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比喻句的“试金石”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an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潮》被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编,有的选编在四年级(如人教版、鄂教版、浙教版等编排在四年级上册,北京版选编在四年级下册),有的选编在三年级(如鲁教版选编在三年级下册)。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明喻、暗喻、借喻等修辞手法,将钱塘潮写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如临其境。然而,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经常碰到教师将“疑似”比喻句当成比喻句教学的现象。
  那么,应该怎样判断比喻句呢?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比喻,比喻有什么特点。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汉语》中说:“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某些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里强调:“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又必须在其整体上极其不相同”“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类似”。 钱钟书先生在笔记体巨著《管锥编》里说:“凡喻必以非类”“譬喻以不同类为类”。陈昌宁先生说:“相似点被称为比喻的灵魂,是比喻存在的基础”“相似点是沟通本体、喻体的桥梁”。(陈昌宁.从相似点看比喻与比较的区别[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3):1.)刘大为先生说:“比喻利用的是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关系。”(刘大为.“凡喻必以非类”、“同类作比即比较”的质疑与比喻理论的建构[J].修辞学习,2004,(02):16.)
  综合分析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比喻的构成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而且这两个事物必须属于“本质不同”的或者说“整体上极其不相同”的两个类别。当然,这里的“类别”是相对而言的小类别,比如“他像一棵小草”中的“他”和“小草”,前者是人,是高级动物,后者是植物,相对于动物和植物而言,二者属于“本质不同”的两个类别,但是相对于“生物”而言,二者是同类的。二是这两个事物之间至少有一点极其相似,而不是相同、相异或者差不多。
  这两点是判断比喻句的“试金石”。下面,我们就用这个“试金石”分析《观潮》中的几个句子。
  1.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这是从远处看江潮涌来的情景。句中的“一条白线”指上文所说的“潮”。何以见得呢?我们把前后三句话联系起来读一读就明白了:“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因为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距离很远,水面很宽,又因为远小近大的视觉“欺骗”,人们肉眼所见的只是很远的地方出现的一根像线那样细的白白长长的水条,那就是远处的浪潮。浪潮与白线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且有相似之处:二者细长细长的形状相似——白线那么纯洁,那么纤细,那么柔弱,展现的是一种俊秀的美,这与后文所描述的近处浪潮的气势磅礴的美形成鲜明对照。
  显然,这里用的是比喻中的借喻,作者把远处的浪潮比作白线,只是本体“潮”不在本句中,而是在上一句话里,需要读者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正如《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所言:“根据比喻的构成要素(本体、喻体、喻词)的不同,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借喻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是作者笔下近处浪潮的特点之一。怎么会形成一堵白色水墙呢?学生先要了解钱塘潮的成因:由于钱塘江江口外宽内窄,外深内浅,呈喇叭形,致使从宽阔江面涌来的浪潮受到地形约束而潮头涌起,蔚为壮观。
  “浪”与“墙”属于“本质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有相似点吗?不妨想一想,墙有哪些特点?坚硬、结实、平整、陡峭……再联系前面的修饰语“两丈多高”想一想,如果你站在两丈多高的墙下面(注意:不是两丈多高的房子的外墙,而是孤零零的、随时可能倾颓的一堵墙)抬头仰望,有什么感受?有安全感吗?绝对没有!你只会有压抑、危险、恐怖等感受。由此可以体会到文中所写的“浪”与“墙”之间的相似点,进而想象钱塘潮的高和陡,体会其气势磅礴之美。作者用“形成”连接本体“白浪”和喻体“水墙”,构成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但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4~185.)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一句写的是作者笔下近处的浪潮的又一特点。作者把不断长高、汹涌而来的白色浪潮比作千万匹奔腾而来的白色战马,形象地描绘出潮头耸起、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表现出大潮的非凡气势。
  这一句中,越来越近的“浪潮”与千万匹齐头并进的“战马”属于“本质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的相似点,作者交代得非常清楚,即“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是汹涌澎湃、势不可当、所向披靡的气势,同时还伴有震耳欲聋的声音。有色、有形、有声,这就是钱塘潮的声势浩大之美。这里作者运用的是比喻的常见形式:明喻。
  4.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把这个句子錯判成比喻句的罪魁祸首应该是“好像”。其实,“像”“好像”这类词不仅表示比喻,还可以表示比较、推测(判断)、想象(联想)、举例、说明(解释)、感觉(往往是错觉)等。 这个句子里的“好像”究竟表示什么呢?笔者认为表示比较。刘大为先生说:“比较是一种逻辑方法,比喻却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严格地说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它们并不在一个可以相提并论的层面上。任何一个比喻都包含了一个比较,没有比较,本体、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关系就无从确定。”(刘大为.“凡喻必以非类”“同类作比即比较”的质疑与比喻理论的建构[J].修辞学习,2004,(02): 16.)由此看来,比较和比喻虽然属于不同范畴,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没有比较,比喻就无法成立。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拿现场听到的浪潮声与曾经听过的闷雷声进行比较,传递出“两种声音差不多”的信息。闷雷的声音一般人都听过,有印象,而远处的钱塘潮的声音,没有到过现场的人不知道,作者这么一比较,读者就明白了。可见,句中并无“本体”和“喻体”可言,只有“响声”一个事物;也没有相似点,只有“差不多”。因此,这个句子不是比喻句。
  5.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个句子里,也没有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如同”后面的“山崩地裂”与“好像”后面的“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都是对“那声音”的特点的阐述,回答了“那声音怎么样”的问题。事实上,现场并没有“山崩地裂”,也没有出现“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种情况。这只是作者的一种感觉、一种意念而已。因此,这里的“如同”“好像”不表示比喻,而表示一种感觉,一种意念,而且结合前后文,读者很容易判断出这种“感觉”是“错觉”,所以这里没有比喻,只有夸张。
  综上所述,《观潮》一文中有的句子运用了“犹如”“好像”等词语,但不一定都表示比喻,有的句子没有用“像”“好像”等词语,却是比喻句。教师研读文本时,要运用判断比喻的“试金石”对具体句子做具体分析,切不可主观臆断。
  (作者单位:杨美芳,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张菜华,武汉市蔡甸区第六小学)
其他文献
王安忆简介  王安忆,上海人,中国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她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王安忆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总数已达500万余字。曾经十多次获得国内外的重要奖项,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上海市政府设立的上海市文学艺术奖的最高荣誉奖项——第四届上海市文学艺术奖优秀成果奖,并在2002年获得我国文学界大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她的许多作品被译成英、德、荷、法、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教学研究的重点也从对教材的关注转变到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教师不再单纯地思考“教什么”,而是更多地思考“如何教”。从平时的听课调研中,笔者发现:有些课堂虽然注重学生的活动,却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思考;看似紧凑的教学节奏,贯穿始终的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为此,笔者在本学科组内开展了一次专题研究活动,以《探究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为课
通过单元整体建构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笔者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个单元进行整体建构,形成“分数乘除法”单元主题教学,使学生通过深度探究实现对知识结构及其形成过程的有意义理解,以及方法的有效迁移。  一、调研先行,确定学习目标  单元主题教学目标是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关键,是基于知识内容的本质及学情确定的。  1.内容分析  分
“‘记·迹式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评价及意见,以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看法、数学知识的应用等。对于学生的‘学’而言,数学日记可为学生展开数学思维、巩固课堂所学留下痕迹,可为学生查漏补缺、纠偏养正留下印迹,可为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解决现实问题留下‘足’迹;对于教师的‘教’而言,借助数学日记,教师不仅能针对性地掌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情况,审视学生的数学思维
运用比较阅读法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使其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欣赏能力。笔者以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的诗歌《敕勒歌》和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比较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及思考。  精心选文,巧妙组元  將形式不同的两个文本组成一个学习单元教学,主要是因为它们有如下相似之处:一,主题相同。两篇文章都以“草原”为主题。二,写法相似。《敕勒歌》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诗歌的前几句写静景,
《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广受年青人的欢迎,是日本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村上春树因此而更为人知悉。该书封面由村上春树亲手设计,以红绿色为上下册封面主体并加注:“百分之百的爱情小说”。  “那有什么要紧?反正不管什么牌子都一样不好抽嘛!”她说。跟着就将万宝路的红色硬纸盒端在手上转着玩。“我上个月才开始抽的。其实我也并不是真想抽,只是突然想试试看而已。”  “为什么会突然想试?”  阿绿将摆在桌上的两只手掌交叉
1.野画眉  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  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吁吁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  然后,她叫了一声桑吉卓玛。  侍女桑吉卓玛应声端着另一个铜盆走了进来。那盆牛奶给放到地上。母亲软软地叫道:“来呀,
傍晚,细雨,润心田。微风,柔吻她的芳菲嫩脸。  她,倚靠屋门,忧伤,徘徊,凉透她19岁的少女心间。  楼外,柳絮纷飞,缠缠绵绵。蝶儿翩跹,萦绕花丛边,如她的芳华,悄然落幕花园。她泪水潸然。画面,在她的脑海里显现。5岁那年,一场意外,夺去她的双眼。从此,黑暗,浸透着她的芳华连年。柳叶,绿了,黄,一年又一年。她的期盼,从未改变。  门外,拾荒少年,姐,你看,花,开得多灿烂!  她笑容惨淡:我,看不见…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小说长达近50万字,是陈忠实历时六年艰辛创作完成的。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4届茅盾文学奖。已被改编
期末复习课作为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如何在复习课这一熟悉的地方生成新的风景?  解读教材,把握学情  教材在编排中以“新”百数表的建构和探究过程为主线,对数的顺序、数的序数含义、数的组成、位值、数的排列规律等进行梳理,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感受数量的多少,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新”“旧”百数表对比,感受变中不变的数学思想,同时,选百数表中的数,使100以内的加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