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国家层面到学校层面,从教育理念到学生心理,由国外先进教育到国内特色教育,由高校到小学,已有教育观念得到重新构建。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构建和理解教育:教育就是培养健康的心态、科学的思维方式,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人合作的探究意识等,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做一个梦。我们的教育追求,不光是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点亮心灯,滋润生命。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学习观、教育观,人才观”,做好“育种”和“耕种”的一切准备。
一、从心存感恩到立德树人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的需要,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需要,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做一个梦。这应是我们教师的信念。
央视记者曾经采访马云时,放了一段1998年马云创业时公司中层会上的讲话视频。主持人问马云:你现在怎么看你当时必定成功的信念?马云就说了同上面这段意思大致相同的话。
同样,北京建华实验学校校长李金初依靠自己的信誉,无抵押、无担保取得银行信用担保贷款6000万元,办起了现在的北京建华实验学校。我们说李金初校长的信誉不也是他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体现吗?
就如同《荷马长诗》中讲的,如果你的目标是太阳,即使射不到,但箭也决不会在咫尺之间。有人说:“我们学不来名师的教学智慧,我们就学他们的爱心”。其实“爱心”岂能学来呢?“爱心”写在脸上,是心对心的呵护。要播撒阳光,首先自己心中要有阳光(曼·罗兰语),好教育就是人性的教育。
北师大厉以贤教授也同样提出,教育应回到教育的本位,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性,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仿佛患有“分裂症”:一边高声赞美个性,一边又用同样的标准培养学生;一边欣赏探究灵活的教学方式,一边又习惯性地沿“灌输式”方法;一边呼吁要尊重学生,一边又用简单粗放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心灵。
每一个学生(老师)都是一个世界,要十分小心地呵护每一位学生(老师)的世界。只有心存感恩,感谢大自然,感谢父母,感谢师生,感谢家长,才能有这样的境界。
正如北京实验二小副校长华应龙讲:感恩的人是幸福的,幸福的人才会成功。感恩,是用一种歌唱的方式生活,它来自对生活的热爱。我感激我学生在课堂上创造的差错,我才能在课堂上温暖地融错。是的,只有心存感恩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怀感恩之心的学生,也才能点亮孩子的心灯。
二、从问题意识到教育本原
科学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教育的目的,生成、疑问、错误都是可能性的过程,可能性需要先发现后发展(对孩子来讲更要特别注意保护),发现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
因为没有思考,所以我们工作很忙。要让教师幸福,就应让他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投入研究。成功人士的高明之处,并不是他们先知先觉,一贯正确,而是有一个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把课堂中的学生错误变成教学资源,敏锐发现差错背后的意义,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张力,巧妙彰显其积极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错误。“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这种能力是随机融入,自然生成,而不是事先刻意安排。
培养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求真人格,学做真人,而不仅仅是促进认知的发展。这就是华应龙对待错误的态度,没有“容错”,何来创新?对于学生来讲,创新能力的保护比培养更重要,放弃错误就是离真理越来越远。错误可能有无穷的结合方式,而真理却只能有一种存在方式(卢梭)我们不仅要“引导”,也要“误导”,由“误”一“导”一“醒”,创造机会,暴露差错,发现学生真实的思维,才会产生我们所说的“再生”。
三、从不断学习到顿悟升华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们教师是否应有这样的学生观:你不是学生,你怎么知道学生的困惑呢?课堂不仅是教与学的场所,更是教师们学习的强大情景,草根经验就是创新之源。当然,前提是教师应主动和善于学习、反思和小结,也只有在这不断的实践和课堂中产生好老师。
我们一直讲失败是成功之母,而失败之母绝不是成功。对待学生不应急于判断对与错,而应看其价值的大小。差错对于成长就像砂砾之于珍珠。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无问题,应变为把无问题的学生变成有问题,才可能是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了。
我们看名师上课,更自然,更随意,更亲切。名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时常反思,也就是前面讲的“没有思考,工作就苦”,也可以讲,工作更被动。當然,反思的前提是学习和思考。名师就是“用心”的人,就是时时刻刻观察、反思、积累,然后也才能做到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名师同我们还有一个区别,同样的素材,名师能上得自然、生动,而我们呢?就如同一样的食材,我们做出的菜就和大厨做的不一样。是否可以说我们的心太小了,或者说我们的心灯未被点亮,还是因为我们不用心,不思考,不反思,不观察,不温故,不积累,不学习?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得过且过,何来进步?何来提高?
廖文胜由一个中专师范生、一个美术教师成长为北京光明小学的校长,就是在于他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他认为要让教师幸福,就让他去研究。他引用了印度学者克里希那穆提的一句话:“你不必读哲学,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方面的书籍,因为你就是所有人性的全部内容”。我能行的关键是我,我的情感,我的控制,我的行动,我的坚持。然后才能产生顿悟和升华。
进入新时代,又一次拉开了教育界一场整体变革的序幕,正如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所讲:“它将使十多来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历的一场深刻的思想和观念的洗礼中产生的多元,个性,选择等真正落地生根”。
要想科学选才,首先要实现科学育才。学校就必须主动应对,给学生以自由,质疑的自由、选择的自由、成长的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时空里发现自己,成就一个丰富、主体而饱满的自己,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在自由中打牢基础,丰富自己,学会选择,这种自由,便是点亮心灯、滋润生命的必由之路。
从国家层面到学校层面,从教育理念到学生心理,由国外先进教育到国内特色教育,由高校到小学,已有教育观念得到重新构建。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构建和理解教育:教育就是培养健康的心态、科学的思维方式,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人合作的探究意识等,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做一个梦。我们的教育追求,不光是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点亮心灯,滋润生命。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学习观、教育观,人才观”,做好“育种”和“耕种”的一切准备。
一、从心存感恩到立德树人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的需要,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需要,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做一个梦。这应是我们教师的信念。
央视记者曾经采访马云时,放了一段1998年马云创业时公司中层会上的讲话视频。主持人问马云:你现在怎么看你当时必定成功的信念?马云就说了同上面这段意思大致相同的话。
同样,北京建华实验学校校长李金初依靠自己的信誉,无抵押、无担保取得银行信用担保贷款6000万元,办起了现在的北京建华实验学校。我们说李金初校长的信誉不也是他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体现吗?
就如同《荷马长诗》中讲的,如果你的目标是太阳,即使射不到,但箭也决不会在咫尺之间。有人说:“我们学不来名师的教学智慧,我们就学他们的爱心”。其实“爱心”岂能学来呢?“爱心”写在脸上,是心对心的呵护。要播撒阳光,首先自己心中要有阳光(曼·罗兰语),好教育就是人性的教育。
北师大厉以贤教授也同样提出,教育应回到教育的本位,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性,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仿佛患有“分裂症”:一边高声赞美个性,一边又用同样的标准培养学生;一边欣赏探究灵活的教学方式,一边又习惯性地沿“灌输式”方法;一边呼吁要尊重学生,一边又用简单粗放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心灵。
每一个学生(老师)都是一个世界,要十分小心地呵护每一位学生(老师)的世界。只有心存感恩,感谢大自然,感谢父母,感谢师生,感谢家长,才能有这样的境界。
正如北京实验二小副校长华应龙讲:感恩的人是幸福的,幸福的人才会成功。感恩,是用一种歌唱的方式生活,它来自对生活的热爱。我感激我学生在课堂上创造的差错,我才能在课堂上温暖地融错。是的,只有心存感恩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怀感恩之心的学生,也才能点亮孩子的心灯。
二、从问题意识到教育本原
科学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教育的目的,生成、疑问、错误都是可能性的过程,可能性需要先发现后发展(对孩子来讲更要特别注意保护),发现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
因为没有思考,所以我们工作很忙。要让教师幸福,就应让他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投入研究。成功人士的高明之处,并不是他们先知先觉,一贯正确,而是有一个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把课堂中的学生错误变成教学资源,敏锐发现差错背后的意义,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张力,巧妙彰显其积极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错误。“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这种能力是随机融入,自然生成,而不是事先刻意安排。
培养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求真人格,学做真人,而不仅仅是促进认知的发展。这就是华应龙对待错误的态度,没有“容错”,何来创新?对于学生来讲,创新能力的保护比培养更重要,放弃错误就是离真理越来越远。错误可能有无穷的结合方式,而真理却只能有一种存在方式(卢梭)我们不仅要“引导”,也要“误导”,由“误”一“导”一“醒”,创造机会,暴露差错,发现学生真实的思维,才会产生我们所说的“再生”。
三、从不断学习到顿悟升华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们教师是否应有这样的学生观:你不是学生,你怎么知道学生的困惑呢?课堂不仅是教与学的场所,更是教师们学习的强大情景,草根经验就是创新之源。当然,前提是教师应主动和善于学习、反思和小结,也只有在这不断的实践和课堂中产生好老师。
我们一直讲失败是成功之母,而失败之母绝不是成功。对待学生不应急于判断对与错,而应看其价值的大小。差错对于成长就像砂砾之于珍珠。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无问题,应变为把无问题的学生变成有问题,才可能是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了。
我们看名师上课,更自然,更随意,更亲切。名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时常反思,也就是前面讲的“没有思考,工作就苦”,也可以讲,工作更被动。當然,反思的前提是学习和思考。名师就是“用心”的人,就是时时刻刻观察、反思、积累,然后也才能做到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名师同我们还有一个区别,同样的素材,名师能上得自然、生动,而我们呢?就如同一样的食材,我们做出的菜就和大厨做的不一样。是否可以说我们的心太小了,或者说我们的心灯未被点亮,还是因为我们不用心,不思考,不反思,不观察,不温故,不积累,不学习?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得过且过,何来进步?何来提高?
廖文胜由一个中专师范生、一个美术教师成长为北京光明小学的校长,就是在于他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他认为要让教师幸福,就让他去研究。他引用了印度学者克里希那穆提的一句话:“你不必读哲学,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方面的书籍,因为你就是所有人性的全部内容”。我能行的关键是我,我的情感,我的控制,我的行动,我的坚持。然后才能产生顿悟和升华。
进入新时代,又一次拉开了教育界一场整体变革的序幕,正如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所讲:“它将使十多来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历的一场深刻的思想和观念的洗礼中产生的多元,个性,选择等真正落地生根”。
要想科学选才,首先要实现科学育才。学校就必须主动应对,给学生以自由,质疑的自由、选择的自由、成长的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时空里发现自己,成就一个丰富、主体而饱满的自己,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在自由中打牢基础,丰富自己,学会选择,这种自由,便是点亮心灯、滋润生命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