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举世闻名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本身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书,一部诗意隽永的书,一部文脉悠长的书,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南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汤山猿人的头骨化石,证明了早在60万年前,南京便已有人类活动。距今大约5000年前,在中华文明方兴未艾之际,在南京城内的北阴阳营,出现了古老的村落,先民们开始了耕耘劳作的历史。南京襟江带河,气候温润,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自然而然受到先民们的垂青。早先的人类,或许没有想到南京之后的辉煌与壮美,他们只是凭着生存与繁衍的本能,选择了这一方水土。
虎踞龙盘形胜地
南京的山水形胜,用“虎踞龙盘”来形容最为传神。
南京占据了长江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东有钟山,西有石头山(今清凉山、国防园和石头城一带),北有覆舟山(今小九华山)和鸡笼山,南有秦淮河。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南京山水齐具,气象雄伟,符合古代堪舆“四象”的格局,是“帝王龙脉”之所在,诸葛亮所言“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实非虚谈。南京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南京东连丰饶的长江三角洲,西靠皖南丘陵,南接太湖水网,北邻辽阔的江淮平原。交通便利,既有秦淮河舟楫之利,又有“黄金水道”长江沟通内外。同时,南京地处富庶的江浙与广袤的中原之间,利于互通有无,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赞美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金陵十朝帝王州
正是这些优越的先天条件,让南京在中华文明史上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历史上曾有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以及中华民国十个王朝(政权)在此建都,人称“十朝都会”。
早在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令谋士范蠡在中华门外长干里筑城,史称“越城”,标志着南京建城史的滥觞。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正式定都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今南京),开启了南京建都的历史。此后,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定都于此,南京由此得名“六朝古都”。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以应天为首都,改称“南京”,这不仅是南京之名的开始,也是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的全国性的首都。1912年,封建帝制被民主共和的浪潮所终结,中华民国成立,而作为这个新时代的象征,孙中山先生便是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死后则葬于中山陵。1927年,国民政府以南京为首都。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纵观中国历史,定都南京的王朝(政权)屡屡在汉民族抵御外族入侵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承担起“救亡图存”的责任与使命,成为中华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复兴者和创造者。南京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富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
在中国的古都中,南京堪称是英才辈出之地。一代代帝王将相,一代代文人骚客,一代代才子佳人,一代代高僧大德、一代代富商巨贾纷至沓来,或建都,或创业,或致仕,或定居……他们被南京的钟灵毓秀所滋养,又反过来为南京和中国民族谱写出一曲曲辉煌壮丽的篇章。
孙权、朱元璋、孙中山这样的开国伟人自不必说,他们的文韬武略,丰功伟绩,彪炳千秋;一代名将岳飞、韩世忠,气吞山河,力挽狂澜,战功赫赫;一代名臣范蠡、诸葛亮、曾国藩,励精图治,运筹帷幄,富国强兵,他们共同为南京乃至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与辉煌荣光奠定基石。历朝历代,南京这块沃土人文荟萃,群星璀璨,既有谢灵运、李白、刘禹锡、杜牧、李煜、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纳兰性德这样的大诗人大词家,又有范晔、裴松之、解缙这样的史学家和方志学家;既有葛洪、法显、陶弘景、达摩、太虚、丁光训这样的宗教人物,又有萧统、刘勰、李煜、李渔、汤显祖、孔尚任、吴敬梓、曹雪芹、袁枚这样的文坛泰斗;既有皇象、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这样的书法巨擘,又有顾恺之、顾闳中、郑板桥、徐悲鸿、傅抱石这样的绘画名家。明朝初年郑和从南京出发,七下西洋,乘风破浪,直抵非洲,成就世界航海史上的佳话,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要早87年,南京由此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
诗词歌赋甲天下
古往今来,南京独特的山川形胜和丰厚的历史底蕴,给世人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和源泉。创作者不仅有才子佳人,更有帝王将相和外来使节。诗词歌赋的门类众多,既有乐府诗、游仙诗、边塞诗,也有山水诗、宫体诗、怀古诗以及各类辞赋。南京因此被称为“诗国”。
南朝诗人谢朓《入朝曲》中的一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传唱千年,将南京定格为一座美丽的帝王之都。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临江仙》中的“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表达出的则是对南京的无限眷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燕子矶》中“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展现出了一位草莽皇帝唯我独尊的豪情。清朝画家郑板桥《念奴娇·金陵怀古·长干里》中“淮水秋清,钟山暮紫,老马耕闲地。一丘一壑,吾将终老于此”,则表达了对南京山川的无限热爱和归隐南京的愿望。毛泽东主席《七律·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彰显的是革命领袖豪迈的英雄气概。
南京更是一座常令世人抚今追昔、抒发胸中块垒的城市,历代以南京为题材的怀古诗佳作迭出。从唐朝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到南唐后主李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这些诗词歌赋意境高远,在为世人提供创作舞台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诗国”的美名。
传世名著贯古今
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给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留下了一批又一批不朽的文化遗产。
文学方面,既有《世说新语》《昭明文选》《桃花扇》《儒林外史》《红楼梦》之类的巅峰之作,又有《文心雕龙》《诗品》之类的经典文艺理论和批评著作。史学方面,既有记录国家历史全景的《后汉书》《宋书》《南齐书》《元史》,又有专注于南京地方历史全貌的《建康实录》《景定建康志》《洪武京城图志》《首都志》《金陵古今图考》。书画方面,既有《古画品录》《续画品》之类的理论著作,又有《芥子园画谱》《十竹斋书画谱》之类的入门教材。宗教方面,既有不朽的佛教和道教典籍《抱朴子》《佛国记》《弘明集》《永乐南藏》《金陵梵刹志》,又有重要的伊斯兰教文献《天方典礼》《天方性理》《天方至圣实录》。科技医药等领域,既有《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之类的医药学名著,又有《首都计划》《科学的南京》之类的科技规划作品。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南京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和奇迹,南京外在的秀美与内在的深邃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独特城市气质,催生了南京人开明开放的气度和博爱博雅的蕴含,以及对这座城市深深的眷念和热爱。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为了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书香南京”建设,我们决定编写这套“品读南京”丛书。丛书以分篇叙述的形式,向读者系统介绍1949年以前(个别内容延续到1949年之后)具有鲜明南京地方特色、又有国际影响力的南京历史文化“名片”。丛书以全新的视角和构架,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多角度重现南京的历史文脉,展现南京在各个领域的创造和成就,将一个自然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的南京呈现给世界。
(本文系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品读南京”丛书总序)
虎踞龙盘形胜地
南京的山水形胜,用“虎踞龙盘”来形容最为传神。
南京占据了长江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东有钟山,西有石头山(今清凉山、国防园和石头城一带),北有覆舟山(今小九华山)和鸡笼山,南有秦淮河。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南京山水齐具,气象雄伟,符合古代堪舆“四象”的格局,是“帝王龙脉”之所在,诸葛亮所言“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实非虚谈。南京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南京东连丰饶的长江三角洲,西靠皖南丘陵,南接太湖水网,北邻辽阔的江淮平原。交通便利,既有秦淮河舟楫之利,又有“黄金水道”长江沟通内外。同时,南京地处富庶的江浙与广袤的中原之间,利于互通有无,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赞美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金陵十朝帝王州
正是这些优越的先天条件,让南京在中华文明史上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历史上曾有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以及中华民国十个王朝(政权)在此建都,人称“十朝都会”。
早在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令谋士范蠡在中华门外长干里筑城,史称“越城”,标志着南京建城史的滥觞。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正式定都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今南京),开启了南京建都的历史。此后,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定都于此,南京由此得名“六朝古都”。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以应天为首都,改称“南京”,这不仅是南京之名的开始,也是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的全国性的首都。1912年,封建帝制被民主共和的浪潮所终结,中华民国成立,而作为这个新时代的象征,孙中山先生便是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死后则葬于中山陵。1927年,国民政府以南京为首都。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纵观中国历史,定都南京的王朝(政权)屡屡在汉民族抵御外族入侵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承担起“救亡图存”的责任与使命,成为中华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复兴者和创造者。南京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富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
在中国的古都中,南京堪称是英才辈出之地。一代代帝王将相,一代代文人骚客,一代代才子佳人,一代代高僧大德、一代代富商巨贾纷至沓来,或建都,或创业,或致仕,或定居……他们被南京的钟灵毓秀所滋养,又反过来为南京和中国民族谱写出一曲曲辉煌壮丽的篇章。
孙权、朱元璋、孙中山这样的开国伟人自不必说,他们的文韬武略,丰功伟绩,彪炳千秋;一代名将岳飞、韩世忠,气吞山河,力挽狂澜,战功赫赫;一代名臣范蠡、诸葛亮、曾国藩,励精图治,运筹帷幄,富国强兵,他们共同为南京乃至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与辉煌荣光奠定基石。历朝历代,南京这块沃土人文荟萃,群星璀璨,既有谢灵运、李白、刘禹锡、杜牧、李煜、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纳兰性德这样的大诗人大词家,又有范晔、裴松之、解缙这样的史学家和方志学家;既有葛洪、法显、陶弘景、达摩、太虚、丁光训这样的宗教人物,又有萧统、刘勰、李煜、李渔、汤显祖、孔尚任、吴敬梓、曹雪芹、袁枚这样的文坛泰斗;既有皇象、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这样的书法巨擘,又有顾恺之、顾闳中、郑板桥、徐悲鸿、傅抱石这样的绘画名家。明朝初年郑和从南京出发,七下西洋,乘风破浪,直抵非洲,成就世界航海史上的佳话,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要早87年,南京由此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
诗词歌赋甲天下
古往今来,南京独特的山川形胜和丰厚的历史底蕴,给世人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和源泉。创作者不仅有才子佳人,更有帝王将相和外来使节。诗词歌赋的门类众多,既有乐府诗、游仙诗、边塞诗,也有山水诗、宫体诗、怀古诗以及各类辞赋。南京因此被称为“诗国”。
南朝诗人谢朓《入朝曲》中的一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传唱千年,将南京定格为一座美丽的帝王之都。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临江仙》中的“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表达出的则是对南京的无限眷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燕子矶》中“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展现出了一位草莽皇帝唯我独尊的豪情。清朝画家郑板桥《念奴娇·金陵怀古·长干里》中“淮水秋清,钟山暮紫,老马耕闲地。一丘一壑,吾将终老于此”,则表达了对南京山川的无限热爱和归隐南京的愿望。毛泽东主席《七律·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彰显的是革命领袖豪迈的英雄气概。
南京更是一座常令世人抚今追昔、抒发胸中块垒的城市,历代以南京为题材的怀古诗佳作迭出。从唐朝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到南唐后主李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这些诗词歌赋意境高远,在为世人提供创作舞台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诗国”的美名。
传世名著贯古今
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给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留下了一批又一批不朽的文化遗产。
文学方面,既有《世说新语》《昭明文选》《桃花扇》《儒林外史》《红楼梦》之类的巅峰之作,又有《文心雕龙》《诗品》之类的经典文艺理论和批评著作。史学方面,既有记录国家历史全景的《后汉书》《宋书》《南齐书》《元史》,又有专注于南京地方历史全貌的《建康实录》《景定建康志》《洪武京城图志》《首都志》《金陵古今图考》。书画方面,既有《古画品录》《续画品》之类的理论著作,又有《芥子园画谱》《十竹斋书画谱》之类的入门教材。宗教方面,既有不朽的佛教和道教典籍《抱朴子》《佛国记》《弘明集》《永乐南藏》《金陵梵刹志》,又有重要的伊斯兰教文献《天方典礼》《天方性理》《天方至圣实录》。科技医药等领域,既有《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之类的医药学名著,又有《首都计划》《科学的南京》之类的科技规划作品。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南京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和奇迹,南京外在的秀美与内在的深邃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独特城市气质,催生了南京人开明开放的气度和博爱博雅的蕴含,以及对这座城市深深的眷念和热爱。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为了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书香南京”建设,我们决定编写这套“品读南京”丛书。丛书以分篇叙述的形式,向读者系统介绍1949年以前(个别内容延续到1949年之后)具有鲜明南京地方特色、又有国际影响力的南京历史文化“名片”。丛书以全新的视角和构架,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多角度重现南京的历史文脉,展现南京在各个领域的创造和成就,将一个自然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的南京呈现给世界。
(本文系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品读南京”丛书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