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溪市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中心 浙江 兰溪 321100)
摘 要:本文首先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梳理总结出了虚假新闻的内涵,并对其概念进行了解读,对“虚”和“假”新闻进行了差异性说明;而后提出了四个可能诱发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受众分析了虚假新闻可能产生的恶劣影响,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虚假新闻;受众;消极;影响
一、虚假新闻的内涵以及产生原因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的传播形式有了质的变化,其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随之而来的虚假新闻却也成为了这一极大变化背后的不可忽视的阴影。
1.虚假新闻的内涵
有研究指出:“虚假新闻,最基本的应包括‘虚’新闻和‘假’新闻两类。‘虚’新闻指的是未能全面、多角度、完整的对新闻事实加以陈述,包括部分情节的遗漏、造假等,使得新闻报道部分失实,但仍具备真实事件的本源基础。另一类‘假’新闻则完全为主观臆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中生有,不涵盖任何事实依据,属于制造出来的新闻。”对虚假新闻的这一定义,比较专业且系统地指明了“虚假”的区别与各自的含义,对虚假新闻的诠释也相对全面。笔者认为,虚假新闻的核心概念在于“虚假”,二者在程度上略有不同,但在产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负面影响等方面的原因却是相同的。
2.虚假新闻的产生原因
虚假新闻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法律和技术的联合监管力度不够。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成文的关于虚假新闻形成与传播的法律条文中,大多数仅仅是针对大型媒体机构而设置的,并没有新型的更为系统详细的针对网络传播虚假新闻等的相关法律条文被正式发布使用,而且通过网络发布虚假新闻的方式比较多,在技术防范手段与具体法律条文的结合应用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二是利益诱发的逾越行为逐渐增多。在利益的诱发下,很多人逾越了法律和道德底线,不间断地制造或者宣传虚假信息以博取公众眼球;三是网络媒介传播的“低成本、高效益”。计算机、手机等设备的广泛使用,促成了对信息的高效低成本传播,当然虚假新闻也藉此而不断扩散其影响力;四是不法分子蛊惑性行为的诱发。诸如法轮功等不法分子的制造虚假新闻以蛊惑人心的行为等等,是虚假新闻形成的另一重要原因。
通过对虚假新闻的基本内涵以及部分形成原因的分析,不难看出它们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下面本文着重对虚假新闻的负面影响进行一些研究。
二、虚假新闻对受众的不良影响
虚假新闻的影响不容忽视。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虚假新闻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多,对人们生活造成了很多的不便甚至困境。
1.虚假导致受众的行为错误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经过准确的实证分析研究得出:人们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行为。人们认知的形成过程受到内在生理、外在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外在的社会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人们所接收的信息。正如有相关研究提出的那样:“在虚假新闻传播的背景下,虚假新闻营造的环境会给人们传播错误的信息,导致人们的观察和学习方向错误。”人们生活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观察学习的过程,而虚假新闻给人们传播的错误信息从外在因素层面上影响着人们的观察与学习方向,进而在认知上造成人们的错误观念的形成,以此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2.虚假诱发受众的盲从行为
上面论述中谈到了一些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其中很多虚假新闻都是能够存在并得以扩散的原因在于受众的好奇心。比如有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实验:实验者在大街上突然驻足并抬头专注的看着天空,过了十分钟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围住这名实验者一起专注的观看同一方向上的天空,随着时间的延长,聚拢围观的人会越来越多;而且会由开始做出“看什么呢”询问的几个人发展到对“天空上有什么”或者更多方面的议论的一群人;反而最后没人关注那个最开始的实验者了,甚至实验者离开了现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旧围观着很多人。一方面这是由于受众的好奇心引发的;另一方面这也是人们盲从行为的一种表现,而那个最初抬头仰望天空的实验者就是那个虚假新闻的制造者。这个过程的本质在于,一是在虚假新闻的错误的传播导向的引导下,会有一部分人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会有所行动;二是另外的个体受到这部分人的言论或者行为的影响,并在这种群体压力下,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服从”这部分群体,即所谓的趋同;三是越来越多的个体受到这一群体所营造环境的影响,为了保持与其心理上的一致性而跟随这部分人的行为而行为,也就是虚假新闻所诱发的盲从行为的形成过程。
3.虚假引起受众的集合行为
传播学认为,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而虚假新闻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产生这样的恶劣影响。相关研究中提到:“通常这类新闻具有较强的心理攻击性和煽动性且具备三个条件,即:结构性压力、触发形式回见以及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以此来诱导人们的认知。”也就是说,比较高超的虚假新闻制造者会利用多种方式或者手段来制造虚假新闻,以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为基本需求,进而诱发具有一定社会秩序破坏性的集合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虚假新闻对社会、民众都有比较严重的影响,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经过上述分析,希望能够正确说明虚假新闻的危害性,并给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康丽洁.浅析虚假新闻的伦理失范与对策[J].业务研究,2016.
[2]楊雪梅.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对媒体杜绝虚假新闻、树立媒体公信力的思考[J].中国地市报人,2013(8):79-80.
[3]李梅.传播心理学视野下假新闻传播特点及应对策略[J].中国报业,2015(2):71-72.
作者简介:
周瑶芬(1978.9—),女,汉族,浙江省兰溪市人,本科学历,助理编辑,从业十多年,采编主持过各种类型的广播节目。
摘 要:本文首先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梳理总结出了虚假新闻的内涵,并对其概念进行了解读,对“虚”和“假”新闻进行了差异性说明;而后提出了四个可能诱发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受众分析了虚假新闻可能产生的恶劣影响,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虚假新闻;受众;消极;影响
一、虚假新闻的内涵以及产生原因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的传播形式有了质的变化,其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随之而来的虚假新闻却也成为了这一极大变化背后的不可忽视的阴影。
1.虚假新闻的内涵
有研究指出:“虚假新闻,最基本的应包括‘虚’新闻和‘假’新闻两类。‘虚’新闻指的是未能全面、多角度、完整的对新闻事实加以陈述,包括部分情节的遗漏、造假等,使得新闻报道部分失实,但仍具备真实事件的本源基础。另一类‘假’新闻则完全为主观臆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中生有,不涵盖任何事实依据,属于制造出来的新闻。”对虚假新闻的这一定义,比较专业且系统地指明了“虚假”的区别与各自的含义,对虚假新闻的诠释也相对全面。笔者认为,虚假新闻的核心概念在于“虚假”,二者在程度上略有不同,但在产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负面影响等方面的原因却是相同的。
2.虚假新闻的产生原因
虚假新闻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法律和技术的联合监管力度不够。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成文的关于虚假新闻形成与传播的法律条文中,大多数仅仅是针对大型媒体机构而设置的,并没有新型的更为系统详细的针对网络传播虚假新闻等的相关法律条文被正式发布使用,而且通过网络发布虚假新闻的方式比较多,在技术防范手段与具体法律条文的结合应用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二是利益诱发的逾越行为逐渐增多。在利益的诱发下,很多人逾越了法律和道德底线,不间断地制造或者宣传虚假信息以博取公众眼球;三是网络媒介传播的“低成本、高效益”。计算机、手机等设备的广泛使用,促成了对信息的高效低成本传播,当然虚假新闻也藉此而不断扩散其影响力;四是不法分子蛊惑性行为的诱发。诸如法轮功等不法分子的制造虚假新闻以蛊惑人心的行为等等,是虚假新闻形成的另一重要原因。
通过对虚假新闻的基本内涵以及部分形成原因的分析,不难看出它们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下面本文着重对虚假新闻的负面影响进行一些研究。
二、虚假新闻对受众的不良影响
虚假新闻的影响不容忽视。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虚假新闻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多,对人们生活造成了很多的不便甚至困境。
1.虚假导致受众的行为错误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经过准确的实证分析研究得出:人们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行为。人们认知的形成过程受到内在生理、外在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外在的社会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人们所接收的信息。正如有相关研究提出的那样:“在虚假新闻传播的背景下,虚假新闻营造的环境会给人们传播错误的信息,导致人们的观察和学习方向错误。”人们生活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观察学习的过程,而虚假新闻给人们传播的错误信息从外在因素层面上影响着人们的观察与学习方向,进而在认知上造成人们的错误观念的形成,以此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2.虚假诱发受众的盲从行为
上面论述中谈到了一些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其中很多虚假新闻都是能够存在并得以扩散的原因在于受众的好奇心。比如有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实验:实验者在大街上突然驻足并抬头专注的看着天空,过了十分钟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围住这名实验者一起专注的观看同一方向上的天空,随着时间的延长,聚拢围观的人会越来越多;而且会由开始做出“看什么呢”询问的几个人发展到对“天空上有什么”或者更多方面的议论的一群人;反而最后没人关注那个最开始的实验者了,甚至实验者离开了现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旧围观着很多人。一方面这是由于受众的好奇心引发的;另一方面这也是人们盲从行为的一种表现,而那个最初抬头仰望天空的实验者就是那个虚假新闻的制造者。这个过程的本质在于,一是在虚假新闻的错误的传播导向的引导下,会有一部分人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会有所行动;二是另外的个体受到这部分人的言论或者行为的影响,并在这种群体压力下,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服从”这部分群体,即所谓的趋同;三是越来越多的个体受到这一群体所营造环境的影响,为了保持与其心理上的一致性而跟随这部分人的行为而行为,也就是虚假新闻所诱发的盲从行为的形成过程。
3.虚假引起受众的集合行为
传播学认为,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而虚假新闻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产生这样的恶劣影响。相关研究中提到:“通常这类新闻具有较强的心理攻击性和煽动性且具备三个条件,即:结构性压力、触发形式回见以及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以此来诱导人们的认知。”也就是说,比较高超的虚假新闻制造者会利用多种方式或者手段来制造虚假新闻,以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为基本需求,进而诱发具有一定社会秩序破坏性的集合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虚假新闻对社会、民众都有比较严重的影响,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经过上述分析,希望能够正确说明虚假新闻的危害性,并给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康丽洁.浅析虚假新闻的伦理失范与对策[J].业务研究,2016.
[2]楊雪梅.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对媒体杜绝虚假新闻、树立媒体公信力的思考[J].中国地市报人,2013(8):79-80.
[3]李梅.传播心理学视野下假新闻传播特点及应对策略[J].中国报业,2015(2):71-72.
作者简介:
周瑶芬(1978.9—),女,汉族,浙江省兰溪市人,本科学历,助理编辑,从业十多年,采编主持过各种类型的广播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