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可以为将来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作者首先分析了本校学生现状,然后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为今后的计算机教学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综合素质;操作技能;学习效果;创新思维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习其它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先导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出发,掌握计算机、网络与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将来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教学对象的现状分析
1.1 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尽人意,学生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我校就是一所职业学校,生源基本上都是经过了重点高中、普通高中、民办高中的筛选,剩下的部分学生才到我校上学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智力相差悬殊,学习态度差异也很大;学困生面较广;面对这样的状况,必然会出现学困生学不会的晕车现象。
1.2 有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没有压力;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仅限于文档的简单编辑,计算机网络的初步应用即收发电子邮件和网上聊天,认为自己游戏玩得不错,就是电脑学得好:还有少数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认为计算机很神秘,想学但又有畏惧心理和自卑感。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就呈现了很大的差异,他们想获取知识的要求、程度自然也不同。针对这种现状和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微机组全体教师对计算机教学方法与课程实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探讨
提到计算机教学,给人的印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堂课就结束了。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是一门需要创新的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2.1 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機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运用项目教学法与竞争策略,使学生从自身找动力,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制作项目时,注意学习要点的分布,即有相同又有不同,即有个别学生的演示,又有全体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充分掌握各个要点,做到学而会用。
2.2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首先确立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建立在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可操作的语言来加以表述,使教学目标具体化、有序化和明确化。
其次、确定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要抓纲务本,因材施教,紧扣目标,突出重点。由于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如果用老办法教学,可能使部分学生满足现状,失去学习兴趣。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加入新鲜元素,比如什么是新型标准接口USB。什么是闪存盘.以及移动存储器的使用方法与特点。诸如这些新技术、新知识,是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教师通过组织扩充内容。把目前微机最新的技术展现给大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强化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上既不能连续讲解理论知识,又不能放任不管,让学生自由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有计划地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每节课都要有讲练结合的重点内容.每一章要设定若干个上机操作实验进行练习、巩固,对一些既实用又不熟悉的高级功能与使用技巧,也要有计划、分阶段进行讲解、演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断取得成功的喜悦。如在讲word文字处理应用软件时,大家较熟悉的常用功能以上机实验课为主.对Word提供的非常实用的邮件合并功能进行重点讲解。通过各阶段的操作、演练,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其次,制订阶段目标时还要注意合理分配讲课与操作的时间段.如在讲PowerPoint时教师可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由于该应用软件理论知识比较简单,讲课时重点强调文档的结构形式、超级链接技术、幻灯片版面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
2.4 强化教学内容分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集成性和交互性.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基本掌握内容、扩充内容、重点和难点,并附有一定难度的操作练习题,制作成操作简单、易于学习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放在文件服务器上。作为共享资源。多媒体课件不仅仅应用于上课演示,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课上课后都可浏览学习。理解快、掌握好的学生在自行操作计算机进行学习时,可在课件中选择有深度的学习内容或练习内容,而基础稍差的学生则可反复对某一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直至掌握。这样就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5 互动式教学法:是指尊重和确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同为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和适时的角色互换,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平等合作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最终促进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2.6 分组教学,创设和谐学习环境。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在分组的基础上,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即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老师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关键词】综合素质;操作技能;学习效果;创新思维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习其它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先导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出发,掌握计算机、网络与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将来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教学对象的现状分析
1.1 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尽人意,学生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我校就是一所职业学校,生源基本上都是经过了重点高中、普通高中、民办高中的筛选,剩下的部分学生才到我校上学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智力相差悬殊,学习态度差异也很大;学困生面较广;面对这样的状况,必然会出现学困生学不会的晕车现象。
1.2 有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没有压力;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仅限于文档的简单编辑,计算机网络的初步应用即收发电子邮件和网上聊天,认为自己游戏玩得不错,就是电脑学得好:还有少数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认为计算机很神秘,想学但又有畏惧心理和自卑感。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就呈现了很大的差异,他们想获取知识的要求、程度自然也不同。针对这种现状和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微机组全体教师对计算机教学方法与课程实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探讨
提到计算机教学,给人的印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堂课就结束了。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是一门需要创新的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2.1 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機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运用项目教学法与竞争策略,使学生从自身找动力,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制作项目时,注意学习要点的分布,即有相同又有不同,即有个别学生的演示,又有全体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充分掌握各个要点,做到学而会用。
2.2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首先确立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建立在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可操作的语言来加以表述,使教学目标具体化、有序化和明确化。
其次、确定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要抓纲务本,因材施教,紧扣目标,突出重点。由于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如果用老办法教学,可能使部分学生满足现状,失去学习兴趣。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加入新鲜元素,比如什么是新型标准接口USB。什么是闪存盘.以及移动存储器的使用方法与特点。诸如这些新技术、新知识,是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教师通过组织扩充内容。把目前微机最新的技术展现给大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强化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上既不能连续讲解理论知识,又不能放任不管,让学生自由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有计划地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每节课都要有讲练结合的重点内容.每一章要设定若干个上机操作实验进行练习、巩固,对一些既实用又不熟悉的高级功能与使用技巧,也要有计划、分阶段进行讲解、演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断取得成功的喜悦。如在讲word文字处理应用软件时,大家较熟悉的常用功能以上机实验课为主.对Word提供的非常实用的邮件合并功能进行重点讲解。通过各阶段的操作、演练,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其次,制订阶段目标时还要注意合理分配讲课与操作的时间段.如在讲PowerPoint时教师可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由于该应用软件理论知识比较简单,讲课时重点强调文档的结构形式、超级链接技术、幻灯片版面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
2.4 强化教学内容分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集成性和交互性.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基本掌握内容、扩充内容、重点和难点,并附有一定难度的操作练习题,制作成操作简单、易于学习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放在文件服务器上。作为共享资源。多媒体课件不仅仅应用于上课演示,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课上课后都可浏览学习。理解快、掌握好的学生在自行操作计算机进行学习时,可在课件中选择有深度的学习内容或练习内容,而基础稍差的学生则可反复对某一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直至掌握。这样就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5 互动式教学法:是指尊重和确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同为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和适时的角色互换,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平等合作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最终促进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2.6 分组教学,创设和谐学习环境。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在分组的基础上,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即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老师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