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对众多为人师者所提出的更高、更难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如何在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的同时又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文仅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高职教育的教学中实践素质教育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鼓励型教学;教学模式
可能有不少人认为,为人师者,最大的本分就是传授知识,认为只要能将自己胸中的知识清楚道来并传播开就够了,其实不尽然。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将“传道”放在“授业、解惑”之前,正是为了强调为人师者首先要德字当头,先为人师表了,才能履行师者的职责。今天,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伴随着市场经济对多种人才的需求,国家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目标,积极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应该说,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为人师者提出了全新的、全面的要求。本人系高等职业院校的年轻教师,一直很支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政策,这里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和把握素质教育谈几点拙见,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勉。
1 准确进行教师定位
准确的教师定位是开始教学工作前的一次“思想革命”,既然称之为思想革命,就应革得彻底、革得深刻。再不能认为教师的职责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也是思想的传授者,教人知识之前先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做人。这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师而言,尤其任重道远。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可谓教育要求不低;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中的生源多是最后一个批次的高考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差、学习能力差、行为习惯差的“三差”问题,可谓生源素质不佳。如何将这样的生源培养成才,难度可想而知,但换个角度,这也恰恰说明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笔者认为,为人师者,只有认清了自身在教育环节中的准确位置,才有可能真正领会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精髓,也才能坚决有效的在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政策。
2 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育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发展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意识。笔者认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
2.1 坚持启发性原则,即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勇于思考问题,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见解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此点对于高职教育中的教师尤其重要,目前有不少高职院校推行“激励型教学”,也正是贯彻这一原则的体现。笔者认为,激励的方法很多,考虑到高职院校生源普遍存在“三差”问题,鼓励也许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即某种意义上,可以将“激励型教学”理解为“鼓励型教学”。
就拿我教授的《管理学概论》课程来说吧。鉴于该门课程主观性较强,且实践中变化较大,稍不留神就会照本宣科,填鸭教学。我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因为案例教学对于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有独到的妙处,但是若案例选取不当、操作不当就会出现课堂冷场或是答非所问的现象。所以,对于课堂上要用到的案例,课前应精心选取,难度要适中,并在心中模拟学生的各种可能反映,确保无论在何种状况下教师都能把握教学的主导地位。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便可以胸有成竹地走上课堂了。我会在第一次课上就向学生公布我的“鼓励型教学”政策,告诉他们只要主动发言,无论对与错,都会得到加平时分的奖励。实际操作时,一定要兑现自己的承诺,无论学生回答得怎样都要认真听取,更不能批评,而是要给以适当的提示总结,如此循序渐进,学生会慢慢上路子,终有一天能较好地独立分析案例,符合甚至超过老师的学习要求。
如此看来,在教学中坚持启发性原则,其实就是师生互相适应,达成默契的过程,在坚持启发教育的过程中,不光教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悄悄提高了。
2.2 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即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笔者认为,此点对教师的要求极高。很多时候,学生以教师为镜,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的言行产生影响。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从生理上而言,都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判断是非,恐怕只是空洞地说教,未必能奏效,搞不好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认为教师在说大话、套话,进而对此不屑一顾。我觉得要做到此点,应注意细节。教师要时时提醒自己为人师表的重要,切不可将一些过激颓废的个人情绪带入课堂,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主题永远都应该是积极健康。
还是以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吧。教学中,我尽量选取贴近生活的例子,并将它们转化成讨论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回答。学生的回答中不乏有对生活中的不平现象不满的,甚至也有过激或是消极的言论,这时,教师切不可大惊小怪,更不能一棍子打死,粗暴否定。我觉得,此时最重要的不是学生的回答是否对或错,而是他有没有思考,有没有领会答题的精髓。教师的正确做法不应是简单的批评指正,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仿佛自己也是学生,也在完成这道讨论题,自己所陈述的只是答案中的一种而已,并不强求每一个学生都接受。在这种平等的气氛中,学生更容易冷静,更容易心平气和地认同进而接受正确的观点。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细节,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自然地传达积极健康的信号,就能对学生的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3 改革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思维模式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再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了,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丰富自己的知识,使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与知识经济时代相联系,用更丰富、更广博的知识去哺育我们的学生。笔者认为,要做到此点,除了坚持传统的“听课、备课、上课”三部曲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3.1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学习中,教师仅仅是扮演引路者的角色,学习归根结底还是靠学生。教师应首先从心底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多倾听学生心声,多鼓励奖励,以获得学生的通力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2 创新性原则。笔者认为,此点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只有能出实效的创新才是值得提倡的。这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自己所教课程特点,实事求是地推陈出新,并在实践中检验,确实有效的才是成功的创新。
例如我所教的《管理学概论》课程,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管理学领域的新知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分析的空间,我特别安排在每讲完一个章节后,给学生补充少量的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往往是管理学界的一些新动向,或是一些加深的东西。对此,一般不做考试要求,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参考,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颇受学生欢迎。
3.3 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武装自己的原则。教师必须利用一切可能途径,如进修、网络等不断完善提高自己,毕竟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可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惟有与时俱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才能不断为教学注入新鲜活力,永保教学生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透彻认识素质教育的精髓,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才能将教学与素质教育完美结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尽自己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姜双丹.高校素质教育探析[J].理论界,2005(8)
[3] 李素萍.高校素质教育应以创新理念教育为核心[J].教书育人,2008(3)
[4] 徐玫.谈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黑龙江教育,2005(4)
【关键词】素质教育;鼓励型教学;教学模式
可能有不少人认为,为人师者,最大的本分就是传授知识,认为只要能将自己胸中的知识清楚道来并传播开就够了,其实不尽然。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将“传道”放在“授业、解惑”之前,正是为了强调为人师者首先要德字当头,先为人师表了,才能履行师者的职责。今天,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伴随着市场经济对多种人才的需求,国家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目标,积极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应该说,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为人师者提出了全新的、全面的要求。本人系高等职业院校的年轻教师,一直很支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政策,这里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和把握素质教育谈几点拙见,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勉。
1 准确进行教师定位
准确的教师定位是开始教学工作前的一次“思想革命”,既然称之为思想革命,就应革得彻底、革得深刻。再不能认为教师的职责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也是思想的传授者,教人知识之前先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做人。这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师而言,尤其任重道远。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可谓教育要求不低;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中的生源多是最后一个批次的高考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差、学习能力差、行为习惯差的“三差”问题,可谓生源素质不佳。如何将这样的生源培养成才,难度可想而知,但换个角度,这也恰恰说明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笔者认为,为人师者,只有认清了自身在教育环节中的准确位置,才有可能真正领会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精髓,也才能坚决有效的在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政策。
2 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育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发展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意识。笔者认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
2.1 坚持启发性原则,即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勇于思考问题,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见解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此点对于高职教育中的教师尤其重要,目前有不少高职院校推行“激励型教学”,也正是贯彻这一原则的体现。笔者认为,激励的方法很多,考虑到高职院校生源普遍存在“三差”问题,鼓励也许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即某种意义上,可以将“激励型教学”理解为“鼓励型教学”。
就拿我教授的《管理学概论》课程来说吧。鉴于该门课程主观性较强,且实践中变化较大,稍不留神就会照本宣科,填鸭教学。我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因为案例教学对于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有独到的妙处,但是若案例选取不当、操作不当就会出现课堂冷场或是答非所问的现象。所以,对于课堂上要用到的案例,课前应精心选取,难度要适中,并在心中模拟学生的各种可能反映,确保无论在何种状况下教师都能把握教学的主导地位。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便可以胸有成竹地走上课堂了。我会在第一次课上就向学生公布我的“鼓励型教学”政策,告诉他们只要主动发言,无论对与错,都会得到加平时分的奖励。实际操作时,一定要兑现自己的承诺,无论学生回答得怎样都要认真听取,更不能批评,而是要给以适当的提示总结,如此循序渐进,学生会慢慢上路子,终有一天能较好地独立分析案例,符合甚至超过老师的学习要求。
如此看来,在教学中坚持启发性原则,其实就是师生互相适应,达成默契的过程,在坚持启发教育的过程中,不光教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悄悄提高了。
2.2 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即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笔者认为,此点对教师的要求极高。很多时候,学生以教师为镜,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的言行产生影响。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从生理上而言,都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判断是非,恐怕只是空洞地说教,未必能奏效,搞不好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认为教师在说大话、套话,进而对此不屑一顾。我觉得要做到此点,应注意细节。教师要时时提醒自己为人师表的重要,切不可将一些过激颓废的个人情绪带入课堂,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主题永远都应该是积极健康。
还是以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吧。教学中,我尽量选取贴近生活的例子,并将它们转化成讨论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回答。学生的回答中不乏有对生活中的不平现象不满的,甚至也有过激或是消极的言论,这时,教师切不可大惊小怪,更不能一棍子打死,粗暴否定。我觉得,此时最重要的不是学生的回答是否对或错,而是他有没有思考,有没有领会答题的精髓。教师的正确做法不应是简单的批评指正,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仿佛自己也是学生,也在完成这道讨论题,自己所陈述的只是答案中的一种而已,并不强求每一个学生都接受。在这种平等的气氛中,学生更容易冷静,更容易心平气和地认同进而接受正确的观点。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细节,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自然地传达积极健康的信号,就能对学生的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3 改革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思维模式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再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了,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丰富自己的知识,使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与知识经济时代相联系,用更丰富、更广博的知识去哺育我们的学生。笔者认为,要做到此点,除了坚持传统的“听课、备课、上课”三部曲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3.1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学习中,教师仅仅是扮演引路者的角色,学习归根结底还是靠学生。教师应首先从心底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多倾听学生心声,多鼓励奖励,以获得学生的通力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2 创新性原则。笔者认为,此点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只有能出实效的创新才是值得提倡的。这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自己所教课程特点,实事求是地推陈出新,并在实践中检验,确实有效的才是成功的创新。
例如我所教的《管理学概论》课程,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管理学领域的新知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分析的空间,我特别安排在每讲完一个章节后,给学生补充少量的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往往是管理学界的一些新动向,或是一些加深的东西。对此,一般不做考试要求,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参考,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颇受学生欢迎。
3.3 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武装自己的原则。教师必须利用一切可能途径,如进修、网络等不断完善提高自己,毕竟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可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惟有与时俱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才能不断为教学注入新鲜活力,永保教学生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透彻认识素质教育的精髓,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才能将教学与素质教育完美结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尽自己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姜双丹.高校素质教育探析[J].理论界,2005(8)
[3] 李素萍.高校素质教育应以创新理念教育为核心[J].教书育人,2008(3)
[4] 徐玫.谈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黑龙江教育,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