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叙利亚局势因化学武器的谜团再度紧张,美英等国扬言要对叙利亚进行空袭。对此,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明确表明态度,反对西方国家鲁莽的军事干预。在此之前,中国曾在联合国安理会三次否决部分国家关于叙利亚问题的提案,一度引发西方和某些海湾国家舆论的指责。如何看待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
一种普遍的分析认为,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出头”,是为了配合俄罗斯的立场。我把这种思维方式叫做“帮派思维”。许多人认为,在西方大国的联合打压下,只有俄罗斯是中国的天然盟友。不管我们喜不喜欢,中、俄、美的三角关系,是理解中国外交的宏观指针。
然而,中俄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相互声援固然存在,但简单以此来解释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动机可能站不住脚。除了叙利亚以外,俄罗斯在其南部和西部的多个国家都有重大战略牵扯,中国犯不着在叙利亚问题上,为了俄罗斯的利益而去“得罪”一些国家。
另一种看似更“深刻”的分析则认为,中国反对西方干涉叙利亚,是为了警告西方不要来干预中国。这是中国严格奉行“不干涉内政”政策的心理动因。这种思维可以叫做“维稳思维”。中国对外采取的政治立场,折射的是内部的政治安全考量。
同样,简单的“不干涉”思维在叙利亚问题上也经不起推敲。中国先后发表了针对叙利亚问题的“六点主张”和“四点建议”,包括敦促叙利亚政府“立即、全面、无条件停止一切暴力行动,特别是针对无辜平民的暴力行动”,“立即开启不附带先决条件、不预设结果的包容性政治对话”等,措辞严肃、要求具体,虽然仍然强调尊重叙利亚的主权,但所持的显然不是“叙利亚在绝对主权之下、爱怎样便怎样”的不负责任态度。中国甚至还派遣叙利亚问题特使飞赴当地进行活动,推行中国的主张。在尊重叙利亚主权的前提下,中国实际上努力发挥着对叙利亚内部局势的影响。
最后还有一种“经济思维”,认为中国外交行动的背后都是有经济利益驱动的。在中东问题上,一切的表象背后都是两个字——石油。这种思维在叙利亚问题上更是不值一驳。中国的石油利益主要在海湾地区的沙特等国,中国如果只求维护自己的石油利益,最务实的立场应该是站在海湾国家的一边。仅用经济眼光来看,中国的叙利亚政策是自己反对自己。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叙利亚的案例,会发现无论是“帮派思维”、“维稳思维”还是“经济思维”,虽然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外交行为,但并不总是管用,也并不完整。这些思维方式的背后,都有共同一个出发点,那就是以中国自己为中心。中国的一切外交行动,都理应是从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出发的。
可是,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外交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主要从自身的私利出发、而是真的站在叙利亚和相关地区人民利益与福祉的立场上,为他们提供最合适的帮助?中国有没有可能真心想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为地区和平做出贡献?这种分析的角度在西方的舆论中当然看不到,在我们自己的舆论中也很少出现——或许可能是,若不从国家利益出发来分析外交行为,轻则显得“幼稚”,重则有卖国的嫌疑。
然而,过度狭隘的“国家利益思维”,实际上更加浅薄和短视,既忽视了中国外交的深刻传统,也不利于理解近期中国外交新的发展趋势。早在2010年11月,习近平在与安哥拉中资企业代表座谈时,就提出了“对非让利、多予少取、先予后取”的方针。据悉,最近外交部主要领导在一次非公开讲话中再次探讨了外交中利益观问题。“让利”、“负责”、“贡献”,这些词语成为近期政府各项外交表述和领导人讲话中值得注意的关键词。
一个国家的外交,与一个人的人际交往一样,是“义” “利”双行的。国家情况特殊,固然不能像个人一样要求“先义后利”,但也远不是“有利无义”。在国际事务上坚持原则、对受困者提供实际的帮助、在互利的同时学会让利,这些行为可以赢得尊重,建立国家的“软实力”。从这个角度我们回头再来看叙利亚问题,会发现就连美国干涉叙利亚,恐怕也不完全是利益冲动。
中国和西方在叙利亚问题上如果说有什么竞争,其根本上是如何实现国际和平与正义的“路线之争”,与此同时,国家的“软实力”也得以巩固和扩大。可惜的是,在建设“软实力”的道路上,中国在国外面临的环境还非常艰难,在国内获得的理解还太少太少。
一种普遍的分析认为,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出头”,是为了配合俄罗斯的立场。我把这种思维方式叫做“帮派思维”。许多人认为,在西方大国的联合打压下,只有俄罗斯是中国的天然盟友。不管我们喜不喜欢,中、俄、美的三角关系,是理解中国外交的宏观指针。
然而,中俄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相互声援固然存在,但简单以此来解释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动机可能站不住脚。除了叙利亚以外,俄罗斯在其南部和西部的多个国家都有重大战略牵扯,中国犯不着在叙利亚问题上,为了俄罗斯的利益而去“得罪”一些国家。
另一种看似更“深刻”的分析则认为,中国反对西方干涉叙利亚,是为了警告西方不要来干预中国。这是中国严格奉行“不干涉内政”政策的心理动因。这种思维可以叫做“维稳思维”。中国对外采取的政治立场,折射的是内部的政治安全考量。
同样,简单的“不干涉”思维在叙利亚问题上也经不起推敲。中国先后发表了针对叙利亚问题的“六点主张”和“四点建议”,包括敦促叙利亚政府“立即、全面、无条件停止一切暴力行动,特别是针对无辜平民的暴力行动”,“立即开启不附带先决条件、不预设结果的包容性政治对话”等,措辞严肃、要求具体,虽然仍然强调尊重叙利亚的主权,但所持的显然不是“叙利亚在绝对主权之下、爱怎样便怎样”的不负责任态度。中国甚至还派遣叙利亚问题特使飞赴当地进行活动,推行中国的主张。在尊重叙利亚主权的前提下,中国实际上努力发挥着对叙利亚内部局势的影响。
最后还有一种“经济思维”,认为中国外交行动的背后都是有经济利益驱动的。在中东问题上,一切的表象背后都是两个字——石油。这种思维在叙利亚问题上更是不值一驳。中国的石油利益主要在海湾地区的沙特等国,中国如果只求维护自己的石油利益,最务实的立场应该是站在海湾国家的一边。仅用经济眼光来看,中国的叙利亚政策是自己反对自己。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叙利亚的案例,会发现无论是“帮派思维”、“维稳思维”还是“经济思维”,虽然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外交行为,但并不总是管用,也并不完整。这些思维方式的背后,都有共同一个出发点,那就是以中国自己为中心。中国的一切外交行动,都理应是从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出发的。
可是,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外交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主要从自身的私利出发、而是真的站在叙利亚和相关地区人民利益与福祉的立场上,为他们提供最合适的帮助?中国有没有可能真心想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为地区和平做出贡献?这种分析的角度在西方的舆论中当然看不到,在我们自己的舆论中也很少出现——或许可能是,若不从国家利益出发来分析外交行为,轻则显得“幼稚”,重则有卖国的嫌疑。
然而,过度狭隘的“国家利益思维”,实际上更加浅薄和短视,既忽视了中国外交的深刻传统,也不利于理解近期中国外交新的发展趋势。早在2010年11月,习近平在与安哥拉中资企业代表座谈时,就提出了“对非让利、多予少取、先予后取”的方针。据悉,最近外交部主要领导在一次非公开讲话中再次探讨了外交中利益观问题。“让利”、“负责”、“贡献”,这些词语成为近期政府各项外交表述和领导人讲话中值得注意的关键词。
一个国家的外交,与一个人的人际交往一样,是“义” “利”双行的。国家情况特殊,固然不能像个人一样要求“先义后利”,但也远不是“有利无义”。在国际事务上坚持原则、对受困者提供实际的帮助、在互利的同时学会让利,这些行为可以赢得尊重,建立国家的“软实力”。从这个角度我们回头再来看叙利亚问题,会发现就连美国干涉叙利亚,恐怕也不完全是利益冲动。
中国和西方在叙利亚问题上如果说有什么竞争,其根本上是如何实现国际和平与正义的“路线之争”,与此同时,国家的“软实力”也得以巩固和扩大。可惜的是,在建设“软实力”的道路上,中国在国外面临的环境还非常艰难,在国内获得的理解还太少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