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德育教育金字塔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y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家庭和学校则是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和优秀品性影响最大的两个阵地,家校共育这一模式的应用方兴未艾。为了避免家校共育流于形式、失去效用,必须牢牢抓住学生、家长、教师这三个基本点,以班级延展活动为基本面,合理有效地设计各种班级主题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筑起牢固、稳定、卓有成效的德育教育金字塔。
  [关键词]德育教育;三点一面;主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91-02
  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家庭和学校教育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曾经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为此,同行们在家校共育上做出了很多探索。但流于形式;场面热闹,效果不佳;各项活动缺乏长期效果等问题也常常存在。笔者也就家校共育进行了探究,并逐渐有了较为完整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协调好三个基本点,立足于一個基本面,构筑一个德育教育金字塔。
  一、合理协调三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在德育教育体系中,学生、家长和教师是三个主要角色。这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互信、交流顺畅的关系。
  第一,马卡连柯指出:“学校应当领导家庭。”无论是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效果,还是教育环境、设施、资源,学校教育都处于主导地位。对于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来说,应该对教育理念缺失甚至谬误的家长,给予耐心引导和帮助。但教师决不能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这样会起到相反的效果,甚至会引发和激化家校矛盾,教师应该扮演好“引领者”“协调者”的角色。
  第二,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家长对孩子德育教育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但因为理念、方法的缺失,亲子关系的特殊性,家庭德育教育状态堪忧。家长一定要与学校教育相协调,若与学校教育相互独立,理念背离,则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乃至影响孩子的一生。苏霍姆林斯基就此论断:“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第三,在德育教育中,孩子的作用和地位最易被忽略。他们往往被视为单纯的被动接受者,这会直接导致德育教育的事倍功半。必须正视孩子本体的作用,要与他们尽可能地进行平等交流,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家长、教师这三者之间平等互信的关系,既可让家长全面、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品行、习惯、学业的综合信息,又能让教师全方位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以及具体的家庭教育环境;既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家长对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态度,又能够增强家长群体间的交流;同时,教师、家长也能了解孩子们较为真实的感受,从而开展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德育教育活动。有了这样的关系保障,我们的德育教育金字塔就有了稳定、可靠的立足点和支撑点。
  二、有效把握班级活动基本面
  在当前这样一种多元化、信息化的开放时代,如果仅仅沿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把班级活动的开展仅仅界定为班主任的专利和学生们的权利,已经完全落伍了。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各种“家校共育”的活动。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来的教育实践,把家长引入班级活动中,并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做了一些探索。
  1.主题活动系列化
  基于“家校共育”理念的班级活动,千万不能做“一锤子买卖”,必须坚持长期化、系列化,否则,活动既会造成家长的负担,带来的影响也一定不会持久,自然会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事倍功半;同时,在进行活动设计时,也一定要让家长和孩子能够共同参与,共享快乐。
  笔者在班级中先后开展过“阅读”“感恩”“远足”等系列活动。每个主题都会持续开展,互为补充,而且每次活动都是由孩子、家长、教师共同协作完成的,通过让大家都直接参与到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中,使得德育教育内化到整个活动之中,影响到每个参与者。
  这些包含亲子元素的系列活动的开展,保证了德育教育能体现在孩子们成长的各个环境、过程,家长们也经常能受到科学教育理念的熏陶和优秀家长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品行习惯,教师、家长、孩子之间的关系,都通过一次次的系列活动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2.主题内容精细化
  我们设计班级活动时,一方面一定要有一个精确的主题,让孩子和家长都能知道这类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另一方面,活动内容的设计要保证细致,必须要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不能让孩子或是家长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
  笔者一直基于这些原则,在班级中坚持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这其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是在读书笔记中,设计一些要求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共同参与完成的题目,这样可以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孩子们的阅读实践过程,也让他们彼此有更多的交流和了解,逐渐增强对相互真实情感世界的认知。
  3.活动角色多样化
  我们开展“家校共育”的各类班级活动,主要目的还是让孩子和家长们和谐共进、共同成长。所以,我们在筹划和设计各种班级活动时,应该考虑到让孩子们、家长们的角色在活动中有所变化。其实,只要有意识地设计和引导,这种角色的变换是可以体现在各种班级活动中的,有时孩子与家长会成为合作者,有时孩子们会成为指挥者,而家长则会变成小组成员等等。我班开展的“家长讲堂”和“小鬼当家”系列活动,就让家长、孩子纷纷走上了讲台。这种新奇的体验,角色的变换,促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不同状态,对自己孩子有更好的认知;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家长们的教育理念。
  三、德育教育金字塔的良好效应
  在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班级活动开展过程中我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孩子、家长和教师三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处越来越顺畅融洽,给德育教育带来了良好的效果。
  家长与教师多次合作后,家长与教师之间有意见能做到及时沟通、及时协商、及时处理。渐渐地融洽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合作伙伴关系,促使家长给予班级的教育工作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家长在参与了班级活动后,也慢慢地了解了学校教育,更重视在家庭中开展与学校一致的教育活动,开始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能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对子女的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家庭的教育活动与班级教育活动形成了有效的相互促进。
  更生动、更具体、更生活化的各种班级“家校共育”活动,也让孩子们越来越容易接受,甚至主动要求开展此类活动并积极参与,他们更加容易理解教师、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班级教育实践证明,协调好孩子、家长、教师三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和平衡,把握好班级主题实践活动这个基本面,在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中,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家长和孩子都积极参与到德育教育活动中来,这样的“家校共育”,达到的效果是可喜的,可以说我们的德育教育正在努力向“润物细无声”的方向迈进。
  [ 参 考 文 献 ]
  [1] 樊平军.家校互动:形式、内容及现实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0(6).
  [2] 徐金贵,颜辉荣. 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1999(1).
  [3] 王金华. 家校共育基础教育管理模式的操作与执行——德育改革的思路与出路[J]. 中国教育学刊,2012(2).
  [4] 黄丰坤,刘乃朴. 找准抓手,打造家校共建新常态[J]. 河北教育(德育版),2015(5).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 要]Checkout time板块重在考查学生对单元所学语言的掌握情况,并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和提升。“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更为关注学习活动的真正发生,保障学生享有更多的独立、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权利与机会。它能有效优化Checkout time板块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以学习为中心 自主 合作 阅读 需求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摘 要]随着少儿音乐新课改的推进,少儿音乐新课程开始了全新的理念和丰富的内容,且突显审美教育的本性,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走近音乐,让音乐丰富少儿的精神生活,让音乐提升少儿的心灵。  [关键词]音乐教学 审美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3-072  增强审美素质教育力度,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摘 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在心理上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变得有些内向和害羞了,害怕失败;上课发言不积极;有的孩子面对考试分数,会比较脆弱和敏感,害怕失败和挫折等,因此,在这个阶段,必须非常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 自信心 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4-087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伴随着《牛津小学英语》的普遍使用,以及《牛津初中英语》的逐步实施,小升初英语衔接问题很快就成一个共性问题摆到了一线教师的面前。身为小学英语教师,经常听到初中教师抱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几个学期的观察和研究,笔者试从原因和对策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初英语衔接困难的原因  1.教材表述的不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小学阶段所采用的教材往往比较生动、形象,贴近此阶段
[摘 要]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应开展学情分析,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教师要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期望,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的心理变化。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根据学习意义进行深度教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自从学校对低年级学生不布置家庭作业开始,我们不难发现:放学后学生们大多数在家看电视,有的钻进网吧打游戏,还有的三五成群下河捉鱼、摸虾或乱窜成一群“无业小学生”。学生的校外安全引起了很多家长的不满,于是有些学校重新对低段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但反复地听、读、写、练,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学习的压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使语文作业走出反复操练的泥沼,让它飞扬学生的个性呢?  一、巧用策略:给学生一对自信的翅膀 
拼读是学生理解与记忆词汇的前提,是学生理解单词的基本语音、词义、形态的基本能力,是奠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有力保障。《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了解基本的拼读规律,能够根据拼读规律,读出一定量的单词。可见,在小学高年级英语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喜好新鲜事物,认知依赖于具体事物,注意力缺乏持久性与稳定性等心理活动特征,在词汇的教授过程中,积极挖掘单词拼读的有趣成分,将拼读规律的教学融入说唱
[摘 要]在学习中,学生“敢于提问、善于设问”是富有创造力的表现。但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仍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提问,基本处于“机械学习”状态,为了转变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关键词]问题 教学 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9-040  传统教学中,英语教师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导位置,
[摘 要]学校教育所承担的责任之一是培养终身的读书人。身为教师的我们,应先自己读书,再带动学生读书,这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幸福。让阅读成为悦读,让快乐在阅读中扎根。  [关键词]阅读 悦读 信仰 锤炼 完善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92  一、团队引领——坚定阅读信仰  我校成立了“8 1”工作室,即在8小时工作
“数学日记”是学生自我化、自动化叙说的一种方式,是学生对老师、对数学、对课堂、对学习的一种主观认识和“真情表露”。 孙旭花老师在《美国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日记”》一文中指出:“数学日记,就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对每次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评价及意见,其中包括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数学日记”能拉近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拓宽老师、家长和学生交流的空间,融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