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垃圾”系列教学内容是教科版六年级第四单元的前四课。教材如此编排可谓意义深远,可是进入到实际课堂教学阶段却感觉内容少,操作难。且此时学生进入到毕业迎考阶段,我们这些“副科”老师组织教学的任务更为艰巨。因此,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如何设计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呢?
1.抓主目标,形成整体逻辑线
本单元要落实的课标要求很明显——环保教育。课标中这部分内容的要求都是用“体验”“意识”表述的,即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抓住了这一主要教学目标后,接着寻找四篇课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身边的常见事入手,先要求学生进行一天的垃圾种类和数量的调查,得到一个数据。由数据之大引发学生的思考——怎么处理?接着是了解常用处理方法,最后要求进一步思考其他办法——通过再利用减少垃圾和垃圾分类。
把握了这样一条逻辑主线,教学中就能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学习时的思路、状态就是连续起来的,学习效果将能更好。
2.创新活动,用数据促成环保意识的形成
“一天的垃圾”是其中的第一课。教材70页“我家一天的垃圾统计”是关键,所以要提前布置学生在家里完成统计任务,做到至少有几个学生能提供数据。我的课堂教学设计是:
导入——教师手拿一个纸团,一边两手抛接一边问:“这是什么?”
(老师的动作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垃圾”这类型的词语在现阶段六年级学生的耳中也属敏感区域,所以学生很乐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一开始老师就用最简单的方式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快乐的学习情境,成功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垃圾”这一个点上。)
新授——教师收集学生统计的数据进行板书。然后开始逐步扩大计算范围,全班、全校、全市、全省。为了加深感受,我特意要求学生齐读最后两次超大数据,待他们读完后继续提出全国、全世界两个范围,并要求想象此时垃圾的总量。当学生震惊于数据之大时,教师马上提出“这么多垃圾被丢弃后我们的生活环境将怎样?”学生展开想象并发言。
(数据统计是科学课的特点,由几个家庭的数据为起点最后得到的天文数据对学生思想的冲击作用是很大的,为接下来的大胆想象开拓了思维空间。近十分钟的交流汇报时间内,由学生个体进行的想象和轮番上阵的语言表述对全体学生造成的情绪、感受是强烈而明显的。)
反馈和延伸——在学生的激动情绪得到一定程度释放之后,教师及时提出新的思考方向:“可是,看看我们周围,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不但没有出现大家想象中的景象,反而越来越美,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回答中教师顺势提出下节课的研究方向,并提出课后收集资料的要求。
(情绪激动过后应该有些值得思考的东西,教师有意制造的想象与现实的对比促进了学生由感性的激动转变为理性的思考,这是符合六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巧妙设计。)
“垃圾的处理”是本系列课文中的第二课。教材上“填埋垃圾模拟实验”可操作性不大,后面的知识性介绍更不好实施教学。通过仔细研究教材,我认为让学生对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有一定了解是本课主要目标,于是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导入——我给学生看了几张以“垃圾”为主体的图片,然后问:“有什么感受”?
(由于上一课时已经交代了继续研究的方向,所以学生的轮流回答中总能生成教师揭示板书课题的机会。同时画面给学生带来的情感刺激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帮助学生快速回到了学习兴趣点上。)
新授——教师问:“以你现有水平,不看书,你知道哪些垃圾处理方法?”学生都能说出回收、焚烧、填埋三种。教师明确告知:“这节课主要认识填埋这种方法。”接着推出第二个问题:“以你现有水平,你认为填埋具体怎么做?”学生的回答基本一样:“挖个坑、填垃圾、埋上土。”教师追问:“就这么简单?”学生们会笑,知道不对,但由于缺乏相关信息,答不出。教师再次明示:“这三步是填埋方法的最低级别,因为人们已经发现这样简单的处理后患无穷。”马上教师揭示本节课主要活动任务:“分实验组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要求不准抄书,时间十分钟,将进行评比。
(不准抄书的要求提醒了学生可以向书寻求帮助,这时的自学效率是最高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保证了学习效果的覆盖面。)
反馈——活动后的评价形式为:各小组把本组实验记录表就近粘贴到墙上,教师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地浏览每一份记录,找出认为最好的一份,再用一点时间回实验组交流,综合意见后把标明了本实验组号的一颗红五星贴到组内公认最好的那份实验记录表上。教师依据学生评价结果,从星最多的那份实验记录开始进行公开评价。先根据星上面的组号问这些实验组评价理由,有时间的话教师还可以当面检查并评价。下课前教师会向学生承诺:课内没看完的实验记录将在课后完成评价。
(投票学生说理由时是学生倾听最认真的时候,也是教师利用生成性机会对学生的科学方法、态度进行指导的时候。课后教师的再评价给了所有学生平等的评价机会,同时渗透了评价主体多元化意识教育。)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是第三课。教材提供的方向是小学生难以关注到的过度包装问题,我觉得“减少”是这节课的关键,怎么做到是难点,让学生体验到过程、感受到成功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我为这节课设计了一个活动,课前要求学生将家里方便携带的垃圾带到课堂上来。
导入——先让学生看一段“千吨垃圾煞风景”视频后谈感受,利用学生的发言来营造“垃圾问题太严重”的学习情境。同时抓住学生自然生成的关于“减少垃圾”的发言内容揭示课题。
学习环节,开展了特意设计的一个活动。首先让学生以实验组为单位把本组垃圾的重量称出来后向老师报告,老师在黑板上记录并算出全班垃圾总量。然后向学生慎重宣布将要开展“垃圾寻宝”活动。活动名称一推出就引起了学生的质疑,但马上就有学生反应过来,于是教师请这个学生向全班解释:“寻宝”的指向就是再利用。同时教师设计了一份实验报告单,上面除中间表格是分左右两列要求分别写出宝贝名称和理由外,左下方还有评价二字,只是教师要求学生先只填表格部分。为了保证十分钟活动时间学生能充分利用,教师在巡视期间提醒学生家里还有一部分没带来的垃圾也可纳入寻“宝”范围。
(学生自带垃圾量有多有少,规定时间内很可能有部分实验组提前完成任务,垃圾本来就是从家里选择之后带来的,现在还有活动时间的情况下,把“寻宝”思考范围扩大到家里没带来的那部分也是合情合理的安排。
教师每次在开展实验活动之前都应该考虑到这种可能性,并进行相应的安排。)
汇报交流环节分三步走,第一步让学生根据本组的记录情况以画星的方式进行自评,最高三颗星,差之递减。第二步请一个实验组汇报寻宝记录,要求其他实验组认真听并准备补充。两次补充之后向学生提出第二次评价要求:听过了别人的,再来反思自己的,现在觉得本组能的几颗星呢?这次评价之后的第三步是教师收起所有实验记录表,告知学生课后会从老师的角度进行评价,下节课将反馈信息。
(又一次的多元评价方式,说明教师的多元评价意识非常强。由此推测之前对学生的相关态度训练已经形成常态。学生受益终身。)
总结提升环节是这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要求学生称出剔除了“宝贝”之后的垃圾重量,再次在黑板上记录,计算总量。然后问学生:“活动前后得出的两个数据之间添一个数学符号,哪个最合适?”在学生答出“大于号”的同时教师完成板书并引导:“看着这个不等式,回顾我们的活动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都能发现“再利用是减少垃圾的有效办法”。
(经历活动之后得到的前后两个数据既充分显现出科学课的特色,又能有效证明垃圾减少的事实。)
最后的延伸环节教师利用教材第75页中间的三幅图,提出课后思考,下节课一开始就进行此内容的抢答赛。
3.网络连线,在游戏中完成知识的传授
“分类和回收利用”是第四课。学生对垃圾分类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分类标准本身就是多元的,所以学生的认识存在大片盲区。
情境导入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举例游戏帮助学生认识到不足。学生按教室座位分为左右两大组开展比赛,左边负责举例垃圾名称,右边负责回答垃圾分类。由于右边难度大,所以评分标准为:右边答对加分,答错则左边加分。比赛进行两轮之后左边学生开始故意选择“认识盲区”为例,分数差距也开始拉大。五轮后可以宣布比赛告一段落。
(学生对“盲区”内容的选择过程实际是学生认识到自我不足的过程,因为不足,所以要学。由此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学习环节教师选择了游戏形式,让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体现,“玩中学”特色达到极致。“垃圾的家”是童趣网的一个环保类游戏,其中垃圾分类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和有害垃圾三种,每一次呈现四种垃圾让学生进行分类练习。对了自动加分,错了则扣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既能学会一种垃圾分类标准,还能迅速提高垃圾分类能力。
(游戏中的垃圾分类与教材中的有所不同,出现这种情况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是老师乐于抓住的又一次生成性机会,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总结提升环节由教师布置学生自学教材,并通过提问“通过自学课文你发现什么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标准有不同,此时教师再对其他标准进行简单介绍,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随后教师让学生看一段医疗垃圾处理的视频资料和堆肥资料,加强认识。至此本单元“垃圾”系列教学内容全部完成。
评:按照如此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之后,从检测中可以发现学生学得很扎实,无论是与垃圾处理、分类相关的基本知识,还是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以及解决以垃圾为主的环境问题的方法,都能有感而发,显示出学习后的收获是多维的。
(责任编辑:郭呈祥)
1.抓主目标,形成整体逻辑线
本单元要落实的课标要求很明显——环保教育。课标中这部分内容的要求都是用“体验”“意识”表述的,即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抓住了这一主要教学目标后,接着寻找四篇课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身边的常见事入手,先要求学生进行一天的垃圾种类和数量的调查,得到一个数据。由数据之大引发学生的思考——怎么处理?接着是了解常用处理方法,最后要求进一步思考其他办法——通过再利用减少垃圾和垃圾分类。
把握了这样一条逻辑主线,教学中就能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学习时的思路、状态就是连续起来的,学习效果将能更好。
2.创新活动,用数据促成环保意识的形成
“一天的垃圾”是其中的第一课。教材70页“我家一天的垃圾统计”是关键,所以要提前布置学生在家里完成统计任务,做到至少有几个学生能提供数据。我的课堂教学设计是:
导入——教师手拿一个纸团,一边两手抛接一边问:“这是什么?”
(老师的动作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垃圾”这类型的词语在现阶段六年级学生的耳中也属敏感区域,所以学生很乐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一开始老师就用最简单的方式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快乐的学习情境,成功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垃圾”这一个点上。)
新授——教师收集学生统计的数据进行板书。然后开始逐步扩大计算范围,全班、全校、全市、全省。为了加深感受,我特意要求学生齐读最后两次超大数据,待他们读完后继续提出全国、全世界两个范围,并要求想象此时垃圾的总量。当学生震惊于数据之大时,教师马上提出“这么多垃圾被丢弃后我们的生活环境将怎样?”学生展开想象并发言。
(数据统计是科学课的特点,由几个家庭的数据为起点最后得到的天文数据对学生思想的冲击作用是很大的,为接下来的大胆想象开拓了思维空间。近十分钟的交流汇报时间内,由学生个体进行的想象和轮番上阵的语言表述对全体学生造成的情绪、感受是强烈而明显的。)
反馈和延伸——在学生的激动情绪得到一定程度释放之后,教师及时提出新的思考方向:“可是,看看我们周围,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不但没有出现大家想象中的景象,反而越来越美,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回答中教师顺势提出下节课的研究方向,并提出课后收集资料的要求。
(情绪激动过后应该有些值得思考的东西,教师有意制造的想象与现实的对比促进了学生由感性的激动转变为理性的思考,这是符合六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巧妙设计。)
“垃圾的处理”是本系列课文中的第二课。教材上“填埋垃圾模拟实验”可操作性不大,后面的知识性介绍更不好实施教学。通过仔细研究教材,我认为让学生对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有一定了解是本课主要目标,于是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导入——我给学生看了几张以“垃圾”为主体的图片,然后问:“有什么感受”?
(由于上一课时已经交代了继续研究的方向,所以学生的轮流回答中总能生成教师揭示板书课题的机会。同时画面给学生带来的情感刺激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帮助学生快速回到了学习兴趣点上。)
新授——教师问:“以你现有水平,不看书,你知道哪些垃圾处理方法?”学生都能说出回收、焚烧、填埋三种。教师明确告知:“这节课主要认识填埋这种方法。”接着推出第二个问题:“以你现有水平,你认为填埋具体怎么做?”学生的回答基本一样:“挖个坑、填垃圾、埋上土。”教师追问:“就这么简单?”学生们会笑,知道不对,但由于缺乏相关信息,答不出。教师再次明示:“这三步是填埋方法的最低级别,因为人们已经发现这样简单的处理后患无穷。”马上教师揭示本节课主要活动任务:“分实验组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要求不准抄书,时间十分钟,将进行评比。
(不准抄书的要求提醒了学生可以向书寻求帮助,这时的自学效率是最高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保证了学习效果的覆盖面。)
反馈——活动后的评价形式为:各小组把本组实验记录表就近粘贴到墙上,教师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地浏览每一份记录,找出认为最好的一份,再用一点时间回实验组交流,综合意见后把标明了本实验组号的一颗红五星贴到组内公认最好的那份实验记录表上。教师依据学生评价结果,从星最多的那份实验记录开始进行公开评价。先根据星上面的组号问这些实验组评价理由,有时间的话教师还可以当面检查并评价。下课前教师会向学生承诺:课内没看完的实验记录将在课后完成评价。
(投票学生说理由时是学生倾听最认真的时候,也是教师利用生成性机会对学生的科学方法、态度进行指导的时候。课后教师的再评价给了所有学生平等的评价机会,同时渗透了评价主体多元化意识教育。)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是第三课。教材提供的方向是小学生难以关注到的过度包装问题,我觉得“减少”是这节课的关键,怎么做到是难点,让学生体验到过程、感受到成功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我为这节课设计了一个活动,课前要求学生将家里方便携带的垃圾带到课堂上来。
导入——先让学生看一段“千吨垃圾煞风景”视频后谈感受,利用学生的发言来营造“垃圾问题太严重”的学习情境。同时抓住学生自然生成的关于“减少垃圾”的发言内容揭示课题。
学习环节,开展了特意设计的一个活动。首先让学生以实验组为单位把本组垃圾的重量称出来后向老师报告,老师在黑板上记录并算出全班垃圾总量。然后向学生慎重宣布将要开展“垃圾寻宝”活动。活动名称一推出就引起了学生的质疑,但马上就有学生反应过来,于是教师请这个学生向全班解释:“寻宝”的指向就是再利用。同时教师设计了一份实验报告单,上面除中间表格是分左右两列要求分别写出宝贝名称和理由外,左下方还有评价二字,只是教师要求学生先只填表格部分。为了保证十分钟活动时间学生能充分利用,教师在巡视期间提醒学生家里还有一部分没带来的垃圾也可纳入寻“宝”范围。
(学生自带垃圾量有多有少,规定时间内很可能有部分实验组提前完成任务,垃圾本来就是从家里选择之后带来的,现在还有活动时间的情况下,把“寻宝”思考范围扩大到家里没带来的那部分也是合情合理的安排。
教师每次在开展实验活动之前都应该考虑到这种可能性,并进行相应的安排。)
汇报交流环节分三步走,第一步让学生根据本组的记录情况以画星的方式进行自评,最高三颗星,差之递减。第二步请一个实验组汇报寻宝记录,要求其他实验组认真听并准备补充。两次补充之后向学生提出第二次评价要求:听过了别人的,再来反思自己的,现在觉得本组能的几颗星呢?这次评价之后的第三步是教师收起所有实验记录表,告知学生课后会从老师的角度进行评价,下节课将反馈信息。
(又一次的多元评价方式,说明教师的多元评价意识非常强。由此推测之前对学生的相关态度训练已经形成常态。学生受益终身。)
总结提升环节是这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要求学生称出剔除了“宝贝”之后的垃圾重量,再次在黑板上记录,计算总量。然后问学生:“活动前后得出的两个数据之间添一个数学符号,哪个最合适?”在学生答出“大于号”的同时教师完成板书并引导:“看着这个不等式,回顾我们的活动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都能发现“再利用是减少垃圾的有效办法”。
(经历活动之后得到的前后两个数据既充分显现出科学课的特色,又能有效证明垃圾减少的事实。)
最后的延伸环节教师利用教材第75页中间的三幅图,提出课后思考,下节课一开始就进行此内容的抢答赛。
3.网络连线,在游戏中完成知识的传授
“分类和回收利用”是第四课。学生对垃圾分类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分类标准本身就是多元的,所以学生的认识存在大片盲区。
情境导入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举例游戏帮助学生认识到不足。学生按教室座位分为左右两大组开展比赛,左边负责举例垃圾名称,右边负责回答垃圾分类。由于右边难度大,所以评分标准为:右边答对加分,答错则左边加分。比赛进行两轮之后左边学生开始故意选择“认识盲区”为例,分数差距也开始拉大。五轮后可以宣布比赛告一段落。
(学生对“盲区”内容的选择过程实际是学生认识到自我不足的过程,因为不足,所以要学。由此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学习环节教师选择了游戏形式,让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体现,“玩中学”特色达到极致。“垃圾的家”是童趣网的一个环保类游戏,其中垃圾分类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和有害垃圾三种,每一次呈现四种垃圾让学生进行分类练习。对了自动加分,错了则扣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既能学会一种垃圾分类标准,还能迅速提高垃圾分类能力。
(游戏中的垃圾分类与教材中的有所不同,出现这种情况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是老师乐于抓住的又一次生成性机会,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总结提升环节由教师布置学生自学教材,并通过提问“通过自学课文你发现什么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标准有不同,此时教师再对其他标准进行简单介绍,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随后教师让学生看一段医疗垃圾处理的视频资料和堆肥资料,加强认识。至此本单元“垃圾”系列教学内容全部完成。
评:按照如此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之后,从检测中可以发现学生学得很扎实,无论是与垃圾处理、分类相关的基本知识,还是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以及解决以垃圾为主的环境问题的方法,都能有感而发,显示出学习后的收获是多维的。
(责任编辑:郭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