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自我设想的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创造力培养的研究。首先是对创造力培养的相关知识及研究的简单介绍,然后,分析我国现阶段高中英语一味“应试化”对学生学习英语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创造力的培养的必要性;最后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总的高度提出了此类课程的设计原则、指导原则、实施原则及评价建议。
【关键词】高中 英语 创造力
创新,是整个时代的要求。而谈到创新,关键是对创造力的培养。一般而言,我们在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时都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创造思维的训练,二是以实践活动的形式逐步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心理品质。英语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公民素质的轨道,是当前我 国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然而单纯地以应试为目的而产生诸多弊端的应试教育,从英语教学方面来看,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弊端:
1.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单调的“应试”体制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过分注重书面理解,而忽视更为重要的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方式的高中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成为了“英盲”——只会做题而不会表达。
2.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几次课改轰轰烈烈,但最根本的考试制度没有多大变化,仅局限于题型变化而已,学生还是单纯死学知识。
3.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以选拔教育为目的,又以考 试作为选拔的手段,结果是导致教师最关心的只是分数,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不去探讨语言素材的深刻内涵,同样也会造成学生的道德、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缺陷,影响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要使英语教学既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教学,又不至于影响学生整体的、个性的发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入创造力的培养是尤为重要和关键的。
一、课堂内容设计
1.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辅导活动主体 的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入的创造力培养要以学生为出发点。
2.整体性发展原则。之所以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要渗透入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目的就在于借此逐步矫正传统应试英语教学中的错误——将英语学习与英语运用分离。任何学科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学生的整体性发展,所以,无论从事哪一学科的教学,教师都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身心 整体的和谐发展。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创造力培养的设计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创造意识与自主意识的培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创造力培养的首要阶段是从学生关注的歌曲、娱乐、杂志、网络中让学生自主找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英文话题、歌 曲等,而且在此之前要告诉学生,不管你们采取怎样的形式来介绍自己的搜集成果,最终的目的是要吸引班上其他同学的注意,让他们喜欢你的介绍。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加强他们的自主意识,潜在地将学生平时的嗜好与学习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增长文化意识,丰富他们的词汇。
2.在听、说、读、写中加强创造思维的训练。教师十分有必要为学生制造一个使用语言的情景和氛围,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在一定的情景里用英语,在参与中领会学英语的真谛。
3.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注重学习经验的积累,定时举行个人英语学习经验的交流。这样做不仅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而且也能为学生发展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提供帮助。
三、课堂实施三个注意
1.注意实施方式的灵活 性。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实施方式。一是可以增加参与的人数和范围。二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注意实施途径的有效性。要使培养目标有效实现,教师对整体的课程目标、内容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注意实施过程的可操作性。因为一方面要考虑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这一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在实施过程中的对课程的进一步调整,以避免造成实施过程的过于理想而无法前进的局面。
四、课堂评价建议
对于这种知识性的语言学科的评价我们一般是通过学习成绩与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综合评定进行。而对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评价模式,我们仍采用由我国学者在借鉴外国课堂评价模式 上所形成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它是从课堂的目标设计、实施过程、结果这三个不同的方面对课堂进行的评价。以发展性评价模式为纵向评价的指导基础,而横向的评定可落实到对创造性思维的评定以及对创造性个性品质的评定这两个方面。对创造性思维的评定,可以具体落实到创造思维的三个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上。流畅性是指反应的速度,通常以受测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列出的有关观念的类别的数量为指标。变通性指反应的数量,通常以列出的有关观念的类别的数量,或解决同一问题所列出的不同方法的数目为指标。独特性指反应在统计上的不频繁性,一般依据同类受试者所提观念的百分比记分。这类评价技术适于在教育背景下使用,多用于提供给受试者测验项目。而在对实践活动的评价上,我们多通过教师的观察与应答性访谈,考察学生是否具有学科间的迁移能力及在生活事件上的灵活应用。评价的形式可采用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创造个性品质的评定,既有他评形式的,也有自评形式的。但在整个他评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观察或考察结果的客观解释与评价,并注意创造力的发展是极不确定的因素,应进行更为全面的综合评定。
【关键词】高中 英语 创造力
创新,是整个时代的要求。而谈到创新,关键是对创造力的培养。一般而言,我们在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时都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创造思维的训练,二是以实践活动的形式逐步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心理品质。英语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公民素质的轨道,是当前我 国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然而单纯地以应试为目的而产生诸多弊端的应试教育,从英语教学方面来看,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弊端:
1.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单调的“应试”体制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过分注重书面理解,而忽视更为重要的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方式的高中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成为了“英盲”——只会做题而不会表达。
2.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几次课改轰轰烈烈,但最根本的考试制度没有多大变化,仅局限于题型变化而已,学生还是单纯死学知识。
3.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以选拔教育为目的,又以考 试作为选拔的手段,结果是导致教师最关心的只是分数,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不去探讨语言素材的深刻内涵,同样也会造成学生的道德、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缺陷,影响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要使英语教学既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教学,又不至于影响学生整体的、个性的发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入创造力的培养是尤为重要和关键的。
一、课堂内容设计
1.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辅导活动主体 的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入的创造力培养要以学生为出发点。
2.整体性发展原则。之所以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要渗透入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目的就在于借此逐步矫正传统应试英语教学中的错误——将英语学习与英语运用分离。任何学科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学生的整体性发展,所以,无论从事哪一学科的教学,教师都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身心 整体的和谐发展。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创造力培养的设计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创造意识与自主意识的培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创造力培养的首要阶段是从学生关注的歌曲、娱乐、杂志、网络中让学生自主找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英文话题、歌 曲等,而且在此之前要告诉学生,不管你们采取怎样的形式来介绍自己的搜集成果,最终的目的是要吸引班上其他同学的注意,让他们喜欢你的介绍。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加强他们的自主意识,潜在地将学生平时的嗜好与学习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增长文化意识,丰富他们的词汇。
2.在听、说、读、写中加强创造思维的训练。教师十分有必要为学生制造一个使用语言的情景和氛围,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在一定的情景里用英语,在参与中领会学英语的真谛。
3.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注重学习经验的积累,定时举行个人英语学习经验的交流。这样做不仅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而且也能为学生发展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提供帮助。
三、课堂实施三个注意
1.注意实施方式的灵活 性。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实施方式。一是可以增加参与的人数和范围。二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注意实施途径的有效性。要使培养目标有效实现,教师对整体的课程目标、内容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注意实施过程的可操作性。因为一方面要考虑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这一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在实施过程中的对课程的进一步调整,以避免造成实施过程的过于理想而无法前进的局面。
四、课堂评价建议
对于这种知识性的语言学科的评价我们一般是通过学习成绩与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综合评定进行。而对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评价模式,我们仍采用由我国学者在借鉴外国课堂评价模式 上所形成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它是从课堂的目标设计、实施过程、结果这三个不同的方面对课堂进行的评价。以发展性评价模式为纵向评价的指导基础,而横向的评定可落实到对创造性思维的评定以及对创造性个性品质的评定这两个方面。对创造性思维的评定,可以具体落实到创造思维的三个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上。流畅性是指反应的速度,通常以受测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列出的有关观念的类别的数量为指标。变通性指反应的数量,通常以列出的有关观念的类别的数量,或解决同一问题所列出的不同方法的数目为指标。独特性指反应在统计上的不频繁性,一般依据同类受试者所提观念的百分比记分。这类评价技术适于在教育背景下使用,多用于提供给受试者测验项目。而在对实践活动的评价上,我们多通过教师的观察与应答性访谈,考察学生是否具有学科间的迁移能力及在生活事件上的灵活应用。评价的形式可采用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创造个性品质的评定,既有他评形式的,也有自评形式的。但在整个他评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观察或考察结果的客观解释与评价,并注意创造力的发展是极不确定的因素,应进行更为全面的综合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