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哪里有残疾儿童,哪里就有爱心的凝聚。在上级领导关心、支持下。今年,我校承担起了送教上门的重任。并逐步走上正轨。在这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点经验,其中的点点滴滴都饱含着对特殊儿童的一片爱心,饱含着对送教对象的付出与努力。送教上门活动中不断学习、探索、完成送教工作,把它做实做好。让智障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前期学校的调查摸底、入户家访,核实了送教对象基本情况。确定了自己送教上门的对象后,接下来是对送教对象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做出送教方案实施送教。具体做法如下:
一、与家长沟通,了解对象情况
送教对象由于从没有接受过教育,各方面发展相当迟缓,通过一般的交流、观察甚至评估不能全面地了解情况。我先把送教上门的打算告诉家长,及时与家长取得了互动,赢得了他们的支持,把温暖的阳光送到他们的心坎里,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二、制定送教方案
在充分了解送教对象现状后,针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立刻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方案。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合残疾儿童少年发展的教学方法服务送教上门的对象。所定的送教时间相对稳定,基本上是家长也在场,这样对孩子来说也有一个适应过程。同时,家长可以在旁边进行配合、学习,以便自己在家中也能用相同的方法对孩子训练,增加孩子训练的频率。
三、持之以恒,送教到位
送教上门,是从事特殊教育老师的又一个任务。我不仅把学校的孩子教育好,而且克服送教上门路途遥远、偏僻;自己的孩子今年参加高考等心理压力。全心身投入送教工作,工作中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使同事、周围的邻居,孩子家长十分感动。
四、关注差异,因材施教
每一个智障孩子都是一本值得老师认真研究的书。送教上门服务的时,本着注重发展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社会的能力。针对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训练教学过程不求快,只求对象有进步。根据送教对象的个别教学目标,为其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采取适合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效益。
五、注重教法,循循善诱
送教的孩子与其他正常孩子一样,他们也有着心理发展的需求,有着与人交流享受友情关爱的需要。但要让智障儿童在认知、感知等方面的水平有所提高是相当困难的。送教教师自始至终表达对孩子的信任,以自己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学生的情绪,表扬、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六、指导家长参与,增强训练效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非常注意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康复训练。疏导家长的自卑心理,鼓励家长带领孩子走出家门,参与日常的社会交往活动。我负责的一位学生叫覃津涵,是出生时颅内出血,目前发音障碍、咀嚼障碍、动作协调差等等。父母中学毕业,务农,家里3个孩子,覃津涵是老二,有个上中学的姐姐,还有一个2岁的弟弟。父母对覃津涵的要求希望我们对他能开口表达自己的需求;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会咀嚼食物等行为做出帮助。在制定了详细的《个别教育计划》后,每周的送教服务都是建立在帮助他练习发音;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会咀嚼食物等行为做出帮助的基础上。首先帮助他练习发音:只是简单地教他呼气、吸气,吹蜡烛。教了一遍、二遍……几十遍、甚至几百遍。覃津涵才会吹灭蜡烛。但要做到这些无数重复的事情有时会令人疲惫,甚至几乎让人精神崩溃,但是当孩子只能取得有限进步的时候,而且我们仍然不能放弃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我将动作分解,每一个动作都重复多次,反复演示,更多的是手把手地教孩子,支持孩子。
七、实践总结
一年的送教实践,积累了一点经验、有收获、有感悟,说一说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正确对待智障儿童
首先,要认识到智障儿童是儿童,是有着一定的潜力并发展着的人,因此,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在开发其潜能的同时,要让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其次,要认识到智障孩子认知、感知能力比较低下。教育的过程中要有耐性,要像对待婴孩学步一样,耐心地探索发现其潜能,引导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提高智障儿童自信心
歌德曾说: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一个人除非相信自己能通过自己的行动产生所期待的效果,否则他们很少具有行动的动机。这就告诉我们:教育人,就是要唤醒人的尊严和价值,因此,我根据智障儿童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创设适宜的情境,让他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与迁移,多鼓励他不断地去尝试完成新的任务。当他成功地完成任务时,要给予适宜的奖赏,提高他的自信心。
(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智障儿童具有心理调节功能弱,认识水平低,分析能力差,容易冲动、固执的特点。首先,让智障儿童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例如:穿脱衣服,整理玩具,摆好桌椅等一些日常的劳动技能,提高孩子参与劳动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其次,根据智障儿童的劳动能力,要求每天把自己房间内外打扫干净,使孩子慢慢地养成天天劳动的习惯,这样劳动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
(四)爱要适度,爱而不溺
对智障儿童来说,其生存和发展更离不开家长的爱。但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爱的策略。现实中,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生下智障的孩子,内心充满了自卑感、觉得对不起孩子,千方百计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凡是能想到的都替孩子想到了。他们以为,用这样的方法来弥补孩子,是爱孩子。其实,这种没有原则的溺爱,恰恰会害了孩子。所以,对智障儿童来说,要愛,但不能溺爱,要做到有理、有方、有度,否则,他们将永远丢不掉送教老师或家长这些拐杖。
因此,要着力培养智障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前期学校的调查摸底、入户家访,核实了送教对象基本情况。确定了自己送教上门的对象后,接下来是对送教对象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做出送教方案实施送教。具体做法如下:
一、与家长沟通,了解对象情况
送教对象由于从没有接受过教育,各方面发展相当迟缓,通过一般的交流、观察甚至评估不能全面地了解情况。我先把送教上门的打算告诉家长,及时与家长取得了互动,赢得了他们的支持,把温暖的阳光送到他们的心坎里,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二、制定送教方案
在充分了解送教对象现状后,针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立刻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方案。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合残疾儿童少年发展的教学方法服务送教上门的对象。所定的送教时间相对稳定,基本上是家长也在场,这样对孩子来说也有一个适应过程。同时,家长可以在旁边进行配合、学习,以便自己在家中也能用相同的方法对孩子训练,增加孩子训练的频率。
三、持之以恒,送教到位
送教上门,是从事特殊教育老师的又一个任务。我不仅把学校的孩子教育好,而且克服送教上门路途遥远、偏僻;自己的孩子今年参加高考等心理压力。全心身投入送教工作,工作中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使同事、周围的邻居,孩子家长十分感动。
四、关注差异,因材施教
每一个智障孩子都是一本值得老师认真研究的书。送教上门服务的时,本着注重发展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社会的能力。针对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训练教学过程不求快,只求对象有进步。根据送教对象的个别教学目标,为其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采取适合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效益。
五、注重教法,循循善诱
送教的孩子与其他正常孩子一样,他们也有着心理发展的需求,有着与人交流享受友情关爱的需要。但要让智障儿童在认知、感知等方面的水平有所提高是相当困难的。送教教师自始至终表达对孩子的信任,以自己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学生的情绪,表扬、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六、指导家长参与,增强训练效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非常注意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康复训练。疏导家长的自卑心理,鼓励家长带领孩子走出家门,参与日常的社会交往活动。我负责的一位学生叫覃津涵,是出生时颅内出血,目前发音障碍、咀嚼障碍、动作协调差等等。父母中学毕业,务农,家里3个孩子,覃津涵是老二,有个上中学的姐姐,还有一个2岁的弟弟。父母对覃津涵的要求希望我们对他能开口表达自己的需求;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会咀嚼食物等行为做出帮助。在制定了详细的《个别教育计划》后,每周的送教服务都是建立在帮助他练习发音;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会咀嚼食物等行为做出帮助的基础上。首先帮助他练习发音:只是简单地教他呼气、吸气,吹蜡烛。教了一遍、二遍……几十遍、甚至几百遍。覃津涵才会吹灭蜡烛。但要做到这些无数重复的事情有时会令人疲惫,甚至几乎让人精神崩溃,但是当孩子只能取得有限进步的时候,而且我们仍然不能放弃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我将动作分解,每一个动作都重复多次,反复演示,更多的是手把手地教孩子,支持孩子。
七、实践总结
一年的送教实践,积累了一点经验、有收获、有感悟,说一说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正确对待智障儿童
首先,要认识到智障儿童是儿童,是有着一定的潜力并发展着的人,因此,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在开发其潜能的同时,要让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其次,要认识到智障孩子认知、感知能力比较低下。教育的过程中要有耐性,要像对待婴孩学步一样,耐心地探索发现其潜能,引导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提高智障儿童自信心
歌德曾说: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一个人除非相信自己能通过自己的行动产生所期待的效果,否则他们很少具有行动的动机。这就告诉我们:教育人,就是要唤醒人的尊严和价值,因此,我根据智障儿童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创设适宜的情境,让他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与迁移,多鼓励他不断地去尝试完成新的任务。当他成功地完成任务时,要给予适宜的奖赏,提高他的自信心。
(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智障儿童具有心理调节功能弱,认识水平低,分析能力差,容易冲动、固执的特点。首先,让智障儿童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例如:穿脱衣服,整理玩具,摆好桌椅等一些日常的劳动技能,提高孩子参与劳动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其次,根据智障儿童的劳动能力,要求每天把自己房间内外打扫干净,使孩子慢慢地养成天天劳动的习惯,这样劳动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
(四)爱要适度,爱而不溺
对智障儿童来说,其生存和发展更离不开家长的爱。但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爱的策略。现实中,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生下智障的孩子,内心充满了自卑感、觉得对不起孩子,千方百计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凡是能想到的都替孩子想到了。他们以为,用这样的方法来弥补孩子,是爱孩子。其实,这种没有原则的溺爱,恰恰会害了孩子。所以,对智障儿童来说,要愛,但不能溺爱,要做到有理、有方、有度,否则,他们将永远丢不掉送教老师或家长这些拐杖。
因此,要着力培养智障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