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82-01
物理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师只有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在民主合作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实验引导来进行物理教学,才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教好这门功课。
一、设疑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学贵有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思维能力的差异,一般采用“点拨式”答疑或“直接式”答疑。通过设悬念、摆疑点、设置矛盾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挖沙见泉、穷究谜底的探究精神的形成。例如,在讲授“压力和压强”一课时,我准备了四个重100克的砝码,上面分别拴上钓鱼的细丝和宽边的绸带。我先让两个女生上讲台选取其中的两个砝码吊在食指上,然后再让两个男生将剩下的两个砝码也吊在食指上。两个女生选取了栓绸带的砝码,男生只能用剩下的两个砝码。一会男生说手痛。于是,我趁机提出问题:“是不是男生不如女生力气大?”然后学生展开讨论。这种设疑引导的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究压力和压强的概念,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利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可以使物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如在讲授阿基米德定理时,教师随意将三个小瓶慢慢的往讲台的水槽里一丢,待A瓶浮在水面上、B瓶悬停在水中、C瓶沉到了水底时,再引入浮力的概念。然而,学生开始做这一实验时,却没能得到成功。此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瓶子本身,要在瓶子以外想办法。通过对学生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承载的物体的溶液的密度上,实验最终取得成功,学生也真正领会了浮力的原理。并且,学生掌握了浮力的原理后,还能进一步思考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有浮力等物理知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会得到一定的发展。
三、借助多媒体引导,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借助多媒体引导,能够创建物理情境、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的场景,有的场景虽然是虚拟的,但却能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这节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本世纪地球上第一次出现日全食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日全食美丽、壮观、奇妙的情景深深吸引。然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这种物理现象包含了哪些道理?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再结合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指导学生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从而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还可以进行实验模拟,这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由于实验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利用现有的器材和条件很难实现,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例如电流方向的判断及大小计算在电学中是重点,但电流在导体中看不见、摸不着,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而且难以理解的。虽然课本中有许多幅相关的插图,但却是静止的,不能让学生认识到电荷有移动的感觉。而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动态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则可以非常方便地制作出导体中正、负电荷定向移动的画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困难了。
总之,物理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巧妙地运用各种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才能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创新意识,探索和研究新问题,从而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上的质量。
物理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师只有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在民主合作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实验引导来进行物理教学,才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教好这门功课。
一、设疑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学贵有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思维能力的差异,一般采用“点拨式”答疑或“直接式”答疑。通过设悬念、摆疑点、设置矛盾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挖沙见泉、穷究谜底的探究精神的形成。例如,在讲授“压力和压强”一课时,我准备了四个重100克的砝码,上面分别拴上钓鱼的细丝和宽边的绸带。我先让两个女生上讲台选取其中的两个砝码吊在食指上,然后再让两个男生将剩下的两个砝码也吊在食指上。两个女生选取了栓绸带的砝码,男生只能用剩下的两个砝码。一会男生说手痛。于是,我趁机提出问题:“是不是男生不如女生力气大?”然后学生展开讨论。这种设疑引导的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究压力和压强的概念,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利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可以使物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如在讲授阿基米德定理时,教师随意将三个小瓶慢慢的往讲台的水槽里一丢,待A瓶浮在水面上、B瓶悬停在水中、C瓶沉到了水底时,再引入浮力的概念。然而,学生开始做这一实验时,却没能得到成功。此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瓶子本身,要在瓶子以外想办法。通过对学生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承载的物体的溶液的密度上,实验最终取得成功,学生也真正领会了浮力的原理。并且,学生掌握了浮力的原理后,还能进一步思考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有浮力等物理知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会得到一定的发展。
三、借助多媒体引导,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借助多媒体引导,能够创建物理情境、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的场景,有的场景虽然是虚拟的,但却能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这节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本世纪地球上第一次出现日全食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日全食美丽、壮观、奇妙的情景深深吸引。然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这种物理现象包含了哪些道理?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再结合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指导学生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从而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还可以进行实验模拟,这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由于实验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利用现有的器材和条件很难实现,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例如电流方向的判断及大小计算在电学中是重点,但电流在导体中看不见、摸不着,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而且难以理解的。虽然课本中有许多幅相关的插图,但却是静止的,不能让学生认识到电荷有移动的感觉。而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动态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则可以非常方便地制作出导体中正、负电荷定向移动的画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困难了。
总之,物理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巧妙地运用各种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才能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创新意识,探索和研究新问题,从而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上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