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来,补齐“五育”中劳动教育的短板成为当前教育界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主题。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框架性指导。在众多教育工作者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劳动教育的根本定义和内涵事实上也在被多样化和情境化地解读或转换着。在实地实施中,劳动教育经常在内容上被解读为“干农活”“干家务”或“工厂劳作”,在形式上经常被设定为“观摩”“参观”或“完成任务”。近来,一些劳动教育工作者更是综合借鉴新媒体时代的“打卡”方式和痕迹管理理念下的“拍照”方式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把劳动教育落实为“打卡拍照”完成任务。然而,这种做法使劳动教育具有以下三种风险——
“打卡”的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具有散浅化的风险。“打卡”是当前网络媒体中流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方式,读书、背单词、做数学题都可以通过“打卡”的方式来表明具体任务的完成和总体的学习进度。一项学习任务之所以能够通过“打卡”的方式来组织,其前提是对学习内容进行项目化处理,把原本整体的学习内容分解成一个个明确的具体任务单元。劳动教育之所以能够通过“打卡”的方式来组织,也说明劳动教育的内容此前已经进行了项目化处理。但是,从劳动教育要培养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的根本目标来说,劳动教育和其他众多教育领域一样,在初始的浅显阶段之后就会进入纵深领域,这种纵深领域的教育内容更多是横向交织、深浅互换、持续生成的。对这个层面进行项目化处理,特别是根据常见的劳动任务线索进行项目化,将是代价深刻的,割裂联系、僵化关系和制止动变都是很可能要付出的代价。可以试想,到底完成多少个“扫地”“洗碗”“摘苹果”之类的劳动任务项目能够对应起“热爱劳动”观念的深度培育呢?
“拍照”的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具有形式化的风险。“拍照”主要是一种记录的方式,在各种正式活动中强调“拍照”往往基于一种痕迹管理的理念。痕迹管理在积极的意义上是试图通过记录真实经历而加强事后反思的管理活动。然而,在很多执行的场合,痕迹管理的理想在实际操作中变了味:“拍照”等记录工作越来越被强调,而事后是否在反思中学习、改进,却常常不能保障,形式化的风险也由此产生。对劳动教育的“拍照”以确定的可见证据表明了劳动教育的开展,但到底效果如何却没法只通过“拍照”这样的可见方式来证明和表现。
“完成任务”的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具有去教育化的风险。劳动教育本身就属于一个特别容易“变味”的教育活动领域,劳动教育的“变味”常常有两个方面:一是劳动的“变味”,二是教育的“变味”。这两种“变味”都与将劳动教育主要理解为“完成任务”的做法有关。一方面,只是让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務并不必然属于“让劳动者占有自身本质力量和劳动成果”的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积极劳动。另一方面,“完成任务”的劳动教育也并不必然保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实质提升。让劳动教育失去本该具有的教育味道,这是开展劳动教育需要认真防范的重大风险。
完全可以相信,实施“打卡拍照”完成任务的劳动教育工作者多数都认真而积极探索了劳动教育的现实开展方式,如果明知劳动教育具有散浅化、形式化和去教育化风险也不会不加以防范。更进一步说,劳动教育的散浅化、形式化和去教育化只是“打卡拍照”式劳动教育的风险,并不意味着必定成为现实。实际上,提出劳动教育不是“打卡拍照”完成任务,并不是说在劳动教育中不可以进行“打卡拍照”,而是说要对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加以防范。因此,这里需继续谈论的问题是如何才能防范或避免劳动教育的以上三种风险,这样才能达到即使以“打卡拍照”的方式来实施劳动教育也不会带来重大风险的结果。
首先,当代劳动教育要不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初衷。劳动教育之所以成为“五育”之一,劳动素养之所以能够和“德智体美”并列,其根源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劳动人类学价值的强调。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对人的解放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今天开展的劳动教育就具有了一个判定是否“走正道”的原点:学生能否通过接受劳动教育而成为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
其次,当代劳动教育要在实施途径和方式上做到多元互补。劳动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领域,也是内容多样的现实工作,因此当代劳动教育的开展要通过组合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实现。“打卡”和“拍照”本身并不是完全负面的教育工作方式,说它们具有风险更是因为这类方式的单一化,而多元互补就是规避风险的根本思路。在具体应对上,“打卡”背后的劳动教育项目化思维可以这样调整:不仅采用常见劳动任务或成果作为线索,也可以采用劳动教育应培养的核心素养作为线索;不仅可以采用线性串联各个项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网络互连或循环往复的方式。“拍照”背后的劳动教育痕迹管理也可以通过在学生参加劳动后增加反思活动、提升反思能力的方式来补充,补充之后的“拍照”式劳动教育才更可能具有劳动教育的实质。
最后,当代劳动教育要更加围绕劳动素养的培育。“完成任务”通常只是劳动的目标结果,而对人的培养才是教育的目标结果。为了更好发挥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劳动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使劳动教育更加受教育对象的欢迎。劳动教育不一定只是通过劳动的方式和途径来实施,只要采用的方式和途径能达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也是可以尝试的。今天,不少劳动教育实践者探索了通过读书、见习或参观等方式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能。当然,这些非劳动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在劳动教育中更适合作为劳动教育的附属或配套方式和途径。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教授)
“打卡”的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具有散浅化的风险。“打卡”是当前网络媒体中流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方式,读书、背单词、做数学题都可以通过“打卡”的方式来表明具体任务的完成和总体的学习进度。一项学习任务之所以能够通过“打卡”的方式来组织,其前提是对学习内容进行项目化处理,把原本整体的学习内容分解成一个个明确的具体任务单元。劳动教育之所以能够通过“打卡”的方式来组织,也说明劳动教育的内容此前已经进行了项目化处理。但是,从劳动教育要培养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的根本目标来说,劳动教育和其他众多教育领域一样,在初始的浅显阶段之后就会进入纵深领域,这种纵深领域的教育内容更多是横向交织、深浅互换、持续生成的。对这个层面进行项目化处理,特别是根据常见的劳动任务线索进行项目化,将是代价深刻的,割裂联系、僵化关系和制止动变都是很可能要付出的代价。可以试想,到底完成多少个“扫地”“洗碗”“摘苹果”之类的劳动任务项目能够对应起“热爱劳动”观念的深度培育呢?
“拍照”的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具有形式化的风险。“拍照”主要是一种记录的方式,在各种正式活动中强调“拍照”往往基于一种痕迹管理的理念。痕迹管理在积极的意义上是试图通过记录真实经历而加强事后反思的管理活动。然而,在很多执行的场合,痕迹管理的理想在实际操作中变了味:“拍照”等记录工作越来越被强调,而事后是否在反思中学习、改进,却常常不能保障,形式化的风险也由此产生。对劳动教育的“拍照”以确定的可见证据表明了劳动教育的开展,但到底效果如何却没法只通过“拍照”这样的可见方式来证明和表现。
“完成任务”的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具有去教育化的风险。劳动教育本身就属于一个特别容易“变味”的教育活动领域,劳动教育的“变味”常常有两个方面:一是劳动的“变味”,二是教育的“变味”。这两种“变味”都与将劳动教育主要理解为“完成任务”的做法有关。一方面,只是让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務并不必然属于“让劳动者占有自身本质力量和劳动成果”的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积极劳动。另一方面,“完成任务”的劳动教育也并不必然保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实质提升。让劳动教育失去本该具有的教育味道,这是开展劳动教育需要认真防范的重大风险。
完全可以相信,实施“打卡拍照”完成任务的劳动教育工作者多数都认真而积极探索了劳动教育的现实开展方式,如果明知劳动教育具有散浅化、形式化和去教育化风险也不会不加以防范。更进一步说,劳动教育的散浅化、形式化和去教育化只是“打卡拍照”式劳动教育的风险,并不意味着必定成为现实。实际上,提出劳动教育不是“打卡拍照”完成任务,并不是说在劳动教育中不可以进行“打卡拍照”,而是说要对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加以防范。因此,这里需继续谈论的问题是如何才能防范或避免劳动教育的以上三种风险,这样才能达到即使以“打卡拍照”的方式来实施劳动教育也不会带来重大风险的结果。
首先,当代劳动教育要不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初衷。劳动教育之所以成为“五育”之一,劳动素养之所以能够和“德智体美”并列,其根源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劳动人类学价值的强调。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对人的解放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今天开展的劳动教育就具有了一个判定是否“走正道”的原点:学生能否通过接受劳动教育而成为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
其次,当代劳动教育要在实施途径和方式上做到多元互补。劳动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领域,也是内容多样的现实工作,因此当代劳动教育的开展要通过组合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实现。“打卡”和“拍照”本身并不是完全负面的教育工作方式,说它们具有风险更是因为这类方式的单一化,而多元互补就是规避风险的根本思路。在具体应对上,“打卡”背后的劳动教育项目化思维可以这样调整:不仅采用常见劳动任务或成果作为线索,也可以采用劳动教育应培养的核心素养作为线索;不仅可以采用线性串联各个项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网络互连或循环往复的方式。“拍照”背后的劳动教育痕迹管理也可以通过在学生参加劳动后增加反思活动、提升反思能力的方式来补充,补充之后的“拍照”式劳动教育才更可能具有劳动教育的实质。
最后,当代劳动教育要更加围绕劳动素养的培育。“完成任务”通常只是劳动的目标结果,而对人的培养才是教育的目标结果。为了更好发挥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劳动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使劳动教育更加受教育对象的欢迎。劳动教育不一定只是通过劳动的方式和途径来实施,只要采用的方式和途径能达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也是可以尝试的。今天,不少劳动教育实践者探索了通过读书、见习或参观等方式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能。当然,这些非劳动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在劳动教育中更适合作为劳动教育的附属或配套方式和途径。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