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出彩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xiao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科学创造发明都源于实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新自己的“教”,还要创新学生的“学”.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让学习变得有趣又高效呢?
  1巧妙激发兴趣,创新教师的“导”
  教师好的导入实验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导入时要会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进而产生质疑.有效、精确、完美的导入实验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呼唤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为后面的学习铺垫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一节课中,可用游戏导入法“照镜子”:让两位同学上台在虚拟的平面镜前进行物和像的表演,看演“像”的同学演得像不像.学生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就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在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的关系”时,教师用锥子在盛有水的饮料瓶的不同高度处扎孔,学生会看到水柱喷射的情况,进而对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的关系有了一个初步的结论,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中要做好如下的导入实验:首先让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观察覆杯厚纸片的实验.先让学生思考:放手后,厚纸片会掉下来吗?然后教师演示这个实验,当学生看到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接着教师提出:“这时厚纸片是因为受到哪些向下力的作用?为什么它不会掉下来?”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他们很自然地会悟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大气能对厚纸片产生压强.
  2改进演示实验,创新教师的“教”
  演示实验是教师为配合课堂教学而对学生所做的表演示范实验,它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在演示实验时进行创新,能使实验更具有趣味性、灵活性、启发性.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使用LED发光二极管制作而成的F光源替代蜡烛.这样做可增加光源的亮度、稳定度,在光屏上容易呈现清晰的像,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时显得更可靠,同时又避免了闻到使用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气味.长时间燃烧蜡烛,蜡烛也会越来越短,像不成在光屏中央影响观察.在探究“光的反射”现象时,为了比较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暗室里老师请同学们观察这样一个现象,在白毛巾上贴了一个平面镜,老师用手电同时照在毛巾和平面镜上,让学生感觉哪个更亮?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就能意识到由于反射面的不同其发生的反射形式不同.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时,用激光笔显示光在均匀空气中传播情况,向激光传播路径上喷空气清新剂,实验效果既明显,空气中还有清香的味道.
  3改进学生实验,创新学生的“学”
  学生实验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实验进行创新,能让学生亲自体会制作和实践的乐趣,使实验现象呈现更直观,有效避免学生产生错觉,实验后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时,让学生用一支激光笔和一根弯曲的吸管从正反两方面验证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探究 “静电现象”时,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塑料尺一端在头发上摩擦后,靠近纸屑等轻小物体,观察实验现象.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时,让学生用塑料梳子梳理头发,通过观察头发随梳子飘动情况,理解异种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通过观察头发越梳越蓬松来理解同种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把盛水的试管放入烧杯中,对烧杯加热,看烧杯中的水沸腾后,试管中的水能否沸腾来领会沸腾的条件.
  4改进实践活动 , 创新学生的“玩”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走出课堂的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只在课堂学,不到实践中做”的弊端,是激励学生创新的有效阵地.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让学生动脑、动手,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例如在研究光会聚还是发散时,引导学生在阳光下用装满水的大可乐瓶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在学习辨别透镜的种类时,鼓励学生用回形针绕成一个内径为3 mm的圆环沾上水后形成水环,用简易方法来辨别它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轻轻甩去少量水后再观察.这样的“玩”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和创新技能.
  5发散解题思路,创新学生的“练”
  对于有一定开放性、拓展学生思维的训练题,解答时要注意存在不同的结果,不能把答案定死.
  例题给你一支削好的长铅笔,请用它设计几个物理小实验.
  该题是一道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开放性试题,解题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这类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它是一根已削好的长铅笔的特点:一端尖、相当一根木棒、可滚动、有重力等.
  解答列举下面六个实验内容及实验目的:
  实验一:两手指压铅笔两端,可验证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实验二:手拿铅笔悬空,可验证静摩擦的存在;
  实验三:手压铅笔笔尖,手指感到疼痛,可验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四:手拿铅笔从空中松手,铅笔落下,可验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五:在光的照射下出现影子,可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实验六:用铅笔芯导电,可验证铅笔芯是导体.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创新,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惑,比如:学生为什么会厌学?有的学生思维的反应为什么很慢?学生为什么作业完成的质量不高、成绩提高不快?学生为什么不能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规律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的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为什么会有恐惧感?等等.作为老师,我们也一直在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作出各种努力和尝试,但总感觉到效果不是太理想,特别是对一些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的缺少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可能会感到更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学浙江 绍兴312030)    1原题  如图1所示,虚线小方框是由2n个电容器联成的有限网络;虚线大方框是并联的两个相同的无限网络.此无限网络的结构是:从左到中间,每个电容器的右极板与两个电容器的左极板相连,直至无穷;从中间到右,每两个电容器的右极板与一个电容器的左极板相连,直至联结到一个电容器为止.网络中的所有电容器都是完全相同的平行板真空电容器,其极板面积为S,极板间距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于初二、初三学生来说,物理实验不仅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新修订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也就是强调在实际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验的地位.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实验,不可避免地遭遇实验器材、素材种类或者数量不足的瓶颈.
1背景介绍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在组织单元复习课时要善于发现、挖掘科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科学贴近生活,从生活情境引出科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科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从多方面“找”科学素材,让学生从多方面的生活中“找”科学,“想”科学,真切感受到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诸暨市学勉中学浙江 诸暨311811)    问题由来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中提出了加速度a的概念,明确它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必修(2)第五章在匀速度圆周运动中提出了向心加速度an的概念,指出它指向圆心而与该点的线速度垂直,所以它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继而在“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中进一步表示:如果作曲线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外力与速度方向斜交,则可以把它分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贵州省剑河民族中学贵州556400)    2013年全国高考已落下帷幕,考生及老师们有感慨、有喜悦、有纠结、也有心酸,真可谓意犹未尽.尤其全国卷理综25题更是众多考生讨论的焦点.这道题考查的内容覆盖物理必修1、必修2、选修3-5三个模块的知识,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解答方法灵活多样,采用动力学大门的“三把金钥匙”——动量观点、能量观点、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