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尝试“合资产权保障房”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lanr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求“汤臣一品”之类的豪宅降价,虽然可以使房地产价格数据“好看”一点,实际上对于解决普通百姓的住房问题毫无意义
  
  同任何产品一样,住宅有两个市场的“均衡价格”——供不应求时的消费者价格和供大于求时的生产者价格。在供大于求的条件下,住宅价格形成机制其实很简单——用不着出台特殊的政策,住宅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自然会将市场价格降到最低。问题是对于扩张的经济,特别是高速城市化的经济而言,住宅供不应求的几率高于供大于求。加上住宅区位天生具有的唯一性,使得住宅价格的长期曲线总是倾向于向上倾斜。这就迫使我们必须研究在供不应求条件下大规模供给经济住宅的市场途径。
  
  区分市场上的不同需求
  
  在政策制定中,是否能一劳永逸地找到一个满足“全社会需求”的彻底的住宅解决办法?实际上,这个途径根本
  不存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同当年的计划经济相比,需求已经高度分化,只有根据不同的社会偏好,设计出多样化的产品,才能真正满足“全社会的需求”。因此,住宅政策设计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区分市场上的不同需求。
  为了简化起见,可把住宅需求分为投资性需求和自用性需求。这两大部分中,我们再把投资性需求区分为自有资金投资和利用社会资金投资两大类;把自用性需求区分为能够负担消费者价格、近期只能负担生产者价格、远期可以负担生产者价格和无论如何也负担不起任何市场价格四大类。在这里,消费者价格,等于在供不应求时市场上消费者竞争决定的住宅价格;生产者价格,为最有效率生产者的全部成本加上排除次优效率竞争者后的利润的价格。这两种均衡价格都属于市场价格,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关系,其中一种隐藏为影子价格。
  需求区分开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偏好,利用产权的组合作为工具,设计出不同的住宅供给模式。
  
  应打击哪一类投资行为
  
  首先来看投资性需求。目前房地产价格“虚高”,很大一部分是这一消费推动的。因此,社会舆论和政策制定者,都将此作为主要抨击和打击的对象。
  其实,这部分需求并非完全没有经济意义,住宅的特殊属性决定其天生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投资是一种逐利行为,资本向低风险高收益的行业转移是市场的本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它能够为资本提供避险场所;同时,这部分需求传递了当前消费者市场的价格信息,这个价格对于任何政策制订都是一个重要的参照基准,使我们得以知道政策机会成本;第三,高房价支持了高地价,在政府把握一级土地市场的条件下,高地价为政府实施住宅保障提供了财政基础。政府推出住房保障政策的力度,与土地市场的收益基本上是正相关的。因此,打击这部分需求,也就意味着间接打击市场所有的需求。
  真正应该打击的,是这些投资者中,不使用自有资金,而是用社会资金特别是通过本土金融系统融资的投资者。这部分投资者一旦失败,就会将风险通过金融系统,传递到无辜的储蓄者。因此,银行收紧这部分投资的贷款是完全必要的。坦率地讲,现在“二套房”政策对于这些投资者来讲,仍然过于宽松。
  而对于没有本土金融机构介入的投资性需求(自有资金或境外资金),不仅不应打压其价格,相反,要尽量激励他们之间的竞争,土地的价格不仅不能人为压低,而是越高越好。因为这些需求中,不仅有本土的企业和个人,同时也有境外以套利为目的的热钱。打压房价的任何政策,都是在变相补贴他们投资,减低他们“建仓”的潜在成本。
  从这个意义上,要求“汤臣一品”之类的豪宅降价,虽然可以使房地产价格数据“好看”一点,实际上对于解决普通百姓的住房问题毫无意义。允许私人和企业在不动产市场、资本市场自由配置其资产,是通过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一边说要提高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一面打击市场引导投资需求的功能。
  
  不能回到房改之前
  
  对于自住性需求,理论上可以生产者价格(成本+社会平均利润)的方式提供。现实中,却很难区分出“纯”自住性需求。城市住宅的财富特征(长寿命、自动分享公共服务带来的升值)决定了即使是最简单的居所,也具有财产保值增值的属性。这使得所有住宅的购买者都自然成为“投资者”。这是住宅同电器、汽车等其他耐用消费品最大的不同。
  一旦以生产者价格在市场上提供商品住宅,必然会导致投资品住房市场的混乱。现实中,最接近生产者价格的住宅,就是经济适用房和社会保障房。
  经济适用房实施多年来,不仅没有把市场价格压下来,反而导致了寻租和腐败。即使我们能设计出完全没有特权者从中寻租的制度,经济适用房也可能导致另一种社会不公。因为政府放弃的部分收入,是属于全体纳税人并应用于整个社会获益项目的“公共财”。而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本质,就是将全社会创造的财富,转移给特定的对象。
  保障房制度与经济适用房最大的不同,就是取消了住宅的投资功能——居民未来退出保障房制度时,只能以原价卖回给政府。以厦门的实例而言,退出时的房价不仅没有包含增值,甚至还要扣除折旧。这虽然避免了寻租,保护了投资品市场,但消费者大量弃购——符合标准的居民宁愿选择短期租赁,也不愿意购买,因为即使把资金存在银行,未来的收益也会高于购买保障房。结果是,政府积压大量资金无法收回。
  有一种观点认为,住宅的价格越低越好。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说并非总是如此——对于没有购房的消费者来讲,自然是价格越低越好,但是对于已经购房的消费者来讲,房价下跌,则意味着个人财产价值的缩水(对银行贷款购房者来讲更是如此)。即使现在没有住房的消费者,早晚也会成为住房所有者。
  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如果不考虑特定的获益人,强制规定具有投资品功能的住宅,只能按照生产者价值计价,必然意味着全社会财富的巨量损失,使中国经济目前投资效率最高的房地产业,退回到1998年房改之前的状态。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很可能超出大多数政策设计者的想象。
  
  “合资产权保障房”的探索
  
  因此,正确的政策目标,不应是打压市场房价,而应是降低购房门槛。乍一看,这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政策目标,实际上,通过住宅产权制度的设计,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趋近这一目标。
  对社会保障房制度的一项改进举措,就是“合资产权保障房”,即允许符合条件的人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住宅。购买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作为政府的投资,计入产权登记。一旦住宅所有人出售住宅或死亡,政府收回当年的投资并按比例与住宅所有人分享住房价格增值的升值。
  如果规定在特定的年限,所有者必须买回政府部分的产权,就可以将这部分资产证券化,打包卖给市场。由于政府已经收回生产者成本,即使没有证券化,也可以从容退出市场,并避免美国的“次级贷款”模式导致的风险,从而解决保障房积压资金和无法升值的问题。
  此类商品保障房制度同经济适用房一样,居民只需成本价就可以有房可居,最大的区别在于一旦产权所有人出让产权,只能按投资比例获得相应的资产溢价,从而保证了社会的公平,从根本上消除了寻租的空间。应当指出的是,合资保障房制度的设计,主要是针对现有“夹心层”城市居民的一种住房产品。对于更大规模的新城市化人口(应届毕业生、复员军人、农民工等)还需要门槛更低的全民住房保障制度。这个制度如何建立,亟待进入决策者的视野。
  (作者为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常务理事、厦门大学教授)
其他文献
用当地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只有身处海南岛,你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人们喜欢用“疯狂”来形容失去理智的炒作    以对土地项目“停供”、“停工”为主旨的海南房地产“双停”政策近日引发争议。其背后是海南省政府对骤热的房地产形势掩饰不住的焦虑。  伴随《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炒房团大举进军,房价节节攀升,既得利益者欢欣鼓舞……然而,暂时还没有人能回
期刊
关键是要推动制度创新,重点是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方向是要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和发展质量    中国的城镇化在今后一段时间将进入加快发展的阶段。  1975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对世界上多个国家城镇化人口比重的研究发现,城镇化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规律。诺瑟姆把城镇化分为几个阶段,他认为,当城镇化率在50%上下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城镇化发展最快,而且有一种加快发展的趋势,这种加快趋势一直要等到城市人口
期刊
在不远的将来,平民百姓的“通天举报”的梦想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变成现实,  “网络反腐”将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1月11日,中纪委员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提出,要“拓宽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渠道,加强反腐倡廉舆情网络信息的收集、研判和处置,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这一表述,第一次出现在中纪委的全会公报中,被党建专家解读为中纪委对“网络反腐”的认可与看重。  “平民百姓的‘通天举报’的梦想或许可以
期刊
关键词: 产业集聚;引力模型;区域创新网络;社会网络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21)04-0123-08   一、引 言  “十四五”时期,我国处在坚持创新驱动和数字化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阶段。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湖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
期刊
摘 要:基于2015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模式由“辖区监管”转向“行业监管”的背景,借鉴制度变迁理论考察信息披露分行业监管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辖区监管模式,分行业监管模式能显著提升会计信息可比性,而且在受到重点监管和发布信息披露指引的行业内公司效果更好。这种监管模式变更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升效果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和内部控制质量低的公司更显著,信息透明度的改善成为分行业监管模
期刊
摘 要: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不同类型环境规制与FDI对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发现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促进作用非常显著;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与FDI的交互效应能明显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与FDI的交互效应对工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与中国港澳
期刊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收紧的同时,一场监管与反监管的游戏也同时上演    上调存款准备金、严格控制信贷节奏等调控政策出台,商业银行再次和监管层玩起了“监管与反监管”的游戏。    博弈监管     由于早有政策收紧预期,不少银行已经布下应对之策。  突击放贷,成为其选择之一。  “现在是一个月的前20天、后10天,冰火两重天。”某大型银行人士告诉记者。  由于担心2月份会有进一步的紧缩措施出台,
期刊
消费率不提高,发展方式转换将无从谈起,公共风险将进一步积聚    现阶段中国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低消费,高储蓄;高投资,低效能;出口导向。这种发展方式在积累公共风险,并会不断扩散开来。  所谓公共风险,是相对于个体风险而言,所有社会成员所共同面临的风险。从短期来看,当前的发展方式使国民经济失衡,实现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从长期来看,国民经济的脆弱性加大,发展后劲衰减,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
期刊
政法机关通过事实的逐步披露,是可以赢得民意的    2010年1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报检察日报旗下网站正义网发布了“2009年地方政法机关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榜单。  “重庆打黑风暴”以最高得分位居榜首,被评为地方政法机关应对舆情最得力案例;“呼和浩特越狱案”、“成都公交车纵火案”分列第二、第三。而“石首群体性事件”、“成都唐福珍自焚阻拆事件”、“阿荣旗豪车检察长事件”则在应对能力排行榜上
期刊
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政策性诉求,与创投机构的商业化本性之间存在着“天然矛盾”    1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证实,即将召开的国务院中小企业工作会议上,将考虑设立一只国家级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国内中小企业发展。  消息人士透露,中央财政可能将拨付200亿元设立该基金。如果成行,这将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从2007年左右中国萌生创投基金,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