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金陵文脉的辉煌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y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举世闻名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本身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书,一部诗意隽永的书,一部文脉悠长的书,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南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汤山猿人的头骨化石,证明了早在60万年前,南京便已有人类活动。距今大约5000年前,在中华文明方兴未艾之际,在南京城内的北阴阳营,出现了古老的村落,先民们开始了耕耘劳作的历史。南京襟江带河,气候温润,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自然而然受到先民们的垂青。早先的人类,或许没有想到南京之后的辉煌与壮美,他们只是凭着生存与繁衍的本能,选择了这一方水土。
  虎踞龙盘形胜地
  南京的山水形胜,用“虎踞龙盘”来形容最为传神。
  南京占据了长江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东有钟山,西有石头山(今清凉山、国防园和石头城一带),北有覆舟山(今小九华山)和鸡笼山,南有秦淮河。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南京山水齐具,气象雄伟,符合古代堪舆“四象”的格局,是“帝王龙脉”之所在,诸葛亮所言“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实非虚谈。南京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南京东连丰饶的长江三角洲,西靠皖南丘陵,南接太湖水网,北邻辽阔的江淮平原。交通便利,既有秦淮河舟楫之利,又有“黄金水道”长江沟通内外。同时,南京地处富庶的江浙与广袤的中原之间,利于互通有无,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赞美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金陵十朝帝王州
  正是这些优越的先天条件,让南京在中华文明史上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历史上曾有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以及中华民国十个王朝(政权)在此建都,人称“十朝都会”。
  早在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令谋士范蠡在中华门外长干里筑城,史称“越城”,标志着南京建城史的滥觞。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正式定都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今南京),开启了南京建都的历史。此后,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定都于此,南京由此得名“六朝古都”。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以应天为首都,改称“南京”,这不仅是南京之名的开始,也是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的全国性的首都。1912年,封建帝制被民主共和的浪潮所终结,中华民国成立,而作为这个新时代的象征,孙中山先生便是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死后则葬于中山陵。1927年,国民政府以南京为首都。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纵观中国历史,定都南京的王朝(政权)屡屡在汉民族抵御外族入侵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承担起“救亡图存”的责任与使命,成为中华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复兴者和创造者。南京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富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
  在中国的古都中,南京堪称是英才辈出之地。一代代帝王将相,一代代文人骚客,一代代才子佳人,一代代高僧大德、一代代富商巨贾纷至沓来,或建都,或创业,或致仕,或定居……他们被南京的钟灵毓秀所滋养,又反过来为南京和中国民族谱写出一曲曲辉煌壮丽的篇章。
  孙权、朱元璋、孙中山这样的开国伟人自不必说,他们的文韬武略,丰功伟绩,彪炳千秋;一代名将岳飞、韩世忠,气吞山河,力挽狂澜,战功赫赫;一代名臣范蠡、诸葛亮、曾国藩,励精图治,运筹帷幄,富国强兵,他们共同为南京乃至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与辉煌荣光奠定基石。历朝历代,南京这块沃土人文荟萃,群星璀璨,既有谢灵运、李白、刘禹锡、杜牧、李煜、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纳兰性德这样的大诗人大词家,又有范晔、裴松之、解缙这样的史学家和方志学家;既有葛洪、法显、陶弘景、达摩、太虚、丁光训这样的宗教人物,又有萧统、刘勰、李煜、李渔、汤显祖、孔尚任、吴敬梓、曹雪芹、袁枚这样的文坛泰斗;既有皇象、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这样的书法巨擘,又有顾恺之、顾闳中、郑板桥、徐悲鸿、傅抱石这样的绘画名家。明朝初年郑和从南京出发,七下西洋,乘风破浪,直抵非洲,成就世界航海史上的佳话,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要早87年,南京由此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
  诗词歌赋甲天下
  古往今来,南京独特的山川形胜和丰厚的历史底蕴,给世人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和源泉。创作者不仅有才子佳人,更有帝王将相和外来使节。诗词歌赋的门类众多,既有乐府诗、游仙诗、边塞诗,也有山水诗、宫体诗、怀古诗以及各类辞赋。南京因此被称为“诗国”。
  南朝诗人谢朓《入朝曲》中的一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传唱千年,将南京定格为一座美丽的帝王之都。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临江仙》中的“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表达出的则是对南京的无限眷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燕子矶》中“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展现出了一位草莽皇帝唯我独尊的豪情。清朝画家郑板桥《念奴娇·金陵怀古·长干里》中“淮水秋清,钟山暮紫,老马耕闲地。一丘一壑,吾将终老于此”,则表达了对南京山川的无限热爱和归隐南京的愿望。毛泽东主席《七律·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彰显的是革命领袖豪迈的英雄气概。
  南京更是一座常令世人抚今追昔、抒发胸中块垒的城市,历代以南京为题材的怀古诗佳作迭出。从唐朝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到南唐后主李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这些诗词歌赋意境高远,在为世人提供创作舞台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诗国”的美名。
  传世名著贯古今
  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给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留下了一批又一批不朽的文化遗产。
  文学方面,既有《世说新语》《昭明文选》《桃花扇》《儒林外史》《红楼梦》之类的巅峰之作,又有《文心雕龙》《诗品》之类的经典文艺理论和批评著作。史学方面,既有记录国家历史全景的《后汉书》《宋书》《南齐书》《元史》,又有专注于南京地方历史全貌的《建康实录》《景定建康志》《洪武京城图志》《首都志》《金陵古今图考》。书画方面,既有《古画品录》《续画品》之类的理论著作,又有《芥子园画谱》《十竹斋书画谱》之类的入门教材。宗教方面,既有不朽的佛教和道教典籍《抱朴子》《佛国记》《弘明集》《永乐南藏》《金陵梵刹志》,又有重要的伊斯兰教文献《天方典礼》《天方性理》《天方至圣实录》。科技医药等领域,既有《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之类的医药学名著,又有《首都计划》《科学的南京》之类的科技规划作品。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南京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和奇迹,南京外在的秀美与内在的深邃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独特城市气质,催生了南京人开明开放的气度和博爱博雅的蕴含,以及对这座城市深深的眷念和热爱。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为了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书香南京”建设,我们决定编写这套“品读南京”丛书。丛书以分篇叙述的形式,向读者系统介绍1949年以前(个别内容延续到1949年之后)具有鲜明南京地方特色、又有国际影响力的南京历史文化“名片”。丛书以全新的视角和构架,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多角度重现南京的历史文脉,展现南京在各个领域的创造和成就,将一个自然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的南京呈现给世界。
  (本文系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品读南京”丛书总序)
其他文献
从一条河流到另一条河流  雪已在回去的路上  布谷鸟很早就在田野上练习歌喉  几个孩子,在用风筝线垂钓  更多的鸟鸣。潜入天空  一只小喜鹊,在梅树上扑腾霞光  此时,它明亮的眼睛  像是梅枝上刚打开的骨朵  春天构思的图案  从梦幻入手,有更多的人  把杏花、细雨、江南  放在一片叶上妙想,会不会摄入  我中年后的隱忍,尔后舒展  一种躁动,不肯离去
期刊
你戴着从森林深处采撷而来的蔷薇花环,  涉水而来,  我从你轻盈若风的发梢间绾住离别的季节。  泪潮汹涌,还来不及勾勒你的脸,  归程的夜莺飞落过黄昏的曲,夜影盈盈。  潮湿的雨雾摇醒了船头的酒,  越过河渡,一缕清冷的月还记着我。  我曾在小镇的夜雨里裁剪你的记忆,  漫溢而过的潮汛里早已遗失了你的消息。  凝香的马蹄在石路上辗转游离,  一桥高,一城低,归途悬满紫色的风铃。  呼啸而过的夏日在
期刊
东湖镇东湖路口,铁家百货商店门前。  头发花白的铁木昆静静地站在自家店外的水泥场上,看着邻居叶福林家的二层小楼。黄昏的太阳光把铁木昆的影子拉得很长,阳光照在铁木昆瘦削的脸庞上,仿佛给他的脸镀上了一层金光。  铁木昆微微眯缝着的眼睛里,浮着淡淡的雾气,说不清是喜悦还是伤感,有一些复杂的神色在眼睛里藏着。他站在那里,像一尊雕像,久久地一动不动。一个围着蓝色碎花围裙的中等个儿的妇女,提着一篮小青菜走了过
期刊
转眼间,在南京已经生活20多年了,如果再加上读书时的3年,算起来,我也应该是个老南京了。  1985年的夏季,我只身来到南京读师范,从此和南京结下不解之缘。在南京,我和同学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南京长江大桥;亲眼见到南京第一个立交桥——中央门立交桥的贯通;见到第一个人行天桥——小市天桥的通行。也就是在那一刻,改变了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桥下必有水和船”的印象。  刚到南京的那一年,我和同学几乎把市里的大小
期刊
当下的文坛新锐,杂花生树,百舸争流。他们或操练小说也好,或经营非虚构也罢,或者是在所谓的网络文学领域纵横驰骋也好,腾挪跳跃于各种文体之间,负势竞上,崎岖艰辛,在文字丛林里跋涉,在文本河流里泅渡,呈现出与他们的前辈们本质相同而呈现方式各异更具时代特色与痕迹的各种身段。有的跋涉不懈,矢志不移,终于柳暗花明,得见坦途;有的深陷丛林,左冲右突,荆棘满途,无奈放弃;有的不谙水情,呛水沉迷,不得要领,最终颓然
期刊
“当啷”一声锣响,人马的喧闹和腾腾的热气忽而都涌起来了。碧县人做得好锅贴,沿街都是油煎锅贴的焦香和吆喝声。天将晚不晚,拉车赶集的都坐下嚼。  三师傅忙着热,薄棉袄已经解了一半。小女儿阿团站在板凳上帮他包馅儿,锅贴鼓胀得不像是月牙儿,倒是个圆月了。“不是我钻了钱眼子,近来面粉涨得厉害,实在撑不住,只能给大伙儿涨个一毛。”三师傅说着就拿手在围裙上擦几下,脸上不知怎的发烧。  一个车夫嘟嘟囔囔:“谁都不
期刊
水使我变化,水在各处描绘  孤独的颜色,它无法使我固定  我是无止境的女人  我的眼神一度成为琥珀  ——翟永明《女人》  一个看着怎么也不老去的女人,不是妖精就是女神,妖精美貌却祸患人间,女神则用她持久的美好感染人心,让人仰慕,翟永明显然属于后者。虽然她现已年满六十,但在她身上几乎看不到年老色衰的妇女痕迹,有的只是时间附着其表面像古董一般地高贵与端庄,加之她举止优雅,生命力超乎寻常地旺盛,实在无
期刊
提起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泰戈尔是上世纪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与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齐名,被誉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泰戈尔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其养生之道也被世人津津乐道。他寿高80,其长寿之道最特别之处,在于他从印度佛学中悟到了寻求内心平静超脱的崇高境界,在哀乐与悲喜的情感冲击中,他用超人的平衡能力,使精神状态保持平静,将养生与养性有机地结
期刊
近日,小说家赵志明最新作品《万物停止生长时》的新书签售暨读者分享会在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青春》杂志社、南京市作家协会、南京先锋书店联合主办,分享会主题是“两种生活和半个故乡”,这也是南京“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系列活动之一。  去年6月,“青春文学人才计划”在市委宣传部的牵头下启动,由市文联、南京出版传媒集团联合实施,《青春》杂志社承办,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文学创作、
期刊
1  无论如何,写作是一个内心事件。一个真正热爱文学写作的人,如果不写,他的内心就会有焦虑,仿佛时时在被写作“召唤”,这种感觉会令他不能安宁——这是他内心的自我,有着更真实的灵魂。这样的一个“内心自我”,被放置在一个“表层自我”中。“表层自我”只是一个“外壳”,吃饭,行走,说话,睡觉……而坐在案前写作的,却是另一个。如果要说到作家的孤单,我以为可能说的是那个“表层自我”,而那个被写作“召唤”的、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