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新课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开展语文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语文”的学习观,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改变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尴尬境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 激发兴趣 启迪思维 展示自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语文活动课,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开放性,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突破传统理念,大力地倡导开展语文活动课,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语文活动课,不仅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到实处,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深远的积极的意义。
一、开展语文活动课,可以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求知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引导学生入门的最好老师。语文活动课就是靠围绕着“语文”开展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而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也跟着高涨了,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学生始终处于活动主体的状态中。教师则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只起一个点拔、引导的作用。
如我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让学生认真阅读,分组讨论,把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自编自演,然后交流谈体会。有趣的故事情节本身就吸引着学生,更何况学生们对演技就充满着好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读剧本、探究讨论到排演,尽管他们的演技很别扭,笨拙的动作,个性化(半文半白)的对白同样能赢得学生们的笑声和掌声,大家在活动中体会到了邹忌的三问三思、妻妾客的三答、齐王的三令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邹忌面对赞美所表现出来的冷静的态度、进谏的沉着、巧妙的劝谏使人油然起敬;妻妾客因身份地位不同所表现出不同的语气令人体会甚深,齐王的果断决策也让同学们佩服不已,后面的交流体会,学生们各抒已见,独到的见解,细心的发现,更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通过活动,学生们在欢笑声中掌握了知识,既培养了他们自己的合作、探究和思考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自己的表演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地做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在活动中起点拔、引导、提问的作用。
这种开放式的语文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去自主自觉地学习,不仅会提高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内在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让他们在创造中取得成就感,置身于快乐之中。
一个平时课堂不愿意发言的同学,由于在这节课上有了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从而改变了自己不爱“表现”的性格。在以后的每节课中,她一有机会就能抢答问题,在周记中她也谈到:这节课,我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我感觉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我能行!
二、开展语文活动课,可以启迪思维,让学生在探索中求真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仅靠基础课对教材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展活动空间,不断为学生提供进行活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中辨真伪,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在活动中培养创造才能。
如穆旦的《赞美》对于高中生而言是一首较为艰深的诗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现代派作品,一位老师在上该课时将学生带进了电子阅览室,告诉学生一些相关的网址,让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该文,有的学生找到了该文的录音,美美地听读;有的学生找到了名师上该课的实录,按照名师的设计思路来学习该文;也有的同学花大半节课时间来读穆旦的传记。离下课还有十几分钟时,然后再让学生交流他们网上学习的成果。在激烈的争论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将所查到的资料内化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
诚然,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背景资料或是评论文章,肯定能有助于学生增进对作品的理解。但我们又不希望看到学生因为太多的定论占据他们的脑海,从而导致他们缺乏自己对于诗歌的独到感悟。因此学生查找资料时,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资料加以梳理,以强化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而不只是人云亦云。
活动课的开展及延伸,大大地扩大了语文学习的范畴,真正地体现了大语文的学习环境,把语文教学的文学性与工具性、鉴赏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
三、开展语文活动课,可以展示自我,让学生在交流中求美
传统的教育,只注重“纸上谈兵”,学生往往钻进题海之中,实际应用能力及操作能力较差。活动课的开展及延伸,将语文学习的视野扩大到社会、自然更广阔的领域,学生在社会与自然的实践体验中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热情,提高了心怀天下的雄心壮志。例如在教学第三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山水与文化》中,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游览我们河池的名胜古迹,或上网收集河池的风光佳境,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向同学介绍。学生们对这项活动兴趣甚浓,从收集、整理、制作到配音、解说,都是他们自己精心设计的,老师只是起到指导、评价的作用。在家乡秀丽风光的感染下,在一张张精美图片的展示中,配上了精心撰写的解说词,在观赏中,听着同学们精妙的解说,仿佛就是在欣赏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跟着同学们走进那梦幻般的世界。一位学生在观赏过程中发出这样的感慨:“想不到我的家乡还有这么美的地方,同学们精彩的解说,奇妙的照片,促使我产生一种愿望:我要到那些所有美丽的地方去!……”
通过这样活动,课本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对游记的写作掌握得非常熟练了,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也领略到了家乡的美,激发学生对家乡本土人文的热情之情,培养乡土的亲和感和自豪感。
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深得学生的喜爱,学生们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大家都不愿意放过这展现自己的机会,那些平时沉默的同学,在活动中也慢慢开朗起来了,看到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那么高,我怎么会甘愿服输呢?”“也许我们的作品不是最好的,但那也无所谓,重要的是在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中,大家能够有机会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这儿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丰富了课外知识,比起古板的课堂好多了。另一片天地是同学们所向往的,小小的舞台给了我们展示的机会,锻炼了自己,与大家进行交流、沟通。欢乐的课堂也给了同学们一个放松的机会。”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第二高级中学。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 激发兴趣 启迪思维 展示自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语文活动课,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开放性,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突破传统理念,大力地倡导开展语文活动课,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语文活动课,不仅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到实处,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深远的积极的意义。
一、开展语文活动课,可以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求知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引导学生入门的最好老师。语文活动课就是靠围绕着“语文”开展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而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也跟着高涨了,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学生始终处于活动主体的状态中。教师则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只起一个点拔、引导的作用。
如我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让学生认真阅读,分组讨论,把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自编自演,然后交流谈体会。有趣的故事情节本身就吸引着学生,更何况学生们对演技就充满着好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读剧本、探究讨论到排演,尽管他们的演技很别扭,笨拙的动作,个性化(半文半白)的对白同样能赢得学生们的笑声和掌声,大家在活动中体会到了邹忌的三问三思、妻妾客的三答、齐王的三令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邹忌面对赞美所表现出来的冷静的态度、进谏的沉着、巧妙的劝谏使人油然起敬;妻妾客因身份地位不同所表现出不同的语气令人体会甚深,齐王的果断决策也让同学们佩服不已,后面的交流体会,学生们各抒已见,独到的见解,细心的发现,更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通过活动,学生们在欢笑声中掌握了知识,既培养了他们自己的合作、探究和思考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自己的表演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地做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在活动中起点拔、引导、提问的作用。
这种开放式的语文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去自主自觉地学习,不仅会提高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内在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让他们在创造中取得成就感,置身于快乐之中。
一个平时课堂不愿意发言的同学,由于在这节课上有了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从而改变了自己不爱“表现”的性格。在以后的每节课中,她一有机会就能抢答问题,在周记中她也谈到:这节课,我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我感觉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我能行!
二、开展语文活动课,可以启迪思维,让学生在探索中求真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仅靠基础课对教材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展活动空间,不断为学生提供进行活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中辨真伪,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在活动中培养创造才能。
如穆旦的《赞美》对于高中生而言是一首较为艰深的诗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现代派作品,一位老师在上该课时将学生带进了电子阅览室,告诉学生一些相关的网址,让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该文,有的学生找到了该文的录音,美美地听读;有的学生找到了名师上该课的实录,按照名师的设计思路来学习该文;也有的同学花大半节课时间来读穆旦的传记。离下课还有十几分钟时,然后再让学生交流他们网上学习的成果。在激烈的争论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将所查到的资料内化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
诚然,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背景资料或是评论文章,肯定能有助于学生增进对作品的理解。但我们又不希望看到学生因为太多的定论占据他们的脑海,从而导致他们缺乏自己对于诗歌的独到感悟。因此学生查找资料时,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资料加以梳理,以强化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而不只是人云亦云。
活动课的开展及延伸,大大地扩大了语文学习的范畴,真正地体现了大语文的学习环境,把语文教学的文学性与工具性、鉴赏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
三、开展语文活动课,可以展示自我,让学生在交流中求美
传统的教育,只注重“纸上谈兵”,学生往往钻进题海之中,实际应用能力及操作能力较差。活动课的开展及延伸,将语文学习的视野扩大到社会、自然更广阔的领域,学生在社会与自然的实践体验中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热情,提高了心怀天下的雄心壮志。例如在教学第三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山水与文化》中,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游览我们河池的名胜古迹,或上网收集河池的风光佳境,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向同学介绍。学生们对这项活动兴趣甚浓,从收集、整理、制作到配音、解说,都是他们自己精心设计的,老师只是起到指导、评价的作用。在家乡秀丽风光的感染下,在一张张精美图片的展示中,配上了精心撰写的解说词,在观赏中,听着同学们精妙的解说,仿佛就是在欣赏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跟着同学们走进那梦幻般的世界。一位学生在观赏过程中发出这样的感慨:“想不到我的家乡还有这么美的地方,同学们精彩的解说,奇妙的照片,促使我产生一种愿望:我要到那些所有美丽的地方去!……”
通过这样活动,课本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对游记的写作掌握得非常熟练了,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也领略到了家乡的美,激发学生对家乡本土人文的热情之情,培养乡土的亲和感和自豪感。
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深得学生的喜爱,学生们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大家都不愿意放过这展现自己的机会,那些平时沉默的同学,在活动中也慢慢开朗起来了,看到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那么高,我怎么会甘愿服输呢?”“也许我们的作品不是最好的,但那也无所谓,重要的是在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中,大家能够有机会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这儿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丰富了课外知识,比起古板的课堂好多了。另一片天地是同学们所向往的,小小的舞台给了我们展示的机会,锻炼了自己,与大家进行交流、沟通。欢乐的课堂也给了同学们一个放松的机会。”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