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散文闲笔之“设色”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tis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是意义不确定,也未实现的言语成品,它在作者创作和读者理解中存在,文学文本尤其如此。文本结构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点,即“闲笔”为读者阅读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的空间。写作叙事学认为,空白往往会由闲笔来设色。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而“闲笔”是散文“形散”特点的最大体现。细致探究散文的“闲笔”,能洞察文本中之“设色”。以“闲笔”为突破口,发现“闲笔”之所在,挖掘“闲笔”之用意,引导学生探究体验散文之美,是中学散文教学的重要抓手。笔者试图以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苏教版必修一)为例,谈谈郁达夫散文闲笔之“设色”。
  一、情景交融的景色中言不由衷的伤感
  “冬景”通常是解读《江南的冬景》重点和文眼,从“写景”角度,可将文本分为这样几个画面: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寒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寒冬闲步图。五个画面之中,真正描绘景色的文字并不是很多,仅有“午后冬郊图”是实景,比较具体详细。如此一来,《江南的冬景》的重点是描绘景物,还是抒写性情?笔者以为,“冬景”只是作为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作者抒写性情,向读者传达一种“淡雅悠闲”的生活情趣。
  文章写“寒郊闲步”图时这样说:“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在旱冬散步再次说到:“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这里两次提到德国人的生活习惯,看似“闲笔”,随手拈来,却能丰厚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情感。借“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表达自己喜爱这“明朗的情调”,既能深入抒发自己的情感,又能开阔读者的视野。
  对江南的喜爱,那是因为江南是故土之所在;提及德国与日本,那是笔随意转,此“意”指在何处?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这两个国家还真有“情有独钟”。郁达夫精通德语,他在寓居上海期间,曾在上海法科大学讲授过德文,且对德语文学涉猎极广。因此,写文章经常提及德国或德国文学家及作品也就不难理解了。至于日本,是他留学、成长、成名的地方。他在日本学习、生活了9年,在当时文坛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的写作在日本,发起并成立“创造社”也是在日本。
  读过以上的材料,你还能认为随手拈来的“德国”“日本”与故乡相提并论,只是喜爱吗?面对当时已经沉沦破碎的中国,郁达夫用他“散文的心”强烈地表现了作家的个性,将自己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之中。
  二、洗练意境融合中笔随意转的不安
  郁达夫的散文,时常在清新的文句中穿插优美抒情的旧体诗句,这些旧体诗句,常常是作者对景、对物的有感而发,让散文中的景物美上加美,而情感的抒发则不露痕迹。
  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这里作者引用了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是君。”
  《江南的冬景》较为集中引用古诗句是第八段: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在这里,作者把优美清新的散文语句与简省洗练的古诗意境融合,避实就虚,推出一个全新的境界:天将暮时,飞雪渐渐,寒意阵阵,佳酿飘香,炉火正旺,新朋老友围炉而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夜深人静,瑞雪已停,梅花月影,暗香沉浮,沁人心脾。偶尔几声犬吠,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戏雪。品评诗歌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性。《江南的冬景》就是郁达夫试图精心构筑自己梦中的精神家园,努力地借助古诗去感受人生的安宁,而又在刻意寻找安宁中让我们感到的是不安的内心情绪。
  三、充满热情和忧郁的自欺自慰式的期盼
  《江南的冬景》一文中引用的雪莱诗句:“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然而,江南的冬天是“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的冬天。最终,属于郁达夫的“春天”到底还是没有来,只是一种虚幻的期盼。
  1933年春,郁达夫辞别上海,举家迁居杭州。不久,王映霞为他生下了第三个儿子耀春。郁达夫无比钟爱这个明眸丰颊,玉色和声的幼子。不料,未及两年,耀春竟然染病夭折。郁达夫对爱子的死,十分悲痛。更深人静之时,回忆耀春的一笑一颦,悲从中来,感慨万千,曾写下了悲悼爱子之作《志亡儿耀春之殇六首》。六首诗的主题可以归纳为:伤悼、感忆、悲怀、痛思、慰逝、追念。将对亡儿的那一份伤情毫不掩饰地披露出来。由此可见,郁达夫《江南的冬天》一文里此处“闲笔”:“若是冬天來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别是一番况味。偏爱感性的郁达夫,虽然是满腔深情热血,往往是笔墨未浓但情透纸背。即使是淡淡道来,也是情文并茂,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那颗真实的心。而这颗真实的心所表露的不是冬天后的“春天”,而只是充满着热情和忧郁的自欺自慰式的期盼。
  总之,“闲笔”是散文的精华,是认识散文的关键所在之一,把“闲笔”作为散文教学的一把钥匙,引导学生发现“闲笔”,探究“闲笔”,是寻求中学散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浙江云和中学;浙江云和中学。
其他文献
“缺字”是指对联在适当位置上出现的字数空缺,其实是故意空出一个字让人去填补,收到“此时无字胜有字”的效果。这种手法也叫“缺如”或“隐字”。缺如,也称隐缺、隐语、漏字,在对联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方法。这种方法故意将尾字或联句中的一字隐去,并以联中展现之字向读者暗示所缺之字,而该联的用意往往正是在空缺的字上,联句仍能形成很规矩的对仗。仔细玩味,顺藤摸瓜,从展现的字面上不难看出联中所藏之意。用漏字方法
我用“教灌”这个概念,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灌输课外阅读,充分利用手中的材料,适当延伸,以阅读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非机械地讲解教材。笔者以我最近的教学实践为例,具体说明。我们手中有一本苏教版的语文书,还有一本教研室统一发送的辅导书《语文同步练习》,这就是我“教灌”的基本素材。  一、用朗读来“教灌”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到位的朗读训练会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写作
笔者在教学《品质》时,依据以学定教、以问促思、以思导学的原则,被班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吸引,在课堂教学时,顺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细读文本,认真思考,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研讨,一样顺利完成了预期学习目标。  一、不可忽视的“人”——格斯拉的哥哥  在教学这篇小说时,经过细读品味,就可以注意到哥哥这个人物,看似着墨不多,而实际上却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品质”的内涵和
设计思路:  《敬业与乐业》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议论文,主题鲜明,结构层次清楚。同时又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意味绵长。考虑到学生之前学习的议论文比较少,对这一文体只有初步的认识,感受和认识不一定深刻。根据以往的观察,学生往往能分辨出文章的论点,但对论据、论证方法的认识和分析能力还比较薄弱。另外,本册第六单元是演讲主题,因此演说文的相关知识在此暂不涉及,这一课的设计着重从教学议论文角度去考虑。
笔者结合粤教版高中语文,在以往文言文翻译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文言文翻译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借此提高语文教师文言文翻译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水平。  一、不变的标准:信、达、雅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一直对翻译方法比较重视,我国翻译学理论先驱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准确为“信”,通顺流畅为“达”,语言优美为“雅”
所谓伏笔,就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俄国作家契诃夫对伏笔的解说特别形象:“例如在前面写到客厅的墙上挂着一支猎枪,那么这支猎枪在最后一定要射出子弹。”伏笔的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谨,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感。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疑问,直到作者把伏笔揭开,才恍然明
读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内心起伏难平。感谢史铁生,感谢他的《我与地坛》,让我在还年轻的时候,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懂得了该怎样对待生命。  历经人生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难,在接受了大悲大喜之后,史铁生把对生命的思考注进了这部《我与地坛》中。与其说史铁生是作家,倒不如说他是哲人。在经历了人生的一场劫难后,在死亡还远没有到来之前,他开始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尽管痛苦,但作者还是艰难地走了下去。  
《神的一滴》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教材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大地的眼睛”板块的一篇课文,选自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名作《瓦尔登湖》一书。1985年在《美国遗产》杂志上将《瓦尔登湖》列为“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之首。课堂教学中对于选文的解读往往仅从专题和板块的角度出发,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总结为表现梭罗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也就使《神的一滴》与其他热爱大自然的文章别无两样。更难以让学生明白这部
作文立意相当于施工图纸,确定了写作大方向,安排写作思路和结构才有可能。教师不妨从学生思维方式作为引导突破口,利用作文实例,展开定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比对研究,通过求新求异求变化,找到立意切入点,这对提升学生作文实战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定向思维,凸显表达要义  所谓定向思维,就是根据规范要求进行的确定区域范围的思维活动。高中作文命题时,全命题、半命题带有一定的规定属性,有些材料作文也会给出
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语文认知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认知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活动作为与语文核心素养对接的轴心,精心设计丰富的语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