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魏书生说:“管理是集体的骨架。”有良好的管理,事情才会有头有绪,集体才会像一架健康的机器有序地运转。班主任有时会有这样的困惑,感觉付出了很多,对待班级管理已经很尽心尽责了,但是还是管理不好班级。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会制定 “班规”来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这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奖”与“罚”。 “奖”与“罚”都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前者是用肯定性的评价来教育学生,后者是用否定性的评价来教育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如何运用“奖”与“罚”呢?
1明确“奖”与“罚”是班级管理的手段
当我们建立班级班规时,一定会有“奖”有“罚”制度,因为没有“奖”与“罚”的存在,班级班规是一个无法实施的制度。只罚不奖的班级班规,是没有执行的积极性,只奖不罚的班规更是没有约束力。所以我们的班级班规,不但要有奖有罚,而且要告知全体同学。并且我们“奖”时,要面对全体同学,“罚”时,也要面对全体同学,只有这样我们的班级班规才有权威性,才能更好的贯彻和实施。
我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小组评比制,将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情况进行评比,用分数形式呈现。一星期小结一次,得分高的为优胜小组,奖每人两个“笑脸”,小组得分取得五次优胜,奖给小组成员一人一支钢笔。得分为负分的小组受罚,负多少分,就罚站多久。在课堂纪律方面规定:对于上课认真专心听讲,发言积极,坐姿端正的同学奖励一个“笑脸”,对于上课不认真,做小动作,说话等违纪现象的同学,第一次老师口头批评,第二次老师将其名字写在黑板上,如果能马上改正并且积极发言者可将名字从黑板上檫掉不予追究,如果到下课时名字还是在黑板上那就接受惩罚,摘掉一个“笑脸”,课间不能出去玩,在教室里把当天上课的内容抄一遍。
2实施“奖”与“罚”的目的是规范
我们制定班级班规的目的是:要用班规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达到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奖”和“罚”只是一个手段而绝对不是目的。“奖”,是通过“奖”来鼓励学生,用“奖”树立榜样,达到向榜样学习的效果,从而达到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罚”,是通过“罚”来教育学生,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养成对自己错误行为负责的习惯,最终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例如我在卫生方面做如下规定:为了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卫生,不乱丢垃圾的良好行为习惯。我在班上做出以下规定:对于能在教室以及校园内,看到有垃圾能主动捡拾起或打扫者,只要有同学或老师证明就由班干部记表扬一次,三次表扬换一个“笑脸”,五个“笑脸”换一本笔记本,而对于破坏环境卫生乱丢垃圾者,已经发现就由老师或班委罚他打扫教室、打扫公区。
在“奖”与“罚”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对”与“错”,约束了行为,规范了常规。
3实施“奖”与“罚”时,尺度要一致
在工作中,因人而异、随性而定的“奖”与“罚”,在班级管理中常常出现。通常情况下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我们会奖得过高,罚得过低。而对于成绩差的同学,我们就会奖得过低,罚得过高。我们在“奖”与“罚”的过程中,实施双重标准,这对于我们的班规实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这样成绩好的同学会认为班级班规,对于他们没有约束力,而对于成绩差的同学会认为班级班规是专门针对他们制定的,最终使得我们的班规无法实施,毫无权威性和约束力。
在开学初,我利用班会与学生讨论班级班规和得分细则,讨论结束,达到一致,在今后的小组评比中就依照得分细则进行,不因某人而特殊化。如:早读前,负责打扫卫生的小组能将教室公区打扫完,小组得“5”分,还能打扫干净的又得“5”分;没完成作业的,摘掉笑脸一个,并扣掉所在小组“5”,到放学前还未能补交的扣“10”分,补交上了,不扣分;大课间活动不遵守纪律的,扣所在小组分数,一人扣“2”分,遵守纪律的给所在小组加分,一人加“2”分。
“奖”与“罚”标准定出,实施时遵照执行,小组该加多少分,该扣多少分,学生明明白白,不讲私情,公平对待,尺度一致,从而达到同学们用班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同学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在小学的班级管理中,“奖”与“罚”的运用是普遍存在的。 正确运用“奖”与“罚”,使班级管理取得了一次次的成功,激励了先进,鞭策了后进,营造了班级的正确舆论。这对于形成优良的班风,使班级走向良性运作的状态,从而为完成班主任“带好班级、教好学生”的工作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1明确“奖”与“罚”是班级管理的手段
当我们建立班级班规时,一定会有“奖”有“罚”制度,因为没有“奖”与“罚”的存在,班级班规是一个无法实施的制度。只罚不奖的班级班规,是没有执行的积极性,只奖不罚的班规更是没有约束力。所以我们的班级班规,不但要有奖有罚,而且要告知全体同学。并且我们“奖”时,要面对全体同学,“罚”时,也要面对全体同学,只有这样我们的班级班规才有权威性,才能更好的贯彻和实施。
我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小组评比制,将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情况进行评比,用分数形式呈现。一星期小结一次,得分高的为优胜小组,奖每人两个“笑脸”,小组得分取得五次优胜,奖给小组成员一人一支钢笔。得分为负分的小组受罚,负多少分,就罚站多久。在课堂纪律方面规定:对于上课认真专心听讲,发言积极,坐姿端正的同学奖励一个“笑脸”,对于上课不认真,做小动作,说话等违纪现象的同学,第一次老师口头批评,第二次老师将其名字写在黑板上,如果能马上改正并且积极发言者可将名字从黑板上檫掉不予追究,如果到下课时名字还是在黑板上那就接受惩罚,摘掉一个“笑脸”,课间不能出去玩,在教室里把当天上课的内容抄一遍。
2实施“奖”与“罚”的目的是规范
我们制定班级班规的目的是:要用班规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达到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奖”和“罚”只是一个手段而绝对不是目的。“奖”,是通过“奖”来鼓励学生,用“奖”树立榜样,达到向榜样学习的效果,从而达到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罚”,是通过“罚”来教育学生,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养成对自己错误行为负责的习惯,最终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例如我在卫生方面做如下规定:为了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卫生,不乱丢垃圾的良好行为习惯。我在班上做出以下规定:对于能在教室以及校园内,看到有垃圾能主动捡拾起或打扫者,只要有同学或老师证明就由班干部记表扬一次,三次表扬换一个“笑脸”,五个“笑脸”换一本笔记本,而对于破坏环境卫生乱丢垃圾者,已经发现就由老师或班委罚他打扫教室、打扫公区。
在“奖”与“罚”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对”与“错”,约束了行为,规范了常规。
3实施“奖”与“罚”时,尺度要一致
在工作中,因人而异、随性而定的“奖”与“罚”,在班级管理中常常出现。通常情况下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我们会奖得过高,罚得过低。而对于成绩差的同学,我们就会奖得过低,罚得过高。我们在“奖”与“罚”的过程中,实施双重标准,这对于我们的班规实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这样成绩好的同学会认为班级班规,对于他们没有约束力,而对于成绩差的同学会认为班级班规是专门针对他们制定的,最终使得我们的班规无法实施,毫无权威性和约束力。
在开学初,我利用班会与学生讨论班级班规和得分细则,讨论结束,达到一致,在今后的小组评比中就依照得分细则进行,不因某人而特殊化。如:早读前,负责打扫卫生的小组能将教室公区打扫完,小组得“5”分,还能打扫干净的又得“5”分;没完成作业的,摘掉笑脸一个,并扣掉所在小组“5”,到放学前还未能补交的扣“10”分,补交上了,不扣分;大课间活动不遵守纪律的,扣所在小组分数,一人扣“2”分,遵守纪律的给所在小组加分,一人加“2”分。
“奖”与“罚”标准定出,实施时遵照执行,小组该加多少分,该扣多少分,学生明明白白,不讲私情,公平对待,尺度一致,从而达到同学们用班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同学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在小学的班级管理中,“奖”与“罚”的运用是普遍存在的。 正确运用“奖”与“罚”,使班级管理取得了一次次的成功,激励了先进,鞭策了后进,营造了班级的正确舆论。这对于形成优良的班风,使班级走向良性运作的状态,从而为完成班主任“带好班级、教好学生”的工作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