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里,教师进行词语教学或放任自流,或点到为止,或方法单一,忽视了词语教学在语言表达和思维训练中的作用,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词汇贫乏。如果教师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取舍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词语教学策略,将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词语,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感悟文本。
一、运用想象激发学习情趣
传统的观念认为,词语教学跟当前提倡的感悟互不相干,因为词语教学相对比较理性。但如果我们运用感性的手法,启动想象,激活每个词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就使得词语教学大有文章可做。对“郁郁葱葱”一词的了解仅仅是机械、单一的理解,是无法触及学生精神世界的。我就让学生进一步想象:“读着‘郁郁葱葱’这个词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个画面?”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森林里有许多小鸟在树上做窝。”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一个茂密的大森林,这里的树木苍翠欲滴,真像人间仙境呀。”还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树木很多,很绿。这儿的空气太好了。”此时“郁郁葱葱”这个词,已经成为鲜活的生活画面,跃动着思想与情感、生命与灵魂。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还原生活中“郁郁葱葱”一词的表象,用语言对词语进行情景描述,词语的形象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随着次第展开的一幅又一幅画面,词语的丰富内涵生动地投射在了学生的心上。简单的文字符号一下子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幻化成醉人的美景、迷人的境界和不尽的快乐。在如诗似画的品读中,学生对词语意趣的感受也从模糊慢慢走向清晰。
二、让学生学会意会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经过查字典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又渐渐领悟到: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周总理时同样的悲痛心情,以及对周总理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对词的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让学生学会模糊意会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四、读中感悟,升华词语要想让词语走进学生心灵,朗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多种层次的读,体会词语的意境。例如教学《孔子拜师》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孩子们初读这句话时,平淡无味,根本不能体会到孔子历尽千辛万苦,求知若渴的那种意境。这时,我让孩子们尽情地展开想象,孔子在求学的路中,他是怎样做的?他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联想到孔子在风雨天气艰难跋涉,在微弱的星光下连夜赶路……在形象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这句话,孩子们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所经受的求学之苦,进而感受到孔子求知若渴,孜孜不倦地那种高尚品质。”
四、恰当利用多媒体,让词语教学更形象
恰当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示,可以把词语表现的意思,意境更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例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一文时,文中有很多抽象的词语,如:“华灯高照,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绚丽多彩”等等。如果我们仅仅靠工具书和课文上的插图,让学生来理解这些词语的话,那肯定是浅尝辄止。当多媒体课件分组展示出夜晚的北京城华灯高照,灯光闪烁,光彩夺目的画面时,孩子们立刻惊呼起来。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把这些词语深深地烙进了孩子们的心里。无需老师多讲,我相信孩子们也体会理解了这些词语。
五、积累运用,拓宽词语的广度
词语教学,理解和积累是前提,表达和运用才是最终目的。学过的词语只有投入到周转里,化用于表达中,才能获得深层的体验和持久的生命力。在多样化、情境化的实践运用中,学生思路开化了,言语活化了,知识消化了,认识敏化了,词语的丰富意义才能牢牢的同化和固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而且深深的内化和溶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成为学生宝贵的语文素养。如在学习《盘古开天地》一课中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懂的“创造”一词,教者在教学中巧妙地通过两个句式的比较来理解:
宇宙一片混沌,没有( )。
宇宙一片美丽,有( )。
师:同学们,宇宙一片混沌到一片美丽,这就是创造。
在理解“创造”一词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通过这两个句式的练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生活库存,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很自然地明白:这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创造”,达到了教学的轻松无痕的良好实效。课堂教学中对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果强制地灌输,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学习词语的兴趣也会减弱。
参考文献:
[1]钱静.让词语教学涌动智慧和灵性——小学语文理解词语教学方法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2011,(16).
[2]吴坤民.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水平[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5).
[3]梁荣佳.浅谈基于语境理论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2011,(01).
一、运用想象激发学习情趣
传统的观念认为,词语教学跟当前提倡的感悟互不相干,因为词语教学相对比较理性。但如果我们运用感性的手法,启动想象,激活每个词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就使得词语教学大有文章可做。对“郁郁葱葱”一词的了解仅仅是机械、单一的理解,是无法触及学生精神世界的。我就让学生进一步想象:“读着‘郁郁葱葱’这个词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个画面?”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森林里有许多小鸟在树上做窝。”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一个茂密的大森林,这里的树木苍翠欲滴,真像人间仙境呀。”还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树木很多,很绿。这儿的空气太好了。”此时“郁郁葱葱”这个词,已经成为鲜活的生活画面,跃动着思想与情感、生命与灵魂。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还原生活中“郁郁葱葱”一词的表象,用语言对词语进行情景描述,词语的形象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随着次第展开的一幅又一幅画面,词语的丰富内涵生动地投射在了学生的心上。简单的文字符号一下子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幻化成醉人的美景、迷人的境界和不尽的快乐。在如诗似画的品读中,学生对词语意趣的感受也从模糊慢慢走向清晰。
二、让学生学会意会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经过查字典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又渐渐领悟到: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周总理时同样的悲痛心情,以及对周总理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对词的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让学生学会模糊意会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四、读中感悟,升华词语要想让词语走进学生心灵,朗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多种层次的读,体会词语的意境。例如教学《孔子拜师》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孩子们初读这句话时,平淡无味,根本不能体会到孔子历尽千辛万苦,求知若渴的那种意境。这时,我让孩子们尽情地展开想象,孔子在求学的路中,他是怎样做的?他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联想到孔子在风雨天气艰难跋涉,在微弱的星光下连夜赶路……在形象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这句话,孩子们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所经受的求学之苦,进而感受到孔子求知若渴,孜孜不倦地那种高尚品质。”
四、恰当利用多媒体,让词语教学更形象
恰当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示,可以把词语表现的意思,意境更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例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一文时,文中有很多抽象的词语,如:“华灯高照,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绚丽多彩”等等。如果我们仅仅靠工具书和课文上的插图,让学生来理解这些词语的话,那肯定是浅尝辄止。当多媒体课件分组展示出夜晚的北京城华灯高照,灯光闪烁,光彩夺目的画面时,孩子们立刻惊呼起来。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把这些词语深深地烙进了孩子们的心里。无需老师多讲,我相信孩子们也体会理解了这些词语。
五、积累运用,拓宽词语的广度
词语教学,理解和积累是前提,表达和运用才是最终目的。学过的词语只有投入到周转里,化用于表达中,才能获得深层的体验和持久的生命力。在多样化、情境化的实践运用中,学生思路开化了,言语活化了,知识消化了,认识敏化了,词语的丰富意义才能牢牢的同化和固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而且深深的内化和溶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成为学生宝贵的语文素养。如在学习《盘古开天地》一课中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懂的“创造”一词,教者在教学中巧妙地通过两个句式的比较来理解:
宇宙一片混沌,没有( )。
宇宙一片美丽,有( )。
师:同学们,宇宙一片混沌到一片美丽,这就是创造。
在理解“创造”一词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通过这两个句式的练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生活库存,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很自然地明白:这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创造”,达到了教学的轻松无痕的良好实效。课堂教学中对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果强制地灌输,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学习词语的兴趣也会减弱。
参考文献:
[1]钱静.让词语教学涌动智慧和灵性——小学语文理解词语教学方法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2011,(16).
[2]吴坤民.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水平[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5).
[3]梁荣佳.浅谈基于语境理论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2011,(01).