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zxc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里夫金所描绘的世界
  新世纪以来,探讨新工业革命的书籍和报道不断涌现。英国《经济学人》杂志4月推出“第三次工业革命”专号,集中谈论数字技术给先进制造业带来的颠覆性改造。这一专号迅速在财经人士和各国意见领域引发关注。在全球经济仍未摆脱危机的压力下,人们需要能够引领未来的新创见。
  里夫金所展示的图景,远比《经济学人》更为宏大。在里夫金看来,那本杂志只是讨论了制造业,而忽视了背后一个更大范围的经济样式转变,“让3D打印成为可能的,是互联网、能源矩阵的转型,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
  里夫金认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本身并不会造就新的工业革命。要想产生新的工业革命,新通信技术必须和新能源体系结合,就像历史上的每次重大经济革新一样。当下,我们正在走向新的通讯革命和能源革命的汇合处。这就是他所倡导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具体内容,里夫金自1990年代末起在欧洲和北美不断地宣讲和游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即是这一内容的系统讲解。
  在这一规划中,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包含五大支柱:一、使用绿色能源,从传统能源向可再生新能源过渡;二、每一座建筑都将成为绿色发电厂;三、使用氢等先进技术储存电力;四、模仿互联网建设“智能电网”,或者叫能源互联网,使人们像分享互联网信息一样分享绿色电力;五、交通绿色电动化。
  在里夫金的畅想里,新技术的发展可以把每栋建筑变成发电厂,因此,数亿人将可以在家、办公室、厂房生产可再生资源。此外,新技术的发展也将改变电力传输的模式。除了生产自身用电,还可以将剩余的电力用氢等先进的储存方式储存起来,然后通过像互联网般的“能源互联网”将之出售、分享。
  迄今为止,这是所有新经济模式乃至新文明设计方案中,最为系统也是最具乐观精神的一种。里夫金的书应和了当下人们对于传统工业文明弊端的反思。自1970年代罗马俱乐部推出《增长的极限》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亟须替代之路。当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世界,主要经济体几年之后仍然陷于政治、经济困境之中不能自拔之时,人们更加迫切地寻找出路。
  里夫金的倡议在提供信心和演示前景方面,非常及时。正置身于全球性经济不景气的世界各国,需要这一强心剂。如果真如他所描述,石油文明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模式已走到尽头,那么,深刻的转型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欧洲梦”能成真吗?
  里夫金不仅就新产业革命提出了完整的构想,还致力于推动各国政府和产业界的实践。他在欧盟国家赢得了最多的听众。根据欧盟计划,到2020年欧洲电力将有20%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达到30%。在德国,这场革命已经发生。德国已经确立目标,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其能源总需求的35%。
  最重要的是,欧盟的新经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基于里夫金倡议所发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就是说,欧盟同时致力于在里夫金所规划的“五个支柱”中进行大规模投资。因为这五个支柱如果分别孤立地存在,毫无意义;只有互相配合,相互联系,建立起一个集成的基础系统才有意义。
  就此一点,里夫金对美国的新能源政策非常失望。在他看来,奥巴马犯了根本性错误——虽然提出绿色经济战略,但却将经济刺激计划资金分别投在一个个孤立的实验性项目上,而项目之间彼此没有联系,其结果,基础设施还是没能建设起来。
  人们无法预计眼下正受困于主权债务危机的欧盟,是否能借助里夫金的大胆计划走出危机。因为这是个长时段的问题。我们深知,对于像“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样宏大的概念,以及其后所必然伴随的社会和经济转型,里夫金提供的只能是其中的一种方案。但是,只要这种方案契合今天的经济和技术水平,只要它能展示出前景,帮助拯救被石油祝福同时也被石油诅咒的现代社会,那么它就有重大的意义。
  与自己的母国美国比起来,里夫金似乎对欧洲情有独钟。几年前,他曾出版过倡导欧洲社会模式的《欧洲梦》,该书曾在布鲁塞尔引起很大的轰动。所谓欧洲梦,是对于美国梦而言。在里夫金看来,这一梦想虽然一度为世界所钦羡,如今却因过度关注个人的物质获取,日益陷入消费主义而无法适应一个日益多样化和互相依存的世界。相比之下,新的欧洲梦则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活质量、社区归属和相互依赖。如果我们把包含里夫金畅想在内的欧盟“2020战略”当作这一欧洲梦的某种体现的话,那么,在这一战略中,确实内涵着一些颇具吸引力的因素。比如其最突出的部分:不以GDP增长为最主要指标的“巧增长”,把科技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自然和谐列为核心目标。
  里夫金所演示的欧洲梦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美国梦的另一种模式。今天看来,里夫金几年前的高调似乎不合时宜——眼下的欧洲正因为政治整合与经济整合的结构性错位而深陷主权债务危机,其社会模式也面临着民主/福利和经济效率的两难,迟迟找不到出路。但是,人们还是有理由相信欧洲将继续朝着一种新模式前进,它自战后以来的历史能够支持这一乐观判断。我们希望欧洲能走出自己的路,不同于美国的发展。同时,中国人也将寻找自己发展道路的模式。
  中国式的焦虑
  里夫金的著作在中国的热销大概并不令人意外。毕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目睹过许多类似这样描画未来社会趋势和变迁的书的畅销。从最早的托夫勒、丹尼尔·贝尔,到互联网时代的《未来之路》、《数字化生存》等等。那些书中所描绘的变迁从距离中国遥不可及,到感同身受。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国社会正与世界同步,直到成为塑造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的基本力量之一。
  可以说,我们对于里夫金们的书,仍然带有一丝焦虑。这是近代以来所遗传的发展之焦虑、深恐落后之焦虑。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其代价惨重。世界历史不幸告诉我们,现代化本身具有一种侵略能力。现代化一旦在某一国家或者地区出现,其他国家或地区为了生存和自保,就必然采用现代化之道。因为现代化作为一种理性化和效率化的过程,能够更有效地动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物力。针对这一侵略力量能做的最有效的自卫,则是以其矛攻其盾。任何想要自立的民族,只有迎头赶上。在现实版本中,这一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被缩减为工业化,进而再被简化为诸经济要素的重组,社会和政治变革也经常服务于这一经济目的。纵使今天的世界已全然不同,但这一得自历史的记忆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忽略。它仍在深层推动着中国人的集体行为,尤其是在其精英阶层。
  经济学家大都同意,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中国所演出的伟剧,大都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在里夫金所描绘的世界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已近末路,人类已经走向第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后果,除了伴随一个国家内部各种社会和政治关系的重新安排,也带来国际关系的重构。因为力量格局将发生改变。里夫金所设想的新革命,其国内和国际的深远后果将是什么,我们还不可能看清楚。唯一肯定的是,它将孕育着巨变。
  (作者单位:《文化纵横》杂志社)
其他文献
这些年,人们从新闻报道中看到西方社会的一些新现象:一方面是金融危机、财政危机、经济危机或增长乏力;另一方面,西方人却享受着奢侈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为了清洁美好的环境承受到高额的成本。在现代化早期,西方人曾经非常勤奋、敬业、雄心勃勃地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而如今,他们似乎不再有那样的进取精神,不再那样勤奋的工作,反而追求更多的休闲、娱乐,对金钱也表现出有点儿漫不经心的态度。在一些中国观察者的眼中,西
期刊
历史记忆的迷雾  得知韩国高丽大学崔官教授的《壬辰倭乱:从历史到文学——丰臣吉秀的朝鲜侵略战争》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我心中升起一种欣喜之情:这是早就该做的事情,现在做正是填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研究空白。  西谚有云,什么也没有学到,什么也没有忘掉。意思是讽刺那些不能正视经验直面历史的笨伯。也许从根性上看,我们人类不分民族均具有一种屡教难改的文化习性,即不论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还是不同部落、族
期刊
熟人社会中的“混混”在《乡村江湖》 一书中,陈柏峰通过考察最近30年乡村“混混”这个特殊群体在乡村社会中兴衰更替的过程,来回答中国社会变迁的大问题。在作者的笔下,混混从一群不安分的热血小青年,蜕变成为乡村市场、基层社会中的“超级势力”,从好抱打不平、替人出头,保护乡邻的“好混混”,蜕变成认钱不认人的“家门口的陌生人”,从以无所事事、打架斗殴为乐的游兵散勇的“二流子”,蜕变成为具有组织性、等级性的利
期刊
从“三角贸易”到“中心----外围”结构  施展:之前的三次对谈都是从政治层面谈外交问题。但是外交问题归根结底是构建或适应某种国际秩序的行动过程,而这个行动过程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国际贸易活动。可以观察到,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一种新的国际贸易结构正在形成,它将推动新的秩序的出现,这是我们思考外交哲学的一个基点。  于向东:对于国际关系的理解通常要从贸易活动及其结构的政治、法律、伦理蕴含这种层面来展开,
期刊
编者按:这一轮钓鱼岛事件所引发的中日之间激烈对抗的民族情绪,或是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的新高点。随着中国的崛起,海外对于中国民族主义的观察,愈发体现出一种世界的中国焦虑,他们怀疑,中国或许正发展出如二战前德、日那种具有地缘政治性质的民族主义乃至种族主义。  然而,从此次围绕着中日冲突的诸多表述来看,当下中国民族主义所体现出的特点,并非一种具侵略性力量的举国狂热那么简单。正如
期刊
蒙以养正  早就听说广东云浮在中小学开国学课的事了。  少儿读经、学国学,从上世纪90年代初人文学者王财贵在台湾倡导“儿童诵读经典”运动以来,俨然已在两岸三地形成一股强劲风潮。在中国大陆,从学院派面向社会的国学教育传播,到国家教育部门向教育系统倡议经典诵读进校园,再到民间“少儿读经运动”的风起云涌,也有近20年历史。今天,能够把《四书》倒背如流的小儿并不少见;每年我们都会在报纸、网络上看到用文言文
期刊
一、“第二次进城”  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过半。这表明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型社会。执政党正面临“第二次进城”的考验。这一次进城,主要挑战来自城市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治理。就其难度和挑战的艰巨性而言,丝毫不亚于新中国建国之初的“第一次进城”。  在过去的30年当中,中国有5亿人口迁入了城市。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人口的总和。有统计表明,在目前的2.2亿农民工中,有1.3亿明确表示希望今
期刊
编者按:近年来,中国群体性事件的普遍化与弥散化,其实是“压缩的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的结果。急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打破了过去一切熟知的生产与交往模式。松弛的城乡分立格局、全面市场化的劳动力流动、单位体制的废弛与社区的再造,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多元复杂组合,这一切都宣告了过去那种以人为分割、二元对立、呆板机械的定点治理模式的失效。中国正迈向一个结构多元、功能分化、利益交织的高风险社会形态。正如强世功所言
期刊
[编者按]杨平先生观察并探讨了台湾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空白:国民党转型的经验与教训。从一个执政的威权型政党,从一个执掌政权及全部党政军资源的政党,经历2000年丢失政权,并于2008年重新夺回政权,其间的政党调适、组织再造、职能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房宁先生则试图解释越南超越式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与中国共产党相比,越南共产党的社会控制力明显偏弱,最高权威呈现扁平化,这也导致越南国家能力的低下
期刊
近代以来,在列强当中,日本对中国的残害最重。创剧痛深的历史记忆,至今没有平复,时机一到便会爆发,转为激烈的言论和行动。但是,另一方面,对于日本,我们又缺少真正深入的理解。这个古代的藩属、近代的强敌、当前的对手兼伙伴,未来的角色将如何确定?下一个历史阶段,中国的发展能否再上一个台阶,怎样面对和解决日本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考验。下面,略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和魂的本质  戴季陶曾说过,关于日本文明,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