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然界的美来自于绚丽的色彩,光赐予了自然界绚烂的资本,欧洲建筑一直都很注重光对空间上的作用,从神庙的建设到教堂的建设,光的充分运用牵引着建筑师的思想。光为玻璃增添了色彩,为玻璃窗披上了神圣的彩色外衣。色彩为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在哥特式教堂中绚烂、柔美的色彩,是烘托教堂氛围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教堂;色彩;光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133-1.5
阳光给万物带来了生机,赐予万物力量,在很久以前太阳就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耶稣说过:“我就是世界的光。”对于教徒来说太阳就是上帝,接近太阳就等于接近上帝接近真理。人对太阳光有着生理和心理需求,日光的照射对人的身体健康的产生着很大作用,光的颜色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因此,人对太阳光的心理需要是相当重要的,心理的变化很可能会导致精神和肉体的变化。黑暗让人恐慌,使人没有安全感,长时间呆在黑暗中会使人变得郁闷、消极、孤僻,而与大自然的接触,可以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情绪。阳光的给人类带来的温暖就像上帝,洗礼每一位信徒,使他们得到救赎。约翰认为耶稣就是神永远是世界的光。
光的温暖有象征意义的,在基督教教义中光是上帝的象征,光带着色彩投射在教徒身上,那迎面而来的色彩带给人心灵的震撼,让人身临其境。这时,信徒们仿佛就能把世间的一切苦闷与烦恼都忘掉,虔诚地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孽,祈求上帝的宽恕与救赎。原罪是指人们从出生就是带有罪的,这是亚当与夏娃偷吃了禁果的结果,后代来承受上代的罪孽,而无论是原罪还是本罪都需要上帝的救赎。在基督教教义中,得到了救赎的灵魂死后才可以进入天堂,而没有经过救赎的灵魂是要下地狱,接受永远的惩罚。
阳光透射过彩色玻璃窗,缤纷的色彩照入教堂中,彩色的光束形成人间通往天堂的梦幻道路,这是通往天国的阶梯,沐浴在彩色的光线中,向上帝虔诚的祷告,祈求可以升入天国。在中世纪基督教的思想中,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东西都有象征意义,图像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被认为比文字更能够直接传达给观赏者知识的表现形式,这是最直接的传授。中世纪时期艺术经常使用图像来传达信息,这种艺术传达手法不受文化知识水平的约束,可以使每一位信徒感受到其中包含的神旨,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圣经》。
哥特式教堂里彩色玻璃窗画,大多以《新约》故事或《新约》故事里的人物为题材来描绘,而彩色玻璃窗上绘制的《新约》故事是神蹟的象征,在信徒们眼中,那是上帝在给他们讲述上帝一生的故事。玫瑰窗是具有典型的装饰性与功能性的建筑,分格镶嵌,每个格都具体情节性的图画,在教徒心中,太阳是耶稣的象征,而玫瑰石是圣母玛利亚的象征,玫瑰窗是教堂中最重要的采光点,教徒们认为玫瑰窗上所描绘的就是天国的情景。
飘渺无形的阳光,给人们带来神秘、高贵的感受,可升华到精神层面,是教堂建筑内描写天国情景的重要选择。光可以塑造空间,而空间的节奏感是由光的明暗变化来调控。
在建筑中,最注重的是空间的表现、结构的塑造、光线的运用,建筑内要有明暗、虚实的变化,更要强调特殊部位的明度,来引人注目。采光处的位置要与空间、组体物相协调,必须放置在最需要的地方,突出建筑物内部空间层次变化。光的出现打破了哥特式教堂建筑封闭的空间,重新塑造了教堂的空间变化,教堂因为有了光的塑造,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强烈的太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射入到教堂中时,光线会集中在圣坛上,这样神圣的,直引天空的景象,指引着每个教徒的灵魂,等待被洗礼。在哥特式教堂中,巨大的彩绘玻璃画直接接受着阳光的照射,这达到的光线照射的最佳效果,它与其他教堂不同的是它的艺术魅力是可以让所有教徒们都立刻感受到天国的力量。上帝的神圣与神秘在哥特式教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色彩的本身是一种物理现象,人们长期生活在充满色彩的环境中,使人们能够很容易的感受到隐藏在色彩中的情绪。色彩只存在光中,但光是看不出颜色的,颜色只不过是光的组成要素之一。
哥特式教堂里镶着铅条的玻璃窗画,色彩鲜艳透亮,轮廓清晰可见,装饰韵味浓,有红、蓝、紫三种常用色,通过色彩语言、宗教意识、建筑空间相融合,描绘着从创世到末日审判的神蹟。红色象征着基督的鲜血,当红色弥漫整个天地时,“最后的审判”即将到来。红色波长是最长的,所以对人的刺激作用是最强烈的。但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代表着吉祥,每逢有喜事便会挂满红色饰物。蓝色,在自然界中占用的面积最大、最广,它给人带来的感觉如海洋一般神秘、深远、冷酷、高深莫测,给人庄严感,在彩色镶嵌玻璃画中多表现天空和海洋。紫色,通常使人感到忧郁不安,而在不同形式的运用下有时也会显得高贵、庄严,上帝的服饰颜色多是紫色的。黄色,是色彩中明度最高的,因此让人有娱乐、显贵,引起注意的感觉。中国自宋朝以后黄色就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在古罗马时期黄色也是十分高贵的颜色。而在《新约》故事里,黄色是背叛耶稣的犹大的服装颜色,人们视它为卑劣可耻的象征。不同的色彩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巴克莱著,胡慰莉译.约翰福音注释(上)[M].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78.
[2]〔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作者简介】张汇溪(1988- ):女,河北秦皇岛人,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关键词】教堂;色彩;光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133-1.5
阳光给万物带来了生机,赐予万物力量,在很久以前太阳就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耶稣说过:“我就是世界的光。”对于教徒来说太阳就是上帝,接近太阳就等于接近上帝接近真理。人对太阳光有着生理和心理需求,日光的照射对人的身体健康的产生着很大作用,光的颜色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因此,人对太阳光的心理需要是相当重要的,心理的变化很可能会导致精神和肉体的变化。黑暗让人恐慌,使人没有安全感,长时间呆在黑暗中会使人变得郁闷、消极、孤僻,而与大自然的接触,可以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情绪。阳光的给人类带来的温暖就像上帝,洗礼每一位信徒,使他们得到救赎。约翰认为耶稣就是神永远是世界的光。
光的温暖有象征意义的,在基督教教义中光是上帝的象征,光带着色彩投射在教徒身上,那迎面而来的色彩带给人心灵的震撼,让人身临其境。这时,信徒们仿佛就能把世间的一切苦闷与烦恼都忘掉,虔诚地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孽,祈求上帝的宽恕与救赎。原罪是指人们从出生就是带有罪的,这是亚当与夏娃偷吃了禁果的结果,后代来承受上代的罪孽,而无论是原罪还是本罪都需要上帝的救赎。在基督教教义中,得到了救赎的灵魂死后才可以进入天堂,而没有经过救赎的灵魂是要下地狱,接受永远的惩罚。
阳光透射过彩色玻璃窗,缤纷的色彩照入教堂中,彩色的光束形成人间通往天堂的梦幻道路,这是通往天国的阶梯,沐浴在彩色的光线中,向上帝虔诚的祷告,祈求可以升入天国。在中世纪基督教的思想中,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东西都有象征意义,图像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被认为比文字更能够直接传达给观赏者知识的表现形式,这是最直接的传授。中世纪时期艺术经常使用图像来传达信息,这种艺术传达手法不受文化知识水平的约束,可以使每一位信徒感受到其中包含的神旨,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圣经》。
哥特式教堂里彩色玻璃窗画,大多以《新约》故事或《新约》故事里的人物为题材来描绘,而彩色玻璃窗上绘制的《新约》故事是神蹟的象征,在信徒们眼中,那是上帝在给他们讲述上帝一生的故事。玫瑰窗是具有典型的装饰性与功能性的建筑,分格镶嵌,每个格都具体情节性的图画,在教徒心中,太阳是耶稣的象征,而玫瑰石是圣母玛利亚的象征,玫瑰窗是教堂中最重要的采光点,教徒们认为玫瑰窗上所描绘的就是天国的情景。
飘渺无形的阳光,给人们带来神秘、高贵的感受,可升华到精神层面,是教堂建筑内描写天国情景的重要选择。光可以塑造空间,而空间的节奏感是由光的明暗变化来调控。
在建筑中,最注重的是空间的表现、结构的塑造、光线的运用,建筑内要有明暗、虚实的变化,更要强调特殊部位的明度,来引人注目。采光处的位置要与空间、组体物相协调,必须放置在最需要的地方,突出建筑物内部空间层次变化。光的出现打破了哥特式教堂建筑封闭的空间,重新塑造了教堂的空间变化,教堂因为有了光的塑造,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强烈的太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射入到教堂中时,光线会集中在圣坛上,这样神圣的,直引天空的景象,指引着每个教徒的灵魂,等待被洗礼。在哥特式教堂中,巨大的彩绘玻璃画直接接受着阳光的照射,这达到的光线照射的最佳效果,它与其他教堂不同的是它的艺术魅力是可以让所有教徒们都立刻感受到天国的力量。上帝的神圣与神秘在哥特式教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色彩的本身是一种物理现象,人们长期生活在充满色彩的环境中,使人们能够很容易的感受到隐藏在色彩中的情绪。色彩只存在光中,但光是看不出颜色的,颜色只不过是光的组成要素之一。
哥特式教堂里镶着铅条的玻璃窗画,色彩鲜艳透亮,轮廓清晰可见,装饰韵味浓,有红、蓝、紫三种常用色,通过色彩语言、宗教意识、建筑空间相融合,描绘着从创世到末日审判的神蹟。红色象征着基督的鲜血,当红色弥漫整个天地时,“最后的审判”即将到来。红色波长是最长的,所以对人的刺激作用是最强烈的。但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代表着吉祥,每逢有喜事便会挂满红色饰物。蓝色,在自然界中占用的面积最大、最广,它给人带来的感觉如海洋一般神秘、深远、冷酷、高深莫测,给人庄严感,在彩色镶嵌玻璃画中多表现天空和海洋。紫色,通常使人感到忧郁不安,而在不同形式的运用下有时也会显得高贵、庄严,上帝的服饰颜色多是紫色的。黄色,是色彩中明度最高的,因此让人有娱乐、显贵,引起注意的感觉。中国自宋朝以后黄色就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在古罗马时期黄色也是十分高贵的颜色。而在《新约》故事里,黄色是背叛耶稣的犹大的服装颜色,人们视它为卑劣可耻的象征。不同的色彩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巴克莱著,胡慰莉译.约翰福音注释(上)[M].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78.
[2]〔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作者简介】张汇溪(1988- ):女,河北秦皇岛人,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