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趣味”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语文课堂要具有趣味,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师生共同在课堂上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教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活力。
  生成性的课堂与传统的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与自己提前预设教案的吻合度,教师提前预设了问题和答案,甚至方法,过程成了唯一性的,不允许节外生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思维活跃,好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学生是被迫跟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学生也要花更多的时间揣测教师想让我回答什么。这样的学习过程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热情,有时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学过程也显得乏味无比,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在新课程理念下,就是要让语文课堂成为趣味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具有趣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趣味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相应地,教师在备课中,很容易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该考虑到学生,把学生当成重要的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
  二、巧妙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趣味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趣味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应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不要落入一言堂的老套。有些课堂,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其实骨子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生成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其实,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临时生成的问题,随着学生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这样,课堂也活跃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通过参与探讨、研究解决了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找到自己的价值,同样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很有意义的,把握的好,能使学生变换视角理解文章,教师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趣味,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有一颗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才能丰富自己。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学生回答时会见仁见智,但也有学生会故意出丑,也有学生会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如何来做呢?如果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他们就不会再对学习感兴趣,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学业的发展。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趣味”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业的发展。
其他文献
对于学生来说,爱是最好的教育,因为只有爱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幸福。对一位教师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都是初绽的蓓蕾。作为班主任,要切实地给予学生爱,要让这份爱得到感应,要让这份爱清洗一切污浊。  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德性。学生憧憬未来,热情奔放,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思维活跃,行为不拘一格,对于“美”拥有拥极大的热情。所以,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说教式”的德
期刊
在很多所谓的新课改语文课堂上,能够看到精彩的“表演”, 能够看到花哨的“拓展”,却看不到教师引领着学生对文本词句的反复咀嚼和用心玩味,学生甚至对文本都没有读熟,更谈不上熟悉与体味,朗朗的书声成了“物以稀为贵”。究其根本,是教师对文本的语言“没有感觉”,没有从文本中挖掘出蕴涵思想和情感魅力的词句。这样的语文课,往往给人以“飘忽”和“空洞”之感,何来的“语文味儿”?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品味
期刊
现在,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小学生的在校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综合素养和各项技能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可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另一种担心,有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校学习时间短了,教师面对面的教授和交流少了,所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好,成绩下降了。  不可否认,学生成绩的下降与此有一定关联。但是,我们不可能舍大取小,以此就又走“应试教育”的老路。那么,我们就可以不要成绩了吗?在我看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
期刊
近日,读2015年第8期《中学语文教学》上付胜芳先生的《不变·变·不变》——《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设计及张克中先生的简评和编后絮语,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要改变阅读教学特别是小说教学的尴尬局面,必须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从整体到局部,抓住言语形式设计教学内容,才能深入作品内部,探得作品的深刻内涵。  一、这样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比比皆是  读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设计,联想到很多教
期刊
无论日常训练还是考试,古典诗歌阅读鉴赏是学生普遍感觉较难的一个题型。在经过大量的题目训练之后,绝大多数学生得分仍然徘徊在4分左右,原因何在?  为了提高学生古典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提升得分,语文教师曾经做过很多专题研究,拿出过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出过很多专题课型。《山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古诗文阅读关于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期刊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和表达能力,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对照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一般要求,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问题一,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
期刊
刘兰芝聪慧贤淑、美丽善良、勤劳能干、知书达理、忠于爱情 ,是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里塑造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生活中兰芝不管怎么做却始终得不到焦母的欢心和认可,最终被焦母所遣,落个自赴清池的悲剧下场。什么原因呢?除了无子说、门第说等等以外, 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焦母的恋子情结直接导致了兰芝的被遣,是焦母亲自制造了这场家庭悲剧。  从全诗描写可看出,焦母是一位中年寡妇,因为诗中始终没有出现焦父的故
期刊
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新的理念,必然带来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引起学习上的革命。我们在实施以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时,重要的着眼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如何顺应新课程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一、改变“学习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为宗旨,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
期刊
什么是言语?言语是把语言组织成句子,写出文章,构成文学,负载文化的过程。言语的基本意义是语言的运用和结果,它的存在方式即言语形式,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大至体裁、结构,小至词语的选择、修辞、标点等。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而不是它的表达内容,虽然在品味形式的同时也在理解内容,但它的目的主要不在把握内容,而是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简言之,在读写听说活动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