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前任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运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1)帮助儿童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应重视对它们的训练。因此,成功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听说中学会听说,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等。
  (2)教材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而传统教学又是比较单调的: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挂图或图片之类。小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学生的理性认识正处于发展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必过于注重理性的知识,而应该强调在语言实践中的模仿运用。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1)提高了知识的涵盖量
  课前学生从网络上搜集资料,提供学习时的背景材料,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新课内容上来,并提出问题,这是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网络资源中有关材料,进行筛选、整理,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新课感知。对新知识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为新课做好铺垫。最后提出问题,进行汇报。这样学生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在学习中获取信息、探索问题的认知工具。网络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使教材“活”起来、丰富起来。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破教学难点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并不说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形象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相关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
  (3)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文、情、景等审美因素,利用信息技术课件科学地、艺术地进行审美教育,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和自我展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材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环境和景物描写。在教学中利用教学课件或创造听觉效果、或设置视觉形象,让美的情境感染学生。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1.树立现代教学观,将信息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信息技术只起一个辅助作用,它不可能脱离传统教学媒体而独立存在。所以,我们不能让信息技术过多地占用课堂时间,应尽可能多地增加课堂朗读时间,以培养学生语感,同时,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得到充分发挥,增进了师生情感的交流,从而大大提高了师生教学的积极性。
  2.突出重难点,精简课堂教学容量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持续注意的时限只有二十分钟。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个最佳时间进行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充分突出重难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减轻学生负担。
  3.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促进师生交流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一些具体形象思维容易理解和记忆,且无意注意占优势,对直观、形象的画面尤其感兴趣。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尽可能地为小学生创设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励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增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交互性、可逆性,同时又要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教学中,无论是识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亦或者是阅读教学,借助网络技术无疑能为我们的课堂锦上添花,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不仅带给了小学生自由学习的新空间,也给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工作平台和教学环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我们期待着信息化教学进一步的完善,期待着小学教学的明天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韩玉平.浅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2010
  [2]何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之我见[J].2010
  [3]谢传荣.浅谈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J].教学与管理,2004
  [4]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J].广西教出版社育,2004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比较唐氏综合征两联与三联筛查不同检出率和假阳性率下的成本效果与增量成本效果,从经济性的角度明确适合中国人的筛查方案,为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合理方案的综合选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里,教师进行词语教学或放任自流,或点到为止,或方法单一,忽视了词语教学在语言表达和思维训练中的作用,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词汇贫乏。如果教师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取舍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词语教学策略,将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词语,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感悟文本。  一、运用想象激发学习情趣  传统的观念认为,词语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朗读训练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训练。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需要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将朗读训练作为一个突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来临,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一、更新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如同填鸭一般,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不能得到培养。  信息资源已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适应
期刊
一、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  1.人人过好自学关。  我根据异步教学法的要求,自制了一套自学符号,教会学生在课文上圈、点、勾、画、批、注,达到“六会”,即会读(拿到一本书就会读);会找(会找重难点和关键词句);会提(会提问题);会记(会做笔记,在书上画画写写做不同记号);会结(即概括、总结、提高)。并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词典等)和查阅参考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  2.修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因为面对的都是小学生,所以要适当的运用感情教学方式,通过情境教学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更能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情感交流让他们认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单元教学就是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自主
2020年疫情的来袭和反复,促使各种防治病毒性感冒的妙药良方被热烈讨论.维生素C是其中受到热烈追捧的保健药品.但有研究指出,维生素C容易导致尿路和肾脏结石.这让将维生素C作
期刊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总是发言非常踊跃,总是高高的举起小手,越是到高年级研究者发现学生无论是对问题的理解或是难易程度都几乎表现出漠然,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应该说课堂提问研究并不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也非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但为什么教师似乎无法走出原有的桎梏,新课程实施至今,教学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教学活动,因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