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科学创造发明都源于实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新自己的“教”,还要创新学生的“学”.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让学习变得有趣又高效呢?
1巧妙激发兴趣,创新教师的“导”
教师好的导入实验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导入时要会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进而产生质疑.有效、精确、完美的导入实验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呼唤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为后面的学习铺垫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一节课中,可用游戏导入法“照镜子”:让两位同学上台在虚拟的平面镜前进行物和像的表演,看演“像”的同学演得像不像.学生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就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在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的关系”时,教师用锥子在盛有水的饮料瓶的不同高度处扎孔,学生会看到水柱喷射的情况,进而对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的关系有了一个初步的结论,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中要做好如下的导入实验:首先让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观察覆杯厚纸片的实验.先让学生思考:放手后,厚纸片会掉下来吗?然后教师演示这个实验,当学生看到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接着教师提出:“这时厚纸片是因为受到哪些向下力的作用?为什么它不会掉下来?”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他们很自然地会悟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大气能对厚纸片产生压强.
2改进演示实验,创新教师的“教”
演示实验是教师为配合课堂教学而对学生所做的表演示范实验,它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在演示实验时进行创新,能使实验更具有趣味性、灵活性、启发性.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使用LED发光二极管制作而成的F光源替代蜡烛.这样做可增加光源的亮度、稳定度,在光屏上容易呈现清晰的像,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时显得更可靠,同时又避免了闻到使用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气味.长时间燃烧蜡烛,蜡烛也会越来越短,像不成在光屏中央影响观察.在探究“光的反射”现象时,为了比较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暗室里老师请同学们观察这样一个现象,在白毛巾上贴了一个平面镜,老师用手电同时照在毛巾和平面镜上,让学生感觉哪个更亮?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就能意识到由于反射面的不同其发生的反射形式不同.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时,用激光笔显示光在均匀空气中传播情况,向激光传播路径上喷空气清新剂,实验效果既明显,空气中还有清香的味道.
3改进学生实验,创新学生的“学”
学生实验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实验进行创新,能让学生亲自体会制作和实践的乐趣,使实验现象呈现更直观,有效避免学生产生错觉,实验后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时,让学生用一支激光笔和一根弯曲的吸管从正反两方面验证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探究 “静电现象”时,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塑料尺一端在头发上摩擦后,靠近纸屑等轻小物体,观察实验现象.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时,让学生用塑料梳子梳理头发,通过观察头发随梳子飘动情况,理解异种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通过观察头发越梳越蓬松来理解同种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把盛水的试管放入烧杯中,对烧杯加热,看烧杯中的水沸腾后,试管中的水能否沸腾来领会沸腾的条件.
4改进实践活动 , 创新学生的“玩”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走出课堂的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只在课堂学,不到实践中做”的弊端,是激励学生创新的有效阵地.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让学生动脑、动手,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例如在研究光会聚还是发散时,引导学生在阳光下用装满水的大可乐瓶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在学习辨别透镜的种类时,鼓励学生用回形针绕成一个内径为3 mm的圆环沾上水后形成水环,用简易方法来辨别它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轻轻甩去少量水后再观察.这样的“玩”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和创新技能.
5发散解题思路,创新学生的“练”
对于有一定开放性、拓展学生思维的训练题,解答时要注意存在不同的结果,不能把答案定死.
例题给你一支削好的长铅笔,请用它设计几个物理小实验.
该题是一道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开放性试题,解题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这类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它是一根已削好的长铅笔的特点:一端尖、相当一根木棒、可滚动、有重力等.
解答列举下面六个实验内容及实验目的:
实验一:两手指压铅笔两端,可验证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实验二:手拿铅笔悬空,可验证静摩擦的存在;
实验三:手压铅笔笔尖,手指感到疼痛,可验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四:手拿铅笔从空中松手,铅笔落下,可验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五:在光的照射下出现影子,可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实验六:用铅笔芯导电,可验证铅笔芯是导体.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创新,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巧妙激发兴趣,创新教师的“导”
教师好的导入实验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导入时要会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进而产生质疑.有效、精确、完美的导入实验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呼唤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为后面的学习铺垫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一节课中,可用游戏导入法“照镜子”:让两位同学上台在虚拟的平面镜前进行物和像的表演,看演“像”的同学演得像不像.学生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就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在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的关系”时,教师用锥子在盛有水的饮料瓶的不同高度处扎孔,学生会看到水柱喷射的情况,进而对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的关系有了一个初步的结论,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中要做好如下的导入实验:首先让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观察覆杯厚纸片的实验.先让学生思考:放手后,厚纸片会掉下来吗?然后教师演示这个实验,当学生看到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接着教师提出:“这时厚纸片是因为受到哪些向下力的作用?为什么它不会掉下来?”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他们很自然地会悟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大气能对厚纸片产生压强.
2改进演示实验,创新教师的“教”
演示实验是教师为配合课堂教学而对学生所做的表演示范实验,它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在演示实验时进行创新,能使实验更具有趣味性、灵活性、启发性.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使用LED发光二极管制作而成的F光源替代蜡烛.这样做可增加光源的亮度、稳定度,在光屏上容易呈现清晰的像,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时显得更可靠,同时又避免了闻到使用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气味.长时间燃烧蜡烛,蜡烛也会越来越短,像不成在光屏中央影响观察.在探究“光的反射”现象时,为了比较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暗室里老师请同学们观察这样一个现象,在白毛巾上贴了一个平面镜,老师用手电同时照在毛巾和平面镜上,让学生感觉哪个更亮?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就能意识到由于反射面的不同其发生的反射形式不同.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时,用激光笔显示光在均匀空气中传播情况,向激光传播路径上喷空气清新剂,实验效果既明显,空气中还有清香的味道.
3改进学生实验,创新学生的“学”
学生实验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实验进行创新,能让学生亲自体会制作和实践的乐趣,使实验现象呈现更直观,有效避免学生产生错觉,实验后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时,让学生用一支激光笔和一根弯曲的吸管从正反两方面验证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探究 “静电现象”时,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塑料尺一端在头发上摩擦后,靠近纸屑等轻小物体,观察实验现象.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时,让学生用塑料梳子梳理头发,通过观察头发随梳子飘动情况,理解异种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通过观察头发越梳越蓬松来理解同种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把盛水的试管放入烧杯中,对烧杯加热,看烧杯中的水沸腾后,试管中的水能否沸腾来领会沸腾的条件.
4改进实践活动 , 创新学生的“玩”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走出课堂的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只在课堂学,不到实践中做”的弊端,是激励学生创新的有效阵地.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让学生动脑、动手,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例如在研究光会聚还是发散时,引导学生在阳光下用装满水的大可乐瓶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在学习辨别透镜的种类时,鼓励学生用回形针绕成一个内径为3 mm的圆环沾上水后形成水环,用简易方法来辨别它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轻轻甩去少量水后再观察.这样的“玩”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和创新技能.
5发散解题思路,创新学生的“练”
对于有一定开放性、拓展学生思维的训练题,解答时要注意存在不同的结果,不能把答案定死.
例题给你一支削好的长铅笔,请用它设计几个物理小实验.
该题是一道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开放性试题,解题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这类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它是一根已削好的长铅笔的特点:一端尖、相当一根木棒、可滚动、有重力等.
解答列举下面六个实验内容及实验目的:
实验一:两手指压铅笔两端,可验证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实验二:手拿铅笔悬空,可验证静摩擦的存在;
实验三:手压铅笔笔尖,手指感到疼痛,可验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四:手拿铅笔从空中松手,铅笔落下,可验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五:在光的照射下出现影子,可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实验六:用铅笔芯导电,可验证铅笔芯是导体.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创新,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