培养语言能力的英语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我们应当改变目前的“重语言形式,轻文化因素”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信息和文化因素的引入,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引入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社会环境和价值理念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往往会因为各自所代表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造成误解,这种误解不同于语言或语法错误导致的误解。对于语法错误,目的语一方会认为对方缺乏足够的语言语法知识而给予原谅;但对于文化差异导致的错误,目的语一方可能会认为对方粗鲁或无礼,从而造成交际困难或冲突。长期以来英语国家的人民和我们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活习俗、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影响着学生语言信息的获得,进而造成他们在英语语言交际中的障碍。例如,中国学生学英语最早会说的是“What’s your name?”、“How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going?”等句子,但如果在与英美人交流时问对方这样的问题,对方会认为你无礼,从而导致交际障碍。这些合乎语法的句子如果用错了场合和对象,违反了目的语的习俗或价值观,不仅达不到交际目的,而且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
因此,英语交际能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生对英语的正确运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文化的谙熟程度。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社交礼仪、宗教禁忌等文化信息。所以,英语教学应当是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语言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交际必备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文化教学不仅有助增强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能够使语言知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得以正确运用,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引入的内容
(一)语言交际
1、词汇的文化内涵
在语言各要素中,与文化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词汇。很多英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使用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就不能完全接受某个词所承载的全部语言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词汇文化内涵的了解有助于人们充分准确地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从而达到交际目的。因此词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词汇的发音、拼写和意思,更要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师应当对蕴含文化内涵的典型词汇着重向学生补充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既掌握词汇的“指示意义”(denotation),又了解它的“隐含意义”(connotation)。
例如:“politician”是“政治家,政客”的意思,但其隐含意义是“能言善辩,没有原则,不讲信用,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具有贬义。再如,在中国文化中,“狗”的喻义多为贬义,如我们有“狗改不了吃屎”、“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等说法。但在西方狗是人们最喜爱的宠物之一,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在英语中,“狗”的喻义多为中性或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Let sleeping dogs lie”、“not have a dog’s chance”等;这样,当英美人说“You’re a luckydog”时,你就不会以为他在骂人,而是在说“你是个幸运的家伙”。
2、习俗与礼仪
中西方在称呼、问候、客套、送礼、赞扬、道别等礼仪风俗方面的差异也体现在语言交际中。中国人在称呼对方时,往往要考虑对方的年龄、身份、长幼或上下级关系等因素。因此我们的称呼有“同志”、“叔叔”、“阿姨”、“伯父”、“爷爷”、“奶奶”、“小朋友”、“医生”、“护士”、“李科长”、“王部长”等。而英美人的称呼要简单很多。大致有两种情况:一、Title+family name/sumame。二、lastname/givenname,即直呼对方的名(不带姓)。英语中最常用的title 有:Mr.,Mrs.,Miss和Ms。英语中某些职业如教授、医生、护士或军队中的一些军衔都可作为title,但teacher在英语中不是tkle,所以中国学生常用的“Teacher Li,Teacher Smith.…”这样的称呼在英语中是不被接受的。
英語中见面打招呼常用“Hi,Good morning”,“How are you doing?”,“How is everything?”。中国人见面问候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悄然变化,从前的“吃了吗?”,“去哪儿啊?”现在已经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你好”。汉语中见面打招呼还可以就对方正在做的事发问。如“上班去?”、“下班了?”、“打扫卫生呢?”等;但如果用英语打招呼时说“Are you going to work?”,“Are you goingback home?”,“Are you cleaning the room?”,对方会感到茫然,不知你是何意,觉得你明知故问,有时甚至会感到隐私受到了侵犯。
面对赞扬,中国人总是会说一些自贬的话以示谦虚,但西方人会很高兴地接受并对赞扬者表示感谢。与英美人交往,面对恭维或赞扬,我们只需说一声“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saying so.”就完全能达到交际效果。
中国人的客套有时也会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例如去朋友家做客,主人会问“给您沏杯茶吧?”,即便客人很渴也会说“不用了,您别忙了。”或“别麻烦了,我不渴。”,这只是一种客套,没有实际的含义,因为接下来主人会一再坚持,客人会一再推辞,这样来回推脱两三次,最后主人一定会给客人沏好这杯茶。但英美人在这方面要直接很多,他会把我们出于客套的“拒绝”认为是真正的拒绝,不会再三番五次地offer。所以面对“Wouldyoulike somethingto drink?”这样的offer,你若需要就直接说“Yes,please.”。
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送出礼物时,中国人通常会说“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请笑纳”,同样的话如果说给外国人,他们会很不解:既然不能表达你的敬意那为什么还要送呢?为了避免这样的不快,应遵照英美习惯说“This is for you.I hope you’ll like it”。
接受礼物时,中国人一般出于礼貌是不当面打开礼物的,而这在英美国家却被认为是无礼的表现,送礼人会认为你不尊重不重视他。正确的作法是除了道谢外,还应当场打开礼物,并礼节性地问一句“May I open it?”,拆开礼物后再大加赞扬一番。人们通常会说“Thank you.I like it very much."或“This is just what I’ve always wanted.”等。
去朋友家做客要离开时需向主人告别。在中国,主人通常会把客人送到楼下,甚至再陪着走一段,然后告别,这时主人会说“慢走!”;英美人告别时主人通常把客人送到门口,说几句道别的话,整个过程就此结束。所以我们在送英美客人时不必送出很远,分手时也不能照搬中国的说法“Walk slowly”,而应该符合英美习惯说“Take care"。
3、隐私与禁忌
英美人很重视个人隐私。很多在中国可以随意谈论的话题都被英美人视为隐私,避而不谈。例如年龄、身高、体重、收入、婚姻状况、是否有小孩儿、政治观点等等都属于个人隐私,外人不便问及。因此,诸如“How old are you?”,“How much money do youmake?”,“Are you married?”,“Do you have any kids?”等这类我们初学英语时就会的句子在与英美人交往时通常无用武之地,否则我们会被认为是在刺探对方的隐私,或是在审问或监视对方,给对方造成不快或伤害,影响跨文化交际,严重的还会影响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
(二)非语言交际
1、手势
各种文化都会用一定的手势传递某种意义。比如英美人伸出食指与中指,掌心向外,作出v形,表示胜利。招呼对方过来时,美国人手掌向上,手指前后移动;而我们则手掌向下,手指前后移动。在美国,向某人伸出中指,表示轻蔑、恶意;把中指叠加在食指上,表示祈求好运,因此英语中有“keep one’s fingers crossed"。众所周知,英美人的耸肩表示不知道、不以为然或很遗憾。
2、身体接触
英美人对身体接触,尤其是与陌生人的身体接触非常敏感。在拥挤的场合他们忌讳与陌生人有长时间的身体接触;平时如果不慎碰到了别人的身体总要表示抱歉。我们的文化在这方面却没有太多忌讳。在我国,同性之间尤其是女性之间手拉手走路是很常见的,但在西方,两个同性青年手拉手走在街上会被认为是同性恋,相反,异性之间这样的行为却被视为正常。在我们的文化中,触摸小孩子是亲昵的表现,但是在西方,除非亲人或亲密的朋友,其他人是不能随意触摸或亲吻小孩儿的。
3、身体距离
在相互交际时,英美人对空间领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的交际距离通常有一臂之远,同事之间谈公事或一般的社交场合大致在4~7英尺的距离,7~12英尺的距离通常是谈比较正式的公事。因此与英美人交往,要注意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如果太近,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私人领域遭到了侵犯而感觉不舒服。
4、时间观念
英美人习惯提前作计划。无论是约会、请客、开会或是社交活动,都需要提前通知,以使对方早作安排。临时通知对方参加某项活动是不礼貌的,会被认为缺乏诚意而遭拒绝。比如请人吃饭,通常要提前一周发出邀请。
英美人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准时”便是一种体现。在西方,正式的约会一定要准时出席,最晚不能超过预定时间5分钟;如果是家庭宴请,客人可以晚到10分钟左右。中国人习惯提前一点时间赴约,这在西方是不被接受的,会引起主人的不快。
许多非语言交际行为是约定俗成的,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就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造成交际失误或失败。所以,学习并了解英美国家的非语言行为对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有着重要意义。
四、文化引入的途径
(一)教师课堂传授
教师要意识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仅限于语音、词汇及语法规则的讲解,还应当有针对、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了解中英文化差异,熟悉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展示、播放录像或电影的方式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交际场合中的语用规则,使学生感受真实情景中不同场合的特定用语。比如课堂教学是有关婚礼的内容,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电影中的婚礼场景,这既能使学生了解西方婚礼的习俗以及这种场合里人们的言谈举止,又能使学生对所学的语言知识加以巩固。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直观感性地了解英美文化,培养文化意识。
(二)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在课外,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讲座,组织英语演讲,通过多种途径介绍西方的礼仪、风俗、宗教、信仰、人生观、世界观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外教,学生通过与外教接触,不仅能提高语言能力,而且能学到人际交往、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组织一些英语活动,比如排练英语剧,在排练与演出中学生能够切实体会西方人的思维、行为以及表达思想的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文化适应性。
(三)引导学生接触英美文化
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传授不应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很多时候应该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体验。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小说,阅读中不仅要学习语言的表达,还要留意这些材料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如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人生观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原版英语节目或影片,掌握人们在交际中应遵循的规则,如称呼、寒暄、致歉、告别等用语,加深对美国人崇尚的自由、独立、奋斗及个人隐私的理解。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五、小结
文化教学应当与语言教学一样,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成为有序的一个整体。因此文化教学需从学生的理解领悟水平出发,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各阶段的语言教学相配合,相一致。初级阶段可以偏重交际知识的学习,可以介绍一些生活习俗和交际礼仪方面的文化差异,讲解英汉表达的差异,英语词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简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高级阶段的学习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加强文化信息和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个人信仰、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文化包容性和文化适应性,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够充满信心、成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关键词:文化教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13-03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共存并相互影响的。因此,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语言文化符号,而且要学习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但仅仅拥有英语语言能力并不能保证交际的顺畅进行。东西方在生活习俗、道德规范、宗教信仰、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因此,英语教学不应该只重视语言符号,语法规则的讲解,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记录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它总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演变。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曾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语言是文化交际的工具,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Larry A.Samovar和Richard EPorter给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为:“In its most general sens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ccurs when a member of one culture producesa message for consumption by a member ofanother culture.More precisely,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whose cultural perceptions and symbol systems are distinct enough toalter the communication event”我国学者大致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的。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语言是交际的媒介,但在跨文化交际中,仅仅掌握目的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不了解深层的文化意义,就不能进行顺畅的交际。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经济高度全球化,各国交往日益频繁,单纯的培养语言能力的英语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我们应当改变目前的“重语言形式,轻文化因素”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信息和文化因素的引入,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引入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社会环境和价值理念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往往会因为各自所代表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造成误解,这种误解不同于语言或语法错误导致的误解。对于语法错误,目的语一方会认为对方缺乏足够的语言语法知识而给予原谅;但对于文化差异导致的错误,目的语一方可能会认为对方粗鲁或无礼,从而造成交际困难或冲突。长期以来英语国家的人民和我们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活习俗、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影响着学生语言信息的获得,进而造成他们在英语语言交际中的障碍。例如,中国学生学英语最早会说的是“What’s your name?”、“How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going?”等句子,但如果在与英美人交流时问对方这样的问题,对方会认为你无礼,从而导致交际障碍。这些合乎语法的句子如果用错了场合和对象,违反了目的语的习俗或价值观,不仅达不到交际目的,而且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
因此,英语交际能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生对英语的正确运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文化的谙熟程度。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社交礼仪、宗教禁忌等文化信息。所以,英语教学应当是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语言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交际必备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文化教学不仅有助增强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能够使语言知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得以正确运用,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引入的内容
(一)语言交际
1、词汇的文化内涵
在语言各要素中,与文化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词汇。很多英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使用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就不能完全接受某个词所承载的全部语言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词汇文化内涵的了解有助于人们充分准确地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从而达到交际目的。因此词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词汇的发音、拼写和意思,更要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师应当对蕴含文化内涵的典型词汇着重向学生补充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既掌握词汇的“指示意义”(denotation),又了解它的“隐含意义”(connotation)。
例如:“politician”是“政治家,政客”的意思,但其隐含意义是“能言善辩,没有原则,不讲信用,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具有贬义。再如,在中国文化中,“狗”的喻义多为贬义,如我们有“狗改不了吃屎”、“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等说法。但在西方狗是人们最喜爱的宠物之一,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在英语中,“狗”的喻义多为中性或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Let sleeping dogs lie”、“not have a dog’s chance”等;这样,当英美人说“You’re a luckydog”时,你就不会以为他在骂人,而是在说“你是个幸运的家伙”。
2、习俗与礼仪
中西方在称呼、问候、客套、送礼、赞扬、道别等礼仪风俗方面的差异也体现在语言交际中。中国人在称呼对方时,往往要考虑对方的年龄、身份、长幼或上下级关系等因素。因此我们的称呼有“同志”、“叔叔”、“阿姨”、“伯父”、“爷爷”、“奶奶”、“小朋友”、“医生”、“护士”、“李科长”、“王部长”等。而英美人的称呼要简单很多。大致有两种情况:一、Title+family name/sumame。二、lastname/givenname,即直呼对方的名(不带姓)。英语中最常用的title 有:Mr.,Mrs.,Miss和Ms。英语中某些职业如教授、医生、护士或军队中的一些军衔都可作为title,但teacher在英语中不是tkle,所以中国学生常用的“Teacher Li,Teacher Smith.…”这样的称呼在英语中是不被接受的。
英語中见面打招呼常用“Hi,Good morning”,“How are you doing?”,“How is everything?”。中国人见面问候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悄然变化,从前的“吃了吗?”,“去哪儿啊?”现在已经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你好”。汉语中见面打招呼还可以就对方正在做的事发问。如“上班去?”、“下班了?”、“打扫卫生呢?”等;但如果用英语打招呼时说“Are you going to work?”,“Are you goingback home?”,“Are you cleaning the room?”,对方会感到茫然,不知你是何意,觉得你明知故问,有时甚至会感到隐私受到了侵犯。
面对赞扬,中国人总是会说一些自贬的话以示谦虚,但西方人会很高兴地接受并对赞扬者表示感谢。与英美人交往,面对恭维或赞扬,我们只需说一声“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saying so.”就完全能达到交际效果。
中国人的客套有时也会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例如去朋友家做客,主人会问“给您沏杯茶吧?”,即便客人很渴也会说“不用了,您别忙了。”或“别麻烦了,我不渴。”,这只是一种客套,没有实际的含义,因为接下来主人会一再坚持,客人会一再推辞,这样来回推脱两三次,最后主人一定会给客人沏好这杯茶。但英美人在这方面要直接很多,他会把我们出于客套的“拒绝”认为是真正的拒绝,不会再三番五次地offer。所以面对“Wouldyoulike somethingto drink?”这样的offer,你若需要就直接说“Yes,please.”。
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送出礼物时,中国人通常会说“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请笑纳”,同样的话如果说给外国人,他们会很不解:既然不能表达你的敬意那为什么还要送呢?为了避免这样的不快,应遵照英美习惯说“This is for you.I hope you’ll like it”。
接受礼物时,中国人一般出于礼貌是不当面打开礼物的,而这在英美国家却被认为是无礼的表现,送礼人会认为你不尊重不重视他。正确的作法是除了道谢外,还应当场打开礼物,并礼节性地问一句“May I open it?”,拆开礼物后再大加赞扬一番。人们通常会说“Thank you.I like it very much."或“This is just what I’ve always wanted.”等。
去朋友家做客要离开时需向主人告别。在中国,主人通常会把客人送到楼下,甚至再陪着走一段,然后告别,这时主人会说“慢走!”;英美人告别时主人通常把客人送到门口,说几句道别的话,整个过程就此结束。所以我们在送英美客人时不必送出很远,分手时也不能照搬中国的说法“Walk slowly”,而应该符合英美习惯说“Take care"。
3、隐私与禁忌
英美人很重视个人隐私。很多在中国可以随意谈论的话题都被英美人视为隐私,避而不谈。例如年龄、身高、体重、收入、婚姻状况、是否有小孩儿、政治观点等等都属于个人隐私,外人不便问及。因此,诸如“How old are you?”,“How much money do youmake?”,“Are you married?”,“Do you have any kids?”等这类我们初学英语时就会的句子在与英美人交往时通常无用武之地,否则我们会被认为是在刺探对方的隐私,或是在审问或监视对方,给对方造成不快或伤害,影响跨文化交际,严重的还会影响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
(二)非语言交际
1、手势
各种文化都会用一定的手势传递某种意义。比如英美人伸出食指与中指,掌心向外,作出v形,表示胜利。招呼对方过来时,美国人手掌向上,手指前后移动;而我们则手掌向下,手指前后移动。在美国,向某人伸出中指,表示轻蔑、恶意;把中指叠加在食指上,表示祈求好运,因此英语中有“keep one’s fingers crossed"。众所周知,英美人的耸肩表示不知道、不以为然或很遗憾。
2、身体接触
英美人对身体接触,尤其是与陌生人的身体接触非常敏感。在拥挤的场合他们忌讳与陌生人有长时间的身体接触;平时如果不慎碰到了别人的身体总要表示抱歉。我们的文化在这方面却没有太多忌讳。在我国,同性之间尤其是女性之间手拉手走路是很常见的,但在西方,两个同性青年手拉手走在街上会被认为是同性恋,相反,异性之间这样的行为却被视为正常。在我们的文化中,触摸小孩子是亲昵的表现,但是在西方,除非亲人或亲密的朋友,其他人是不能随意触摸或亲吻小孩儿的。
3、身体距离
在相互交际时,英美人对空间领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的交际距离通常有一臂之远,同事之间谈公事或一般的社交场合大致在4~7英尺的距离,7~12英尺的距离通常是谈比较正式的公事。因此与英美人交往,要注意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如果太近,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私人领域遭到了侵犯而感觉不舒服。
4、时间观念
英美人习惯提前作计划。无论是约会、请客、开会或是社交活动,都需要提前通知,以使对方早作安排。临时通知对方参加某项活动是不礼貌的,会被认为缺乏诚意而遭拒绝。比如请人吃饭,通常要提前一周发出邀请。
英美人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准时”便是一种体现。在西方,正式的约会一定要准时出席,最晚不能超过预定时间5分钟;如果是家庭宴请,客人可以晚到10分钟左右。中国人习惯提前一点时间赴约,这在西方是不被接受的,会引起主人的不快。
许多非语言交际行为是约定俗成的,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就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造成交际失误或失败。所以,学习并了解英美国家的非语言行为对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有着重要意义。
四、文化引入的途径
(一)教师课堂传授
教师要意识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仅限于语音、词汇及语法规则的讲解,还应当有针对、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了解中英文化差异,熟悉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展示、播放录像或电影的方式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交际场合中的语用规则,使学生感受真实情景中不同场合的特定用语。比如课堂教学是有关婚礼的内容,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电影中的婚礼场景,这既能使学生了解西方婚礼的习俗以及这种场合里人们的言谈举止,又能使学生对所学的语言知识加以巩固。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直观感性地了解英美文化,培养文化意识。
(二)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在课外,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讲座,组织英语演讲,通过多种途径介绍西方的礼仪、风俗、宗教、信仰、人生观、世界观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外教,学生通过与外教接触,不仅能提高语言能力,而且能学到人际交往、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组织一些英语活动,比如排练英语剧,在排练与演出中学生能够切实体会西方人的思维、行为以及表达思想的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文化适应性。
(三)引导学生接触英美文化
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传授不应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很多时候应该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体验。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小说,阅读中不仅要学习语言的表达,还要留意这些材料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如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人生观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原版英语节目或影片,掌握人们在交际中应遵循的规则,如称呼、寒暄、致歉、告别等用语,加深对美国人崇尚的自由、独立、奋斗及个人隐私的理解。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五、小结
文化教学应当与语言教学一样,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成为有序的一个整体。因此文化教学需从学生的理解领悟水平出发,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各阶段的语言教学相配合,相一致。初级阶段可以偏重交际知识的学习,可以介绍一些生活习俗和交际礼仪方面的文化差异,讲解英汉表达的差异,英语词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简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高级阶段的学习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加强文化信息和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个人信仰、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文化包容性和文化适应性,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够充满信心、成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