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语言的好坏,直接受思维的制约。思维的有序,决定语言的条理。思维的深度、广度,决定语言的容量。训练学生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就必须从思维训练的角度,给学生以具体方法的指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具体”
教师无不要求学生“作文要具体”。其实,学生并不懂得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句子是“具体”,当然也就无从下手,不知朝哪个方向努力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观察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比较这些句子的优劣,使学生从观察和比较中,先“悟”出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具体”的。
【例句1】年轻人把神鸟捉住了。
【例句2】年轻人像猴子一样,敏捷地爬上树,悄悄地靠近神鸟,趁神鸟正唱得高兴的时候,迅速地伸出手去,把神鸟捉住了。
相比之下我们不难看出,例句1与例句2的内容完全一样,但给我们的感觉却不相同。例句1干干巴巴,例句2让人读过之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经过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确了具体句与非具体句的区别。什么叫具体句?能让读者看得见、听得清、摸得着、嗅得出来的句子,就叫具体句;反之,就叫不具体句。
二、通过比较和分类,使学生懂得把句子“写具体”要因描写对象而异
【例句1】:两个书包的图案一样。
【例句2】:陈小敏走进了教室。
在上面这两个句子中,第一个句子是事物句,因为它所表现的对象是事物,准确地说,它所表现的对象是“两个书包的图案”;而第二个句子是人物句,因为它所表现的对象是人物,是“陈小敏”这个人。从表现对象上说,句子可以分为事物句、人物句。
事物句可分为动物句、植物句、景物句等。如:
(1)我国捕获过一头8万多斤重的鲸,有17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动物句)
(2)那密密实实、郁郁葱葱的叶子下,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挂满了架,有的紫红色,有的青绿色,像玛瑙,似翡翠。(植物句)
人物句又可分为外貌句、神态句、语言句、心理句、动作句。如:
(1)她神采奕奕,嘴角眉梢间挂着常有的微笑。(神态句)
(2)我想:老师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呀?(心理句)
(3)同学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动作句)
三、教学生运用不同思维方式,掌握把句子“写具体”的不同方法
(一)思维联想法:联想是作文中最常用的思维方法。要把一个句子写具体,实际完全可以借助这种思维方法。
①相似联想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征。
如:这座桥弯弯的。
改写:这座桥弯弯的,像月牙儿一样。
②相关联想法,依据当前事物想到相关的人、事、诗文,丰富文章的意蕴。
如:春雨下起来了。
改写:春雨下起来了。这雨,多么有灵性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雨,多么温柔啊——“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雨,多么悠闲啊——“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③象征联想法,取其形似或神似之处,形成象征联想,深化文章的主旨。
如:蒲公英依然活在墙角里。
改写:天啊!那株蒲公英依然活着!它比那天更精神了些。它的叶子绿油油的,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粗壮的叶脉。它的茎更挺拔了,我惊奇地发现它的茎上顶着一朵金灿灿的小花,那破裂的墙缝中透进来的微弱的阳光迎着它的“脸颊”。我看着它,我彻底地被它征服了。它是那样坚强,乐观;它对生命是那样真挚,热情。对呀,它就像那些汶川大地震中的孩子们,黑暗、阴冷没有打退他们对生命的渴望。他们顽强地,乐观地活着,活得灿烂,精彩。
(二)思维分析法:把一个事物整体分为几个部分。学生写句子常常因缺乏这种分析而写得不够具体。为此我教给了学生几种具体的分析方法。
①用具体的事件代替概括的叙述,文章就会充实起来,人物的形象也会鲜活起来。
例如:老师脾气特好,待我们就像大姐姐一般。
改写:老师脾气特好,待我们就像大姐姐一般。即使我们做错了事,甚至惹了祸,她也从未发过火,而总是用她那潺潺流水般的语调开导我们。记得那次我们在她的画室里玩,不小心弄洒了她的水彩,还把她那幅即将创作完毕的春景图给污染了。我们心知闯了大祸,呆呆地望着她。她的脸上,瞬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表情。随即她迅速走到我们跟前,轻轻抚摸着我们的头说:“没事的,不就是一幅画吗?老师是专业的,再画一幅不就完了吗?”她故意说得那么轻巧。可我们知道,那幅画是她用几个星期画的呀!
②用“总分”的方法分析描绘,层次分明,内容丰富。
例如:下过几场蒙蒙细雨后,春天来到了。
改写:下过几场蒙蒙细雨后,春天来到了。瞧,牛毛似的细雨落在屋顶,屋顶上笼罩了一层烟雾;撒在湖面上,泛起层层的涟漪;滴在花瓣上,花儿显得越发娇艳;打在新芽上,芽儿微微颤动着,恰似一个顽皮的绿孩子在枝头跳舞……
③正面、侧面、反面多维分析,让描写对象立体可感。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美的描写,作者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外延伸、扩散,从而衬托了罗敷的绝世美貌。
(三)思维细化法:指对描写对象作深入、细致、全面的考虑。
如:吃完饭后,李明拿起桌上的菠萝吃起来。
因为思维精细化能力不够,造成大脑思考时的简单粗放,只看到表面,句子写得粗糙、大致。如果思维能够精细些,想到怎样吃,吃时的表情、动作等,描写就大不一样了。改写:吃完饭后,李明一把拿起桌上的菠萝,张开大嘴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边吃边说:“真是美味啊!”不一会儿工夫,几块菠萝就不见踪影了。
(责编夏天)
一、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具体”
教师无不要求学生“作文要具体”。其实,学生并不懂得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句子是“具体”,当然也就无从下手,不知朝哪个方向努力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观察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比较这些句子的优劣,使学生从观察和比较中,先“悟”出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具体”的。
【例句1】年轻人把神鸟捉住了。
【例句2】年轻人像猴子一样,敏捷地爬上树,悄悄地靠近神鸟,趁神鸟正唱得高兴的时候,迅速地伸出手去,把神鸟捉住了。
相比之下我们不难看出,例句1与例句2的内容完全一样,但给我们的感觉却不相同。例句1干干巴巴,例句2让人读过之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经过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确了具体句与非具体句的区别。什么叫具体句?能让读者看得见、听得清、摸得着、嗅得出来的句子,就叫具体句;反之,就叫不具体句。
二、通过比较和分类,使学生懂得把句子“写具体”要因描写对象而异
【例句1】:两个书包的图案一样。
【例句2】:陈小敏走进了教室。
在上面这两个句子中,第一个句子是事物句,因为它所表现的对象是事物,准确地说,它所表现的对象是“两个书包的图案”;而第二个句子是人物句,因为它所表现的对象是人物,是“陈小敏”这个人。从表现对象上说,句子可以分为事物句、人物句。
事物句可分为动物句、植物句、景物句等。如:
(1)我国捕获过一头8万多斤重的鲸,有17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动物句)
(2)那密密实实、郁郁葱葱的叶子下,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挂满了架,有的紫红色,有的青绿色,像玛瑙,似翡翠。(植物句)
人物句又可分为外貌句、神态句、语言句、心理句、动作句。如:
(1)她神采奕奕,嘴角眉梢间挂着常有的微笑。(神态句)
(2)我想:老师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呀?(心理句)
(3)同学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动作句)
三、教学生运用不同思维方式,掌握把句子“写具体”的不同方法
(一)思维联想法:联想是作文中最常用的思维方法。要把一个句子写具体,实际完全可以借助这种思维方法。
①相似联想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征。
如:这座桥弯弯的。
改写:这座桥弯弯的,像月牙儿一样。
②相关联想法,依据当前事物想到相关的人、事、诗文,丰富文章的意蕴。
如:春雨下起来了。
改写:春雨下起来了。这雨,多么有灵性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雨,多么温柔啊——“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雨,多么悠闲啊——“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③象征联想法,取其形似或神似之处,形成象征联想,深化文章的主旨。
如:蒲公英依然活在墙角里。
改写:天啊!那株蒲公英依然活着!它比那天更精神了些。它的叶子绿油油的,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粗壮的叶脉。它的茎更挺拔了,我惊奇地发现它的茎上顶着一朵金灿灿的小花,那破裂的墙缝中透进来的微弱的阳光迎着它的“脸颊”。我看着它,我彻底地被它征服了。它是那样坚强,乐观;它对生命是那样真挚,热情。对呀,它就像那些汶川大地震中的孩子们,黑暗、阴冷没有打退他们对生命的渴望。他们顽强地,乐观地活着,活得灿烂,精彩。
(二)思维分析法:把一个事物整体分为几个部分。学生写句子常常因缺乏这种分析而写得不够具体。为此我教给了学生几种具体的分析方法。
①用具体的事件代替概括的叙述,文章就会充实起来,人物的形象也会鲜活起来。
例如:老师脾气特好,待我们就像大姐姐一般。
改写:老师脾气特好,待我们就像大姐姐一般。即使我们做错了事,甚至惹了祸,她也从未发过火,而总是用她那潺潺流水般的语调开导我们。记得那次我们在她的画室里玩,不小心弄洒了她的水彩,还把她那幅即将创作完毕的春景图给污染了。我们心知闯了大祸,呆呆地望着她。她的脸上,瞬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表情。随即她迅速走到我们跟前,轻轻抚摸着我们的头说:“没事的,不就是一幅画吗?老师是专业的,再画一幅不就完了吗?”她故意说得那么轻巧。可我们知道,那幅画是她用几个星期画的呀!
②用“总分”的方法分析描绘,层次分明,内容丰富。
例如:下过几场蒙蒙细雨后,春天来到了。
改写:下过几场蒙蒙细雨后,春天来到了。瞧,牛毛似的细雨落在屋顶,屋顶上笼罩了一层烟雾;撒在湖面上,泛起层层的涟漪;滴在花瓣上,花儿显得越发娇艳;打在新芽上,芽儿微微颤动着,恰似一个顽皮的绿孩子在枝头跳舞……
③正面、侧面、反面多维分析,让描写对象立体可感。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美的描写,作者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外延伸、扩散,从而衬托了罗敷的绝世美貌。
(三)思维细化法:指对描写对象作深入、细致、全面的考虑。
如:吃完饭后,李明拿起桌上的菠萝吃起来。
因为思维精细化能力不够,造成大脑思考时的简单粗放,只看到表面,句子写得粗糙、大致。如果思维能够精细些,想到怎样吃,吃时的表情、动作等,描写就大不一样了。改写:吃完饭后,李明一把拿起桌上的菠萝,张开大嘴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边吃边说:“真是美味啊!”不一会儿工夫,几块菠萝就不见踪影了。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